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

2022-09-23 22:42:05 字數 3461 閱讀 4116

【摘要】大學生中的貧困生比例較高,經濟上的貧困容易引發心理貧困。引發貧困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因素包括個體成長環境、家庭背景、社會環境等。應幫助貧困大學生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為貧困生的健康成長開闢一條綠色通道。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對策

大學生心理問題是乙個熱點話題。在大學生群體中,貧困大學生、父母離異大學生和獨生子女又是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新生和畢業階段是學生心理問題的集中爆發階段。

因此,關注特殊時期和特殊人群是高校心理工作的突破口。據有關調查,貧困大學生約佔學生總數的10%~15%左右,其中有73%的貧困生對生活狀況表示不滿意,64%的貧困生感覺體會不到生活的幸福;52%的貧困生存在抑鬱狀態或抑鬱傾向。統計資料與研究證明「貧困」與「自卑」、「抑鬱」高度相關。

本文試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作初步分析,希望能對心理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

一、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種種表現

(一)因經濟貧困表現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閉的心理傾向

因經濟貧困而出現的這種心理狀態,會導致三種不同的行為表現:一是通過刻苦攻讀,以優異的學習成績來補償因生活的貧困帶來的心理上的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產生無助感,認為自己先天不如別人,在心理上敗下來;三是退縮、逃避、離群,或者悲觀厭世,或者仇視社會和他人,在心理極端脆弱的狀態下容易採取極端的方式對待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二)因學習、就業壓力過大而出現心理緊張和焦慮的症狀

家庭貧困的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往往承載著家庭和個人對未來更多和更高的期望,因而生怕自己學不好。他們希望通過發奮成才來徹底改變自己和家庭的貧困境遇和現實命運。貧困生在進入大學前就普遍揹負著較重的壓力,考上大學是他們認為可以改變生活的重要方式。

因此他們給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標。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因其期望值過高或確立的目標不切實際,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心理壓力,另一方面,許多現實問題難以通過他們自身的努力的拼搏得到解決。

(三)因難以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而產生挫敗感

自卑與自尊的矛盾性是貧困生的心理特點。貧困生因家庭貧困而自卑,又有強烈的自尊要求。他們有融人群體的強烈願望,但又往往因為自身的問題導致矛盾和衝突;他們有得到周圍環境支援的心理需求.卻又不願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憐憫。

在一些貧困學生看來,別人已經知道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劣勢,就絕不能再讓別人看到自己心理上的脆弱,於是極力地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不少人因害怕被別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閉。久而久之,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孤獨的境地。

二、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引發貧困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因素不僅是經濟原因,還包括個體成長環境、家庭背景、教養模式、個性特徵、社會環境等社會文化的因素。

(一)物質生活的壓力是產生心理貧困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經濟上的貧困和文化上的不適應,是導致部分貧困大學生產生自卑、敏感、脆弱,甚至攻擊性心理的主要社會原因。農村貧困學生在讀大學前,一般都在家鄉的縣城和鄉鎮讀中學,他們的同學幾乎都來自方圓百里範圍內的農村家庭,家庭背景的同質性決定彼此物質條件的差異不大,因此不會因貧困產生心理受挫。

由於農村大學生與城市大學生在校園一起生活,校園裡的貧富差距使農村學生的心靈受到較強烈的**,直接造成他們群體心理結構的不平衡。由此產生的不公平感和內在的不安全感,使他們的大學生涯承受比較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

(二)文化適應性危機

城鄉文化的不同,決定了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在早期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生活態度、成就動機、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由於大學校園文化的現代導向與城市導向,農村學生不但在以經濟為座標的分層中處於弱勢,而且在文化分層中處於邊緣地位。農村學生群體由於文化上的邊緣性,容易發生文化適應性危機。

農村貧困生進入大學首先要接受的是城市化過程。但城市本身和城市學生給了他們疏離感。如幽默是屬於相對開放、自由的城市文化所推崇的魅力形態之一,而在農村文化背景下則被認為是油嘴滑舌之徒的輕浮行徑。

農村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準確認知幽默文化和熟練掌握幽默技巧,往往被城市學生認為是「土」、「乏味」。

