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熱波法測良導體熱導率報告

2022-03-28 22:08:55 字數 3106 閱讀 8623

一.實驗目的

1.學會一種測量熱導率的方法

2.了解動態法特點和優越性

3.認識熱波,加強對波動理論的理解

二.實驗原理與裝置

為使問題簡化,令熱量沿一維傳播,故將樣品製成棒狀,取一小段棒元,如圖1。 根據熱傳導定律,單位時間內流過某垂直於傳播方向面積a 的熱量即熱流為

1)其中k為待測材料的熱導率,是溫度對座標x的梯度。將(1)式兩邊對座標取微分有: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任一時刻棒元的熱平衡方程為:

2)其中c,ρ分別為材料的比熱容與密度,由此可得熱流方程

3) 其中d =,成為熱擴散係數。

(3)式的解將把各點的溫度隨時間的變化表示出來,具體形式取決於邊界條件,若令熱端的溫度按簡諧變化,即

4)另一端用冷水冷卻,保持恆定低溫,則(3)式的解也就是棒中各點的溫度為

5)其中α是線性成分的斜率。從(5)式中可以看出:

(1)熱端(x=0)溫度是簡諧方式變化時,這種變化將以衰減波的形式在棒內向冷端傳播,稱為熱波,也就是溫度波

(2)熱波波速:

6)(3)熱波波長:

7)因此在熱端溫度變化的角頻率ω已知的情況下,只要測出波速或波長就可以計算出d,然後再由計算出材料的熱導率k,本實驗採用(6)式,可得

則8)其中,f,分別為熱端溫度按簡諧變化的頻率和週期。

從上述原理可知實現熱導率測量的關鍵是下列兩個方面。

(1)如何實現熱量的一維傳播。

為實現一位傳播,將材料製成圓棒狀,並用絕熱材料緊裹其側表面,這樣熱量將只沿軸向傳播,並且在任意乙個垂直於棒軸的截面上各點的溫度總是相同的。於是只要測量軸線上的各點溫度分布,就可以確定整個棒體的溫度分布,溫度的測量採用熱電偶(鎳鉻-康銅)列陣。熱電偶均勻插在棒內軸線處,相鄰偶間距離為2cm,為保持棒尾的溫度恆定防止整個棒溫起伏,用冷卻水冷卻。

諸熱電偶低電勢端公用,高電勢端均可單獨測量。經過訊號調理單獨輸入x-y記錄儀後微機,直接畫出該點的熱電動勢放大後隨時間變化的ε-t曲線,也代表了t-t曲線,應該指出,熱電勢與溫度的大小雖不是線性的,但其變化規律是一樣的。

(2)如何實現熱端溫度隨時間按簡諧形式變化的邊界條件。

在樣品的一端放上電熱器,是電熱器始終處於90秒開,90秒關的週期為=180s的交替加熱的狀態,於是電熱器便成了角頻率為=180s脈動熱源。如圖3(a)。

由(5)式可以看出,波的頻率越高衰減的越快,若將熱端脈衝溫度進行傅利葉分解,則棒端溫度t為

9)(9)式說明t是由ω倍頻的多次諧波組成,當這些諧波同時沿棒向冷端傳播,高次諧波很快就衰減至零,便只剩符合邊界條件的角頻率為ω的基波,

見圖3(c),若將此處取為x=0,他就是邊界條件(4)式。

三.實驗儀器

熱導率動態測量儀,計算機

四.實驗內容

本實驗採用計算機程式控制的工作方式,測量和作圖都由程式完成。方波訊號由電腦程式提供,週期為180s。

(一)銅樣品

選取達到平衡時的實驗資料如下:

圖中曲線由上到下依次代表x1,x2,x3,x4,x5,x6,x7,x8處的t-t 曲線。

使用滑鼠取曲線一週期內峰值點:

由程式設計計算每兩個峰值時刻對應的熱導率如下表:

kij(102jm-1s-1k-1)

計算k平均值:

以上諸式取平均:

計算標準差

故結果為

(二)鋁樣品

選取達到平衡時的實驗資料如下:

圖中曲線由上到下依次代表x1,x2,x3,x4,x5,x6,x7,x8處的t-t 曲線。

使用滑鼠取曲線一週期內峰值點:

