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之行有感劉晴晴

2022-08-16 23:09:02 字數 1458 閱讀 6494

劉晴晴評周衛東老師執教的《找規律》一課

「學習,可以比喻為從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這個旅途中,我們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這個旅途中,我們同新的世界對話,同新的他人對話,同新的自我對話。」在周衛東老師執教的《找規律》一課中,學生在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數量關係的過程中,經歷了「未知與已知」對話的過程。

看似尋常的課堂中,我們感受到周老師富有智慧型的「精耕細作」。

一、樸實的情境——為學生營造與新知的對話場景。

周老師開課的設計樸實簡潔。他設計剪紙的環節,不僅很快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進入到探索新知的情境,而且為後續的學習埋下了伏筆。接下來出示了兩個排列現象,給學生提供了基於生活經驗與認知規律的對話平台。

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發現兔子與蘑菇、紅花與藍花的排列是有規律的,並抽取了兩種排列現象的共同屬性:(兩者物體)「乙個隔著乙個」的排列,知道了什麼是「一一間隔」現象。為了加深學生對「一一間隔」的認識,周老師運用了身邊的素材——學生所在的會場,讓他們找找「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與學習環境進行對話;出示了課本的主題圖,與課本對話,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周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了對話的場景,師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真正使課堂都成為落實三維目標和學生學習、生活與發展的場所。

二、精心的預設——讓學生在對話中碰撞出火花。

在周老師的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對話可圈可點——在融洽的對話中,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表達準確、樂於探索。如:在學生明確了「一一間隔」現象之後,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創造」。

這個創造就是要學生用圖形、符號或者字母去創作乙個「一一間隔」的排列,體會了具體現象「符號化」的過程,也就是「數學地表示規律」,而學生自由的創作,簡明地表達,從中進一步發現「一一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無疑提公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智慧型火花的閃現。又如:周老師設計了「站隊」的教學環節,在陸續有3女2男共5個學生按性別「一一間隔」站好隊以後,周老師「無意」中點了乙個女生,讓她站到隊伍中去。

這個可愛的孩子立刻表態:我不願意站上去,因為那樣就不是「一一間隔」地排列了。由於全班學生都表示贊同,周老師也參與到佇列中,於是師生之間引發了行為的對話。

「周老師站**?」,學生對他予以適時指導,看似尋常的活動,體現出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師生共同分享著探索的快樂。

另外,周老師注重規律的應用,練習設計很有層次。既有對「一一間隔」兩種排列現象的再現鞏固,又有對兩種物體數量關係的釐清。在練習中,周老師相機提出「一刀兩斷」的成語,回歸到課前剪紙的內容,引發學生對環形排列的思考,不僅是對學習內容的有效拓展,更能激勵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舉一反三,發散思維,領會「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學生在課堂上對「穿珠子」一題答案的解讀,就是最好的佐證。

在《找規律》一課中,正是教師智慧型的引領,讓學生擁有著提問、深思的權利,想象、創造的權利,讀懂自身世界和書寫自己歷史的權利,分享教育資源的權利,發展每乙個人的智慧型以及所在集體的智慧型的權利……,如果時間上再緊湊一些,就更完美了。

這次天津之行讓我學到了很多.

圍場之行有感

寬城二中袁明媚 九月二十七和二十八兩天,學校安排我和其他幾位老師去圍場二中參觀學習。記憶力好像是第一次去學習,很多事都不懂,竟然在大巴前站了十分鐘也不知道那就是我們此行的工具,差點誤事。想想都覺得好笑。一路上,越往北,秋意愈濃,不遠處的小山上,層林盡染,疊翠流金,真像是一幅油畫鋪在大地山間似的。感覺...

趙季晴讀《木碗》有感

讀 乙個木碗 有感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名叫 乙個木碗 的書,故事裡的情節深深地打動了我。故事講述了有一家人,他們家有個連站都站不起來的老爺爺他每次吃飯都會把飯撒了一地還會把碗摔碎。他的兒子和他兒媳婦都很討厭他,也不怎麼孝順他,還把他趕到灶台後就給他一點飯菜。老人家從此就沒吃飽過。有一次爺爺他又把碗打...

有感於衡水之行3

衡水二中,當今教育界乙個響噹噹都是名字,因其締造了 低進優出 的教育神話吸引著全國各地同行的慕名前往。本學期,我校教師分批次再赴冀考察學習,我有幸於上周末踏上了衡水之行。觀察衡水二中將近一天的教學活動,我並沒有感到同事們所說的震撼,只是有些懂得,頗為感動。看到他們快而齊的跑操隊伍,聽到他們震天響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