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2021-12-30 12:45:47 字數 1609 閱讀 5533

「圓的周長」是一節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研究幾何形體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以前學過的直線圖形知識和上節課掌握了圓的初步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力圖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分析、回納中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經歷圓周率的形成過程,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為學習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基礎,而且在對圓周長有關知識的推導論證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實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應用怎樣的策略才是有教學價值的?課前幾點思考:

1、如何讓學生對「圓周率」的理解更到位

2、要不要在本課安排例1的教學

3、本課上成探索課還是上成驗證課

4、劉徽的「割圓術」書上沒有出現,要不要補充

兩次課例比較:

1、引滲入滲出部分

課例1:直接滲透題「什麼是圓的周長」?(學生不敢說)

課例2:先對正方形周長進行複習,入一步明確了正方形周長與邊長的關係,為學生發揮主動性研究圓周長作好了學習方法上的準備。

2、操作的目的

課例1:圓的周長和直徑到底有什麼關係,通過操作入行探索。

課例2:「你有辦法知道圓的周長嗎?」學生提到用直徑乘3.

14,至於為什麼乘3.14,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時丟擲《周髀算經》中記載的「週三徑一」,「3」和「3.14」哪個對,「有辦法證實嗎?

」通過操作驗證「3」和「3.14」,這個驗證過程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了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從聽到的「3」和「3.14」變為了自己掌握理解的「3倍多一點」,使留在學生頭腦中的「3」和「3.

14」不會光是乙個機械的數字,而是馬上能與操作過程聯絡到一起的乙個活生生的「3倍多一點」的資料。通過這個過程,學生不難得出「週三徑一的說法不對,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同時誤差的存在也算不出3.14,悟到其實測量是永遙做不到沒有誤差的。

」這個操作的過程,讓學生切實體會誤差,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誤差對結果的影響,巧借誤差深刻理解了圓周率的固定不變是「理想化」的結果,思維得以建構與提公升。

3、教學內容的安排

課例1:完成例1教學和「做一做」兩題,發現得出圓周長計算公式到例1教學,學生的適應沒那麼快,做一做第2題的資料很大,對於3.14還很陌生,學生一下子掌握大資料乘法,正確率不高。

課例2:本節課增加了學生猜想圓的周長和什麼有關,有什麼關係,通過劉徽「割圓術」的介紹**了圓的周長與直徑倍數的取值範圍,**占用了較多的時間。四十分鐘的課堂,要做到面面俱到是很困難的,讓學生經歷**圓周率的過程,推導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對學生來說是個了不起的收穫。

本節課把「使學生經歷圓周率的**過程,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作為主目標,因此壓縮了練習的時間,把例1放在下一課,作為新授課的延伸。

4、圓周率

對於「圓周率」這一名詞學生很陌生,理解圓周率的意義也就成為了學生接受知識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通過測量圓周長和圓的直徑,然後計算出倍數關係,實際上就是對圓周率意義的體驗過程。當學生還是尋求不到答案的時候,教師主導一邊帶著疑問,一邊看古代數學家測量的方法,當觀到數學家從正六邊形——正十二邊形—正二十四邊形-------才算出3.

1415926時,學生恍然大悟,原來真正的答案是要這麼複雜的計算才能得來的,讓學生驚嘆於前人在鑽研過程中的智慧型。

「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圓周長一課蘊含著比較豐富的數學文化內涵,教材的編排也體現了這一點。如何使學生在探索圓周長的過程中體驗數學文化,從文化層面去理解數學?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圓的周長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圓的周長的意義及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難點是理解掌握圓的周長公式及圓周率。根據這些目標和我的研究課題 在新舊知識銜接處設計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每個新知識點產生前,我都精心的設計了問題,以問激思 以問啟思 以問拓思。層層深入,循序漸進。課堂效果頗佳。教學前為了使學生能利用知識遷...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圓的周長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圓的周長的意義及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難點是理解掌握圓的周長公式及圓周率。根據這教學目標我在新舊知識銜接處,精心的設計了問題或小活動,以激發學生思考,層層深入,循序漸進。課堂效果頗佳。即圍成圓的曲線的長。然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怎樣測量圓的周長?有幾種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麼...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光華學校小學部周繼軍 開發人的創造力,培養新一代人的創新素質,是當今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需求。結合我個人的教學實踐,在教學中我進行了合作式學習方式的實踐與探索,初步嘗試了這種學習方式給課堂帶來的異常效果。案例簡介 圓的周長 是人教版第十一冊數學的一節內容。它作為學生剛剛認識圓的第乙個研究圓的有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