由程式設計計算每兩個峰值時刻對應的熱導率如下表:

kij(102jm-1s-1k-1)

計算k平均值:

以上諸式取平均:

計算標準差

故結果為

五.思考題

1.如果想知道棒上某一時刻t的熱波,即t-x曲線,將怎樣做?按想象畫出它的形狀。

解:只需在熱導率動態測量儀測出的曲線上作一條垂直於時間軸的直線,即可獲得相應時刻各個熱電偶所在點的溫度,以熱電偶距離加熱端的距離為x,相應溫度為t,即可畫出t-x曲線,具體過程如下:

(1)在熱導率動態測量儀測出的曲線上作一條垂直於時間軸的直線,獲得相應時刻各個熱電偶所在點的溫度。

(2)畫出t-x曲線(t=941.3s)

2.如何用λ求k?

解:由d =

可得這與上面通過v計算k的公式是相同的,可以採用相同的測量方法

六.實驗**:用數字濾波的方法處理實驗曲線

實驗中發現以下幾方面問題:

1.獲取溫度的峰值時刻具有相當大的誤差:

下圖為銅樣品測量曲線的放大圖,可以看出每個峰值位置,都出現一段平台,至少對應有6s的長度,且測量的點越靠後,平台越長,有的長達二十多秒,故無法準確找出峰值時刻。

2.曲線不是理想的正弦波形:

實驗測得的曲線實際上是由基波、高次諧波以及雜訊疊加而成的,其峰值位置與基波相比偏移了一定距離,並且由於各測量點與熱源距離不同,對應曲線中各種諧波的成分也不同,故峰值位置的偏移量也不同,這樣即便準確地找到了峰值時刻,計算出的熱導率也有較大誤差。

基於以上問題,可以採用以下方法處理:

首先對實驗資料進行離散傅利葉變換(dft),找出訊號的基頻;再據此設計數字濾波器,將高次諧波和噪音除去。

使用matlab r2008a實現如下:

1. 對各測量點採集的實驗資料進行離散傅利葉變換(dft),繪出頻譜如下圖:

由圖可見基頻為0.0054hz。

2.據此設計數字濾波器,引數如下圖所示:

幅頻響應曲線如下圖:

3.匯出濾波後的資料並繪圖如下:

可見此時的波形已接近於正弦波,並且由於0頻對應的常數項已經被濾掉,故它們都關於時間軸對稱,這樣就可以利用這組曲線一些良好的性質來增大讀數的精度:首先它們得峰值很容易捕捉;其次由於它們的零點出一階導數很大,因而很容易準確捕捉,故可以讀取零點對應的時刻來取代峰值時刻。

據此獲得的零點時刻如下:

由程式設計計算每兩個峰值時刻對應的熱導率如下表:

kij(102jm-1s-1k-1)

計算k平均值:

以上諸式取平均:

計算標準差

故結果為

儘管精度得到了提高,但仍然存在問題:

放大原始資料的頻譜分析圖可以看到,各條曲線的基頻不完全相同,並且這些基頻的值與理論值(1/180hz=0.00556hz)不同。

計算機教學中「逆序法」初探

2 培養學生觀察事物 提出問題 探索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教學中總是教師提出問題,給出問題解決的方法或過程或結論,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 模仿,沒有自己的思考,自然也就不可能提出問題。而在 逆序法 所構建的模擬專案中,學生在 成就 的引誘下,必然學會觀察事物發現問題,層層深入 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在...

《購置計算機 認識計算機》教學設計

在實踐中學電腦 一 基本說明 1教學內容所屬模組 資訊科技簡介 2年級初中七年級 3所用教材出版單位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所屬的章節 第二單元購置計算機活動1 選購計算機 5學時數45分鐘 二 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認識一些主要的計算機硬體。學會解讀計算機配置表。體驗按需選擇價效比高的...

認識計算機 計算機作業,電腦作業

認識計算機 計算機於1946年誕生,時至今日先後經歷了四代的發展。最初的計算機是服務於國防和軍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成熟於發展,個人微機已走進千家萬戶。不論是家用台式計算機還是可攜式筆記本計算機都是 計算機的代表之作。現代生活中計算機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據馮 伊曼諾夫所設想計算機是儲存程式和程式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