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侖區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施方案

2021-10-19 05:02:55 字數 4896 閱讀 6653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及《浙江省教育廳關於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浙教基〔2015〕36號)檔案精神,更好地幫助每一位學生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現就深化我區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面向全體學生,改革育人模式,推進因材施教,保護和培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和培育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特長,讓每一位學生愉快學習、幸福成長。

二、目標任務

1.聚焦義務教育階段區域與學校育人模式的整體建構,在體現義務教育基礎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礎上,強化選擇性教育思想,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推進差異化、個性化教育,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通過三年努力,區域內各義務段學校基本建成彰顯育人理念和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基本建成以校為本的課程實施與質量保障體系,基本建成服務於教師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專業支援體系,基本建成促進教育質量全面持續提公升的科學評價體系。

2.著力推進課程改革專案建設。力爭在2023年6月底前,建立成10~15所區級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示範學校;建設30~50個學科課程改革與教學示範基地;85%的義務段學校建成彰顯本校育人理念、提供給學生多樣化選擇性學習的特色課程體系以及實踐基礎上的課改實施體系。

3.著力推進拓展性課程建設與實施專案。力爭在2023年6月底,完成50門新的精品(優秀)拓展性課程建設,各校至少開發開設1門新的優秀拓展性課程。

三、實施原則

按照省教育廳總體部署與要求,積極構建具有區域與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全面實施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結合北崙區域學校實際,採用分類分批先後推進的策略。已完成學校特色課程體系整體建構的學校先行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方案,其餘學校同步推進學校課程體系整體建構設計與特色拓展性課程開發與實施。

繼續探索與完善深化課程改革的保障機制,規範、有序地推進我區義務教育課程改革。

四、主要任務

(一)完善課程體系

1.完善課程結構。各校在按規定開齊開好基礎性課程的基礎上,根據育人目標及社群資源、家長資源、學校條件、學生需求等要素,積極探索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和共享機制,體現地域和學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課程的興趣性、活動性、層次性和選擇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2.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倡導學校對國家課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創造性的改編和再開發,支援學校實施基於課程標準的教材校本化處理、學校本位的課程整合、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和個性化加工及差異性的學習評價等多樣化的行動策略。

(二)加強課程建設

3.科學制定課程規劃。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負責牽頭結合本校需持續推進的學科建設工程,整體規劃和設計有助於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研製出台學校課程規劃。

區教育局依託「教學改革與課程體系建設專案」,加強對各校的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和課程規劃進行指導評估。鼓勵學校在遵循課程基本設計思想的前提下,結合實際實施個性化的學校課程方案。 鼓勵學校根據課程特點和學段特點,試行學分制管理,實施多元化的學業水平評價。

4.分類建設拓展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分為知識拓展、體藝特長、實踐活動等三類。

知識拓展類課程包括學科研究性學習、學科專題教育、地方歷史和文化教育等課程,體藝特長類課程包括體育、藝術、健康教育、生活技藝等課程,實踐活動類課程包括資訊科技、勞動技術、科技活動、調查**、社會實踐等課程。每學年拓展性課程課時佔總課時的比例為:一至六年級15%左右,主要開設體藝特長類和實踐活動類課程;七至九年級20%左右,全面開設三類拓展性課程,其中知識拓展類課程比例不得超過30%。

學校拓展性課程的建設應以微短型課程為主,凸現綜合性以及與基礎性課程的互補性。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開發開設豐富多樣的拓展性課程。特別是開發開設與浙江、寧波及北崙本土有緊密聯絡的校本課程,把浙江精神、「寧波幫」精神與北侖區的海港文化反映在拓展性課程中,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改進課程實施

5.培育課程師資。校長應著力構建學校的整體育人模式,加強課程領導力,主導學校課程計畫的研製與校本化實施。

通過培訓、論壇、現場會等多形式提高義務教育學校業務副校長、教導主任、教科室主任的課程教學管理水平,切實轉型學校課程教學現狀。紮實開展教師拓展性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培訓與指導,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教學設計能力、選課指導能力、綜合評價能力及教學研究能力。

6.統籌課程實施。加強小學、初中、高中課程的相互銜接,明確各學段的教育功能和課程目標要求。

加強各類課程、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絡和整合,組織跨學科教學和主題教育活動。加強與高中、科研機構、社會團體、行業企業、社會實踐基地的合作,統籌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尤其結合區域特點開發開設拓展性課程,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內外、校內外活動,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7.創新課程實施模式。每週至少集中1~2個半天時間,開展學生走班、跑課等形式完成相關課程任務。

學校可建立選課指導制度,並加強對學生的選課指導。探索基於因材施教原理的分層走班,以促進學生的適性發展。要避免學校將分層走班淪為固定形式的「快慢班」。

在不增加周標準課時數和周教學時間總量的基礎上,努力增加拓展性課程課時。推進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整合實施,課時由學校根據實際統一安排。積極探索長短課、大小課、跨年級、多學期等課時安排方式。

積極探索校間協作,建立校間部分選修課程開設的師資協作機制,有效破解部分學科教師相對緊缺問題。

8.強化德育課程。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加強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培育,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和學習、生活習慣。

各校要主動探索建構學校德育課程體系,進一步開發校本德育課程,豐厚德育內涵,把少先隊課、團課、各類專題教育與德育課有機結合起來,有效整合各類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教育。把德育目標滲透於各門學科教學,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著力提公升創新育人方法和載體的能力,建立以全面發展的多元評價體系,不斷深化評價制度改革,使教育回歸到為學生發展奠基的原點。

