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總結Hanby版

2021-10-20 01:25:49 字數 3799 閱讀 4401

:是心理學和醫學相結合的學科,這門學科是將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應用於醫學領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類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轉化過程中的作用及規律。

:是人們對健康和疾病總體的認識和本質的概括,體現了一定時期內醫學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一種哲學觀在醫學上的反映。

:1、觀察法 2、實驗法 3、調查法 4、個案研究法

:認識、情緒和意志過程之間既密切聯絡又有區別,統稱為心理過程。

認識過程:是指個體對來自環境的資訊通過感覺器官加以選擇、接受,在神經通路和腦中進行編碼、儲存,確定其意義,並運用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的過程。

: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

: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在人腦中所產生的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知覺的特性:1、知覺的選擇性2、知覺的整體性3、知覺的理解性4、知覺的恆常性

[, ]識記,保持與遺忘,再認和回憶

思維:思維是人腦借助於語言而實現的,以已有的知識為中介,對客觀現實的物件和現象概括、間接的反映。

情緒和情感: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態度的體驗。

情緒和情感的關係:

區別:1、情緒是和有機體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滿足相聯絡的體驗,而情感是指人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與社會需要相聯絡的體驗,是比較複雜的體驗2、情緒帶有情境性,變化快,某種情境的消失就會使得某種情緒消失,而情感是對事物的穩定態度,受情境的影響小。3、情緒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現象引起,因此帶有衝動性,情感的產生則與對事物的深刻認識相聯絡,因而較少有衝動性。

情緒、情感總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穩定的情感是在情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又通過情緒反應得以表達;情緒的變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緒發生的過程中,常常蘊含著情感。

氣質:是不以活動目的的內容為轉移的典型、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性。(主要表現為個人心理活動過程的速度和靈活性,心理過程的強度,以及心理活動的指向性等方面)

性格:是個人對客觀現實穩定的態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記憶:是指個體在頭腦中積累和儲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

心理應激:個體在察覺到威脅或挑戰、必須做出適應或應對時的心身緊張狀態。

心理衝突:是相互對立或排斥的目的的、願望、動機或反映傾向同時表現時引起的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

人格特徵:獨特性、統一性、恆定性

心理障礙:廣義:泛指健康心理的偏離,是對各種心理或行為異常的總稱;狹義:是指這種異常應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已明顯影響了個人的正常生活和職業功能,或自感痛苦。

:又稱異常心理學,也稱病理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異常心理和行為及其規律的心理學的分支學科。

[, ]1、異常心理是痛苦的體驗2、異常心理是行為功能障礙3、異常心理是社會規範的偏離4、異常心理是統計學的偏離5、對上述特徵的綜合考慮

異常心理的判斷標準:1、經驗標準:個體的主觀觀察,即自我評價,觀察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對被觀察者心理與行為狀態的判斷2、統計學標準3、醫學標準4、社會適應標準。

異常心理的基本症狀:

一、 認知過程障礙:1、感覺障礙2、知覺障礙3、感知綜合障礙4、思維障礙(思維形式障礙包括思維的量和速度的變化、思維聯想過程的障礙、思維邏輯障礙;思維內容障礙包括妄想、超價觀念和強迫觀念)5、注意障礙6、記憶障礙7、自知力障礙8、定向力障礙

二、 情感過程障礙

三、 意志障礙

四、 行為障礙

五、 意識障礙

六、 定向障礙

應激相關障礙:是指一組主要由於強烈或持久的心理和環境因素引起的異常心理反映而導致的精神障礙。

人格障礙:又稱**人格,是指18歲以上的成年人在認知內容、情緒發放,衝動行為控制和人際關係等方面的異常。

:1、標準化原則2、保密原則3、客觀性原則

iq=100+15(x-x)/sd

:心理學家這種有目的地引導人的行為、思維或情感發生改變,以改善其生活狀態的工作稱為心理干預。

心理**:是心理**師在一定的理論體系指導下,以良好的醫患關係為橋梁,應用心理學的方法影響或改變求助者的心理與行為的過程。

心理**的方法:

一、精神分析**:1、自由聯想2、夢的解析3、阻抗分析4、移情分析5、解釋

二、行為**:1、系統脫敏法2、滿灌**3、厭惡**4、標記獎勵法5、模仿法6、放鬆**7、生物反饋**8、催眠**

心理危機:是個體面臨重大生活事件如親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災人禍等時,既不能迴避,又無法用通常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應對時所出現的一種心理失衡狀態

:健康是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

:以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穩定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保持良好的適應。