農村學生在城鄉文化衝突中處境尷尬。他們中的一些人選擇退回自己的文化圈子中尋求認同感和安全感,例如和老鄉交往,當然,也有一些人會更加封閉自我。

(三)教育的原因

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一些學校相對忽視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而將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對貧困學生有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更是沒有引起學校應有的重視。大學衡量人才的標準則是多元的,更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未來的發展潛力。貧困生除了學習外,在知識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著許多不足,漸漸失去優勢,因而壓力很大。

(四)對貧困生資助方式不當的影響

貧困生作為乙個特殊的人群,近年來受到了全社會和學校的極大關注。各種資助工作本來是件好事,但是由於企業個人的求名心理,過分宣傳,導致一些學生雖然物質上得到了資助,但精神上卻遭受了挫傷,感到是在接受施捨,加重了自卑心理。另外,助困與育人相脫節,主要關注經濟資助方面,而對貧困生的心理狀況、思想狀況了解、關注得很少。

三、對策

貧困生心理問題是乙個複雜的問題,不僅需要經濟救助,更需心理救助,增強他們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為貧困生的健康成長開闢一條綠色通道。

(一)加大經濟扶貧力度

物質決定意識,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困難所造成的。因此,要解決學生心理貧困問題,首先要解決其經濟貧困問題,應採取有效措施,不斷完善資助體系,擴大和完善高校學生貸學金管理制度,增加貸款數量,放寬貸款物件和類別限制,建立並完善借貸還貸的相應法規,提高學生貸學金的使用效益;實行真正的學分制、鼓勵貧困生發憤學習,允許一部分優秀學生提前畢業;同時,必須注意幫助貧困生的方式方法,盡量維護其隱私和自尊,使他們在乙個相對自然、輕鬆的環境中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二)強化思想教育工作

貧困生的生活體驗,常常使他們陷入對物質利益的狹隘理解之中,將自己物質上的貧困看得過重,並用金錢作為衡量一切的價值尺度,極易形成「金錢至上」的錯誤觀念。對此,應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深刻認識人生的價值,樹立遠大理想,真正做到「人窮志不短」。指導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教其學會用本質的、發展的眼光洞察社會和人生,以積極的態度自覺地駕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為,直面困難和挫折,把握自己的命運和前途。

(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

學校應關注這一特殊群體,經過調查研究,全面準確掌握貧困生的各方面情況,並且為其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於少數存在明顯心理障礙的貧困生則應當從認知過程、情緒調控和行為訓練三個維度開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諮詢活動,使貧困生的自我意識與自信心得到增強,改善情緒調控能力,及時排除成長中的一些心理障礙;幫助他們學會合作,發展建設性的人際關係,從而使心理素質得到提高。

(四)營造和諧的人際環境

貧困大學生適應大學生活需要乙個過程,而這一過程則取決於個人性格和外部環境的共同作用。在此種情況下,外界環境是否寬容友善就顯得格外重要。高校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同時還是乙個使大學生的心理走向成熟、向社會化過渡的重要環境。

如果一所大學倡導和建立一種求真求善、平等和諧、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將會降低貧困生的不安全感和增強他們的交往能力,對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朱虹.大學校園:二元結構的延伸與城鄉文化的衝突[j].探索與爭鳴,2004(4)

[2]楊長春.**大學生心理貧困的成因及對策[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

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初探

提要 隨著高校的擴招,貧困大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如何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是高校必須重視的問題。本文在分析貧困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基礎上,初步 高校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措施。關鍵詞 高校 貧困大學生 心理問題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中國當代發展的使命,是國家的未來和...

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初探

作者 鄒繼伶田必春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3年第14期 提要 隨著高校的擴招,貧困大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如何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是高校必須重視的問題。本文在分析貧困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基礎上,初步 高校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措施。關鍵詞 高校 貧困大學生 心理...

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

作者 劉萍 教育與職業 理論版 2010年第06期 摘要 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是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中的乙個相對弱勢的群體,較其他大學生而言,這個群體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較高。文章分析了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並結合學生工作的實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關鍵詞 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對策 作者簡介 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