9.切實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積極探索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實施的有效途徑,建立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機制,確保課程計畫內三四年級每學年不少於5天、五至九年級每學年不少於10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時間。

把各學科課程的社會實踐要求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整合,以主題模組的形式,組織多種多樣的科普活動、拓展訓練和公益性勞動,努力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集體觀念、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

10.提高教研員的課程指導力。建立健全教研員聯絡學校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教研員在區域課程教學工作方面的指導引領作用。

義務教育段教研員,每學科應指導每校至少1門校級精品課程,通過專業指導,促進學校課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區教研室應加強對學校拓展性課程建設與實施的業務指導和研究,積極探索並創新拓展性課程的教研方式,提煉學校課程建設與實施經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改革與創新案例,重視發揮學校在教研工作中的主體作用,並將已形成一定經驗的學校作為區域性的教研培訓基地。

動義務教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通過教育資訊化平台的應用與建設,推進區域內優質課程資源的整合,倡導區域內課程資源的共享機制。繼續開展區級優秀拓展性課程(校本課程)評選活動,各校可提前向區教研室和教科所申報培育的拓展性課程專案,區教研室、教科所將對申報專案予以重點指導與扶植。

(四)變革教學方式

12.改革教學組織方式。多形式實施協同教學、個別化教學,在初中階段組織探索由學生自主選擇的分層走班教學。

加強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積極推進基於現代教育技術和網路教育資源的新型教學模式,創設有利於個性化學習的開放性學習環境,促進資訊科技和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支援各校根據自身實際實施的智慧型教育、合作學習、教材整合和作業改革等教學改革專案。倡導學校通過推進「學為中心」的教學變革,改革低效課堂模式,營造民主平等、互動對話的基礎性課程課堂文化。

13.繼續推進基礎性課程領域的「學為中心」的作業改革。積極倡導學校通過提高作業效能、控制作業總量、豐富作業形式、加強監督等手段,探索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有效經驗。

積極倡導學校改進作業布置和批改,精選作業內容,嚴格控制作業量和作業時間,推廣分層作業、個性化作業和實踐性作業。合理使用各種批改形式,及時反饋學生作業情況。

(五)深化評價改革

14.優化學校育人模式的整體建構,建立健全對學校的課程評價體系。各校要建立教師提高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的評價激勵機制,在基於學校特色課程體系下整體謀劃學校拓展性課程建設,並以課程建設與實施專案形式加以推進,將教師參與學校拓展性課程建設與實施的情況列入教師考核評價的指標體系;要將學生參加拓展性課程學習的態度、過程和成長軌跡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範圍,記錄到學生成長記錄冊中。

15.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完善區域教育質量管理制度。

建立和實施九年一貫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推進初中畢業公升學考試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嚴格控制區域性「統測」。一至三年級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區域性文化學科「統測」,四至九年級每學年不得組織多於1次的區域性文化學科「統測」。

每學年對一所學校的學科「統測」不超過1次。文化學科「統測」和教學質量監測應採用隨機抽樣方法,抽測的學生數:四至六年級不超過本年級學生數的20%,七至九年級不超過本年級學生數的30%。

嚴禁組織學生參加任何形式的區域性文化學科聯考或月考。

16.規範校內考試評價。一至六年級不組織期中考試或考查,期末考試僅限語文、數學兩門學科,其它學科只組織期末考查;一二年級期末考試和考查推廣非紙筆測試形式。

七至九年級可組織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歷史與社會等6門學科的期中、期末考試,其他學科只組織期末考試或考查。考試和考查要求應與課程標準相一致,突出學科基本素養。拓展性課程在期末或課程學習結束時進行考查。

一至六年級使用等級和評語報告考試和考查成績,七至九年級實行等級、分數和評語相結合的報告方式。

五、組織與保障

1.設立課改專項經費,助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為助力課程教學改革專案的推進,各學校應適度調整績效獎勵方案,研製出台校級課程改革激勵方案,區教育局將設立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專項經費,專項用於區級優秀課程改革專案經費列支;區教研室要研究出台區級優秀課程改革與實施專案的評比與獎補方案,助推各校課程改革,及早研究出台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示範學校評比標準、學科課程與教學示範基地評比標準。

通過檢查、評估、評比等手段,促進學校課程改革的推進,不斷提公升區域課程改革水平,真正呈現出義務教育課程能讓學生有多樣化的選擇,並切實讓每個學生有適性發展的機制與平台。

濟南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學校評選內容

b3c3 1 校務公開檔案 c3 2 1 家長委員會檔案 一 c3 2 2 家長委員會檔案 二 c3 3 1 家長義工檔案 一 c3 3 2 家長義工檔案 二 c3 4 家校留言檔案 c3 5 家長 學生評教檔案 c3 6 班級部落格檔案 b4c4 1 作息時間 班額檔案 c4 2 擇校生檔案 c6...

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示範校建立自評報告

學校 我校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以來,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直接領導下,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堅持貫徹 以人為本 的新課程理念,把教育的立足點轉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中來。在教學實踐中逐步落實 先學後教,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多學少教,從最後一名學困生抓起 教學思想,教師角色發生根本性轉變,重基礎 重能力...

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實施方案

修訂 說明 1 每學年上課時間為35周。校機動時間2周,由學校視具體情況自行安排。複習考試時間2周,其中九年級第二學期畢業複習考試增加2周,實際上課時間為33周。學每週按5天安排教學,1 6年級每課時40分鐘,7 9年級每課時45分鐘。2 初中開設 科學 不開設 物理 化學 生物 課程的學校,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