:1、認知健全適應2、情緒飽滿適度3、意志堅強可控4、個性和諧統一5、人際關係和諧6、杜絕異常心理。

心理健康水平評估指標:1、適應能力2、應急耐受力3、自我調控能力4、人際交往能力5、心理**能力。

:是社會人群中患有疾病並有求醫和**行為的人群。

:又稱病人身份,是處於患病狀態中同時有求醫和**行為的社會角色。

:就是指在醫療領域中以醫生為主體的人群和以病人為中心的人群之間所形成的一種人際互動關係。(醫患關係的好壞主要取決於醫患雙方的心理滿足程度)

:1、良好的醫患關係是醫療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2、醫患關係影響就醫行為3、醫患關係影響遵醫行為4、良好的醫患關係是最好的**。

:1、主動-被動型2、指導-合作型3、共同參與型

:1、心理應激2、醫患衝突3、醫務人員心態4、病人對醫務人員的角色期望與信任5、醫務人員的心理素質

常用智力測驗:韋氏智力量表、斯坦弗-比奈量表、考夫曼兒童能力成套測驗

常用的人格自測量表: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艾森克人格問卷,卡特爾16項人格因素問卷,加利福尼亞心理調查表

常用的投射測驗:洛夏測驗,主題統覺測驗

評定量表包括:症狀評定量表,生活事件量表,應對方式量表,社會支援量表

性格和氣質:

不同:1、在個性中的地位不同:氣質是從屬地位,性格是核心地位,反映人的本質2、形成過程不同:

氣質具有很大的先天性,形成早,不易改變。性格具有很大的社會性,形成晚,可塑性大。3、表現形式不同:

氣質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動力方面(強度速度穩定性和指向性),性格表現在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上。

聯絡:1、性格對氣質的掩蔽作用,氣質雖然具有很大的先天性,但受性格影響,也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改變2、某種氣質對某種性格的形成可能有促進或阻礙的影響3、性格表現方式塗有氣質色彩

[, ]1、通過行為分析確立病人的靶症狀和靶行為,以便能夠有的放矢地幫助病人解決其主要問題2、循序漸進,由簡單到複雜,逐步給予一系列的練習作業,病人在處理比較簡單的問題中獲得信心後,再處理較嚴重的問題3、強調實踐或練習,通過自我練習達到目的,表示**成功,沒有達到目的的則可能存在其他問題,需要進一步分析和認識,重新考慮**方案。

[, ]:a指喚起的事件或情境,即客觀現實。b指個人的信念。c指由信念產生的結果,包括情緒結果和行為性結果。

注意:指個體的心理活動對一定物件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兩個基本特徵。分類: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後注意。

:是對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

個性:是指乙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穩定性的心理特徵的總和。

:是指人能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心理特徵。

:屬於一般能力,是知識方面各種能力的綜合,其核心是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

意識:是指人能自覺得到的部分,是人當前注意到的心理活動,感知外界的各種刺激,是與語言有關的部分心理活動。

:1、保密性原則2、助人自助原則3、價值觀干預原則4、綜合性原則5、靈活性原則

:1、良好的夫妻感情基礎2、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3、調控孕婦情緒4、胎教

:主動求醫型,被動求醫型,強制求醫型

:1、巴浦洛夫經典條件反射2、斯金納操作條件反射3、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

:1、觀察法2、調查法3、測量法4、實驗法5、臨床法。

醫學心理學總結 版

醫學模式 對疾病和健康總的特點和本質概括,反映了一定時期醫學研究物件的物件 方法和範圍。神靈主義醫學模式 自然哲學醫學模式 一元論 樸素唯物論 政理論 生物醫學模式 二元論 藥物 手術 生物 心理 社會醫學模式 現代醫學模式 心身統一,恩格爾1977 研究心理諮詢 心理診斷 臨床心理學。研究腦和行為...

醫學心理學開卷自己總結

前言一心理現象及其實質 一 人的心理現象 心理過程 認識過程 感覺 知覺 記憶 思維等 情緒情感過程 意志過程。人格 個性 意識傾向性 需要 動機 信念等 個性心理特徵 能力 氣質 性格等 自我意識。二 心理的實質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解釋,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對客觀現實主觀能動的反映。這一論斷科學...

187醫學心理學複習

醫學心理學複習資料 一 名詞解釋 每題5分,共25分 1 臨床心理學 2 氣質 3 生活事件 4 暗示 二 填空題 每空1.5分,共30分 1 醫學心理學在現代醫學中作用 2 知覺的基本特徵 3 能力發展的個體差異為 4 心理應激原主要有四種 5 心理 的原則靈活性等等。三 選擇題 每題1分,共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