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亞明小學省級立項課題階段性研究報告

2022-03-06 19:42:11 字數 3469 閱讀 9193

我校是丹陽市小學語文省級課題骨幹成員單位,針對研訓中心的具體要求,我校按照學期初的計畫積極開展此項課題,現把本學期此項活動的研究情況匯報如下

一、 研究內容

1.研究概述:教材文字和文體特點的研究;合理制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策略研究;制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中的誤區及對策研究;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的策略研究;達成教學目標的策略研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

2.研究重點:依託現行蘇教版教材,對高年段教材中的科普類文章進行研讀,把握科普類教材文字和文體特點,探索把握該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有效策略。

二、 研究方法

通過在行動實踐中的不斷檢驗來調整研究的方案,通過對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案例實施過程的分析和不斷反思,為總結研究成果,提供並積累豐富翔實的依據。具體將採用集體備課、觀摩課、評課研討、同課異構、專家引領、學術沙龍、現場問卷與測、專題講座等方法組織研究。邊實踐邊研究,將教學研究直接融入教學實踐之中。

三、 研究過程

1.四月份:建立校級子課題組,學習了解課題相關理論,確立科普類教材實踐研究課題體系。六年級兩位老師執教同課異構課《麋鹿》,就「教什麼」和「怎麼教」展開具體研討。

2.五月份:結合學校骨幹教師教學展示活動,四年級兩位老師執教展示《奇妙的國際網際網路》,確立高年段科普類教材的解讀方法和教學模式。

3.六月份:舉行科普類教材研討講座和學術沙龍活動,組織課題組高年段老師就科普類教材的研讀談自己的教學所得。負責人寫好本學期的階段研究報告。

四、 研究結果

在高段的課文中,科普類課文佔了一定的比例。我們發現此類課文的教學中存在著兩大弊端:一是教師教學理念沒有跟上新課程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起到絕對主體作用,一節課都是老師在講,學生學得枯燥無味;二是把語文課上成單純的科普課,忽略了語文基本功訓練,忽視了高段學生現有的語文學習能力。

我們認為面對高段學生教學這類文章時不僅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要讓學生學習作者介紹這些知識所運用的方法,培養學生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興趣。由此我們總結了高段科普類教材的解讀的方法和教學模式如下:

1.讀——讀懂知識,讀出情味。

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當然科普類課文也不例外,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科普類課文一般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對於小學生來說,抽象思維能力不夠,他們更多地是對感性的知識比較容易理解,對於有認知難度的科普知識的理解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此時一味的灌輸,只能把學生搞的稀里糊塗,只有充分閱讀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感知內容,獲得知識,習得方法,拓展思維。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理解比盲目灌輸的效果要來的明顯。當然在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想方設法地利用情境演示、懸念設定、任務驅動等方式來調動學生讀的興趣。

2.品——品析語言,悟出方法。

教學科普類課文切勿上成科學課,要上成語文課,即通過對語言文字進行詳細的分析,幫助學生領悟其中內容,並形成聽說讀寫能力。閱讀科普類文章,須抓住要點,且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因此,在科普類文章教學中滲透一些說明方法是完全必要的,我們努力追求「老師不刻意講說明方法」而「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悟得、習得說明方法」的最高境界。

品析詞語,加強語言生動性的訓練。小學階段的科普類課文,大多利用客觀事物的介紹來向學生滲透科學知識,這類課文在語言方面的最大特點是選詞考究,表義準確。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語,引導學生閱讀、品析,感悟講述的客觀性,領悟文章用詞的精妙。

如《奇妙的國際網際網路》一課在介紹國際網際網路時,運用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識顯得具體、通俗。在課堂上,若能引領孩子進行細細品味,了解科普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文字的獨特之處,就會提公升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閱讀這一類文章的能力。再如《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文第一節引出了本文所要介紹的中心問題「火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的推測。

餘下的課文則進行了細緻的論述。在第二節中,作者通過「乾涸的河床」、「火星岩石的鑽孔分析」,證實了火星有水的推斷。它在告訴學生,無論是推測還是推斷都要靠科學事實來證明,僅靠推斷是遠遠不夠的,這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態度。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敏銳地抓住「推測」與「推斷」,讓學生把「推測」和「推斷」調換一下,讀一讀,再說一說覺得怎樣,並發表自己的看法。抓住這些關鍵句和關鍵詞進行朗讀訓練,學生能進一步加深對文字的理解,體會到語言的準確與生動。 明確關係,加強語言邏輯性的訓練。

