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與馬克思觀後感

2021-12-23 06:39:34 字數 1159 閱讀 6342

在課堂上,用了兩節課的時間基本上看完了《瑪麗和馬克思》這部電影。回去後,我又將這部澳大利亞的粘土動畫看了一遍,細細地品味了這部電影,我被影片中瑪麗和馬克思這對筆友長達20年的友情深深打動。

對於《瑪麗和馬克思》,我想先從色彩這個方面來分析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色彩的使用非常有特色。《瑪麗與馬克思》這部影片講的是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小女孩和生活在紐約的馬克思互相通訊成為好朋友的故事,影片中主要有兩個場景,乙個是澳大利亞的小村莊,也就是瑪麗生活的地方,另乙個場景是紐約的城市,高樓聳立,是馬克思生活的地方。

影片在反映這兩個不同的地方用了兩個不同的色彩。馬克思生活的紐約用的是黑色調,加上聳立的高高的樓層,給人一種喘不過來氣的感覺。而瑪麗生活的澳大利亞小村莊雖然用的也是黑色,但是黑色卻給人有一種暖暖的感覺,不是單純的冷色調的黑色。

我覺得這兩種不同的色調是他們各自的內心的反映,馬克思是乙個猶太人,已經44歲,換過六次工作,他喜歡看電視劇集《諾布萊一家》,因為電視裡主人公生活在乙個紀律嚴明的社會,同時他們有很多的朋友,而他自己從來沒有過朋友。而且馬克思還患有亞斯伯格症,他的內心是黑暗的,沒有溫暖。而瑪麗生活的澳大利亞村莊,沒有高樓大廈,她心中有暗戀的人,雖然她經常被人欺負,但是她的內心對她所生活的世界還是充滿了希望。

除了整體的色彩,還有一些細節上的用色。比如說,瑪麗手上戴的戒指,黑色代表非常的鬱悶,而紅色代表心情很好,瑪麗與馬克思通訊時戒指都是紅色的。還有瑪麗送給馬克思的禮物——戴在頭上的毛球。

毛球是鮮豔的紅色,在黑色調的紐約,馬克思戴上紅色的毛球,讓我想起了紐約的自由女神像,舉著紅色的火焰,象徵著自由。

這部影片不僅色彩應用的非常好,而且很多細節有象徵性。紐約市的自由女神像舉著乙個紅色的火炬,自由女神長得像主人公馬克思,我覺得這個自由女神像就是馬克思的象徵,他沒有自由。瑪麗送給馬克思的紅色的毛球是他們友情的象徵,從瑪麗送給馬克思開始,馬克思就一直戴著它,當馬克思認為瑪麗背叛了自己,他憤怒的摘下了紅色的毛球,在結尾馬克思戴著紅色的毛球,看著天花板上的信,安詳的去世了。

打字機上的m也是友情的象徵,m是瑪麗英文的開頭字母,馬克思將m拔出來,寄給了瑪麗,以後就再也不能打出m字母了,象徵著他們友情的破裂。

在最後,我覺得瑪麗是馬克思小時候的縮影,假如瑪麗沒有和馬克思通訊,最後瑪麗也許會變得和馬克思一樣,是友情的力量使瑪麗成為乙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而我覺得導演選取澳大利亞和紐約這兩個地方是有特殊含義的,紐約是孤獨、焦慮的地方,澳大利亞也將要變成那樣,最後是友情的力量改變了她。

《瑪麗與馬克思》觀後感

這句對白是馬克思最後的話語,之後他安然的死去了,他在最後得到了真正解放了。這句最後的對白對我來說有很深的寓意,看完後我的腦海中還一直迴盪著這句話。是啊人無完人,誰又能真正達到完美呢。每個人都有缺點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做錯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身不由衷的時候。瑪麗在與馬克思這一精神病患者馬克思20年的筆友...

馬克思讀後感

馬克思 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讀後感 價值表現的秘密,即一切勞動由於而且只是由於都是一般人類勞動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義,只有在人類平等概念已經成為國民的牢固的成見的時候,才能揭示出來資本論第一章 商品和貨幣 開始看資本論的第一卷第一章,腦海中所回想起的便是許多塵封已久的 高中一年級時曾學過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著作讀後感

最近看了一篇馬克思寫於1835年的文章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這是他十七歲中學畢業時所寫的畢業 年紀這麼小,就能寫出如此深刻且頗具哲理性的文章,由此可見,他是多麼得非同一般,而他後來所取得的成就也足以證明他的偉大。在此文中,他首先提出了一種選擇。神讓人在社會上選擇乙個最適合於他 最能使他和社會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