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語文第十冊教學計畫

2022-08-27 08:42:03 字數 1720 閱讀 4440

邊亞輝(2009、9)

一、學情分析。

本班本學期共有學生66人,其中新轉入2人。大部分孩子能遵守學校規章制度,活潑可愛,對學習有清楚的認識,努力上進,但也有部分男生好玩,懶惰,學習動力不強,因此學習成績不夠理想。從上學期期末考試來看,全班整體成績不甚理想。

本期目標希望在牢抓基礎知識教學上再接再厲,爭取擴大學生閱讀量,培訓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水平,使全班學生作文水平能小有進步。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通過話題組合單元,有用板塊結構,分為閱讀、口語交際、習作、語文活動等版塊。各個版塊既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始終貫穿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條主線。

整冊教材選文絕大部分是新入選的課文,都是經過編者精心篩選、修改,力求增加教材的文化內涵,突出語文教育的人文情懷。

每單元最後的「語文活動」,注重綜合性學習,在綜合中向生活延伸向其他學科延伸,拓展學習新視野,開掘學習新資源。力求在知識的聯絡中深化,在能力的綜合中遷移,在綜合運用中創新。

教材設計有助於師生與教材互動。閱讀教學強調學生的自讀自悟;口語交際力圖從學生生活中提取話題,習作內容既**於學生生活,又聯絡單元話題。其次教材還配有精美的圖畫,以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努力將教材變教師教本為學生學本。

三、教學內容、目標

本冊教材共有閱讀課文30篇,其中講讀課文17篇,略讀課文13篇,大都是新編課文,以相對集中的話題分為8個單元。課文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蘊涵人文精神,文質兼美,淺近生動,讀來朗朗上口,富有兒單情趣,有利於激發兒童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教學措施。

1、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教育學生認真學習,打下紮實基礎。

2、改變傳統教育「一言堂」式教學所使用的陳舊教案,集體備課,不斷學習,勇於創新。把學生作為教育教學過程的主體,從而形成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所需要的新型教案。

3、在主體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解決好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辨證統一,建構學生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形成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我評價的新型育人模式。

4、採用電腦多**、錄音、錄影、網路等電教手段促使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啟用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5、多採用講故事、做實驗、猜謎語……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段創設情景,課前導入多樣化,課後作業設計創新化。

6、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在興趣中學知識。

7、「與好書交朋友」的課內外閱讀活動要貫穿始終。

8、加強觀察指導,幫助學生選擇材料,指導學生具體、生動地寫作。加強學生課外閱讀的輔導,努力學習他人的寫作方法,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使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互協發展。

9、關注對中下生的輔導,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

具體做法:

1、 課堂上多關注;生活中多關心;輔導時多耐心;作業批改時多細心。

2、多與家長更同配合,充分利用資訊平台,及時發現他們的進步,給與「誇張」表揚。

3、 學習中因材施教,對他們放低要求,使他們也能嚐到成功的快樂。

4、樹立榜樣的作用。讓學習習慣好的學生介紹學習經驗,並推廣其好的學習方法。

5、 完善鼓勵機制。多進行鼓勵和表揚,對習慣好學生多進行表揚。

6、開展幫助活動。讓學習習慣好的同學結交乙個學習習慣差的學生,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定期比比誰的同桌進步最快。

五、教學進度安排

精讀課文17篇34- 42課時

略讀課文13篇13- 20課時

語文活動8個16- 20課時

口語交際4次4- 8課時

習作 8篇16- 20課時

複習10- 15課時

第十冊教學計畫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冊教學計畫 一 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重視學生生活經驗,以學生數學活動為主線呈現學習內容,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經歷抽象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運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和體驗 注重學生的數感 空間觀念 統計觀念等的發展 避免程式化地算理和死套題型...

小學語文S版第十冊教學計畫

10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積累習作素材,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修改自己的習作,書寫規範 整潔。11能用普通話交談,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要有條理,語氣 語調適當。12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能初步了解查詢資料 運用資料的基本方...

美術第十冊教學計畫

浙美版五年級下美術教學設計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初具一些基礎美術知識,本學期著重學習設計知識 中國水墨畫知識 手工知識等,為學生以後的創作打好紮實的基礎。二教材分析 浙美版第十冊教科書編者在編寫時本著以促進美術素養的形成為核心,性美術實踐活動為主線,人文性單元結構為基本特徵的理念,以 接近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