科普類課文有很多是借助事物間的聯絡來滲透科學知識的。教學中可抓住相關的內容,引導學生懂得事物間的聯絡,把思維的邏輯性訓練與語言的邏輯性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如《蝙蝠和雷達》在介紹蝙蝠的特點時,敘述了科學家的三次實驗,其實驗方法、實驗現象、實驗結果聯絡緊密,教學中,可借助**,幫助學生理解實驗方法步驟,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絡,對學生進行思維方式的訓練和語言的訓練:

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讀後參考課文填寫**,進而要他們用自己的話說出實驗經過和實驗結果: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鈴鐺乙個也沒有響,這證明蝙蝠晚上探路靠的不是眼睛;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鈴鐺響個不停,這證明蝙蝠晚上探路與耳朵有關;第三次把蝙蝠的嘴蒙住,鈴鐺響個不停,這證明蝙蝠晚上探路與嘴有關。上述實驗可以證明:

蝙蝠夜裡之所以能飛行而不碰到障礙物,靠的是耳朵和嘴的配合,而不是眼睛。通過上述引導,不僅可以使學生理解科普知識,更能通過由現象到本質的分析,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理清關係,加強語言條理性的訓練。條理清晰也是科普類課文的重要特點。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把握整體,理清順序,從而進行語言條理性訓練。

在學生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清文章順序,讓學生用「首先寫了……接著寫了……再接著寫了……然後寫了……最後寫了……」進行說寫練習。

3.拓——有效拓展,學會表達

科普類課文的教學為何不姓「科」?基本途徑是內化與外化相結合:將書本知識和拓展的課外內容進行內化,而後將內化的知識、方法進行外化。

教師要根據文字特點,適度拓展,創造性地設計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活用說明方法,內化語言。

比如:在教學《恐龍》這篇文章時,可先讓學生比較「雷龍是個龐然大物。」「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

」這兩句話,體會第二個句子從哪些地方能夠看出雷龍是個龐然大物,讓學生估算雷龍的實際重量(大象的重量一般是4~6噸,雷龍的重量可達到30噸左右),調動學生積極想象雷龍走動時發出的聲音,具體感受雷龍是個龐然大物。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作者運用作比較和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能讓大家感到形象、具體、生動。最後,引導學生仿照課文寫雷龍的方法,用幾句話來描寫生活中自己喜歡的一些小動物,如狗、貓等。

再如在教學《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文時,當學習到「科學家們早就呼籲:人類應該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預料,21世紀人類的餐桌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蛋白食品來自海洋」,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補寫練習:

「想象一下,未來的餐桌上會出現哪些來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呢?」當學習到「在海底建設城市,以開拓人類的生存空間,也都將要由幻想變成現實」,可以啟發學生補寫「這座海底城市會是什麼樣的?」請抓住乙個方面寫一段話。

當然也可以進行一些活動型的拓展,要引導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感受樂趣,在揣摩課文知識理趣的同時提高閱讀課文的興趣,實現課內外溝通,落實大語文教學觀。

總之,在高段科普類課文的的教學中應重視語言形式,切實進行語言訓練,充分體現出科普類課文姓「語」而不姓「科」。

五、後期研究設想:

下學期我校將重點進行低段的科普類教材的解讀方法和教學模式的研究。

xx小學課題階段性總結

一 開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績 1 完善課題研究方案,有效推進課題研究 主研教師參加鄉級課題工作會後,認真消化吸收了完善後的總課題方案,並根據我校情況認真思考了課題研究的思路,和參研的三位老師共同商討,對我校課題研究方案進行了完善和細化 這樣,參與研究的每位老師不僅心中有明確的目標,而且實踐中也有具體的...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

4 不足之處 經過乙個多月的努力,雖然很多學生已經能夠熟練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是沒有提高的,他們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不敢舉手回答問題,課堂上不夠自信,不夠積極,所以他們的變化是非常小的,學生的課堂語言還是不夠精煉,部分學生展示自己的時候聲音非常小,不敢自信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於...

小學語文課題研究階段性反思

以導促學,同伴合作,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王東子一 課題的研究方式 1 理論學習 本階段按照課題實施方案,有計畫 有組織 全方位地開展研究,進一步進行理論學習,為了對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指導,了解合作學習現狀的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們在研究過程中閱讀大量有關理論專著和有關文獻。主要閱讀文獻有 論合作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