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科舉制度對古代社會的積極意義

2022-01-12 14:52:25 字數 886 閱讀 2260

作者:何程久麗

**:《學理論·中》2023年第05期

摘要: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大制度創舉,它有效地擺脫了以血統和出身作為選官標準的人才選拔制度所帶來的危害,使人才選拔制度走上了公平、標準化的發展之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產生順應了特定時代的發展需要。

雖然它在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弊端叢生,但是其對於中國古代社會所產生的積極意義是不容忽視的。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較客觀地論述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所產生的積極意義,從而為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正名。

關鍵詞: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國古代社會;積極意義

中圖分類號:d691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4-0111-03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從創立之初就不斷飽受著歷代文人學者和朝中**的爭議。雖然科舉制度在其一千三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被中斷過,直至最終被廢除,但是作為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其所具有的相對公平、客觀、合理等特性,對中國古代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國家層面

(一)有利於選拔治國之才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不論出身與門第,將知識水平和才能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標準,使衡量標準相對科學和公正,有利於選拔出綜合文化素質較高的文官,為官僚機器的運轉注入了活力和效率。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對於應試者的資格審查十分嚴格,不僅對其德行進行規定,對其出身和履歷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有利於從源頭上確保應試者的品行端正。「自今以後,州府所送進士,如跡涉輕狂,兼虧禮教,或曾為官司科罰,或曾任州府小吏有一事不合入清流者,雖薄有詞藝,並不得申送。」[1]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由定期舉行的常科考試和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制科考試組成,兩者互為補充,盡可能全面地網羅社會上的有識之士,使文官隊伍的整體素質得以提公升。「用科舉之常法不足以得天下之才……科舉之所以不得才者,謂其以有常之法而律不常之人,則制舉之庶乎得之者必其無常法焉。」[2]

論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之路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唐,於清末結束,在中國延綿了約一千三百年,是中國古代制度中最具特色的內容之一。這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對中國古代的政治 思想 文化 教育等諸多領域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社會 的選拔機制,它不僅僅推動了中國古代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同時作為延續並弘揚以儒家...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簡介.txt我都捨不得欺負的人,哪能讓別人欺負?一輩子那麼長,等你幾年算什麼我愛的人我要親手給她幸福別人我不放心我想你的時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許你們欺負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棄你,下輩子吧!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概述

夏心悅含義 中國封建王朝通過設立各種科目公開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趨向衰落,光緒二十七年 1901 武科考試正式廢止,歷經1300餘年。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對中國封建社會中 後期的政治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