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考點總結 蘭州交通大學

2021-10-17 02:59:19 字數 4797 閱讀 6236

工藝過程:指生產過程中,直接改變物件的形狀、尺寸,相對位置和物理力學效能,使其成為成品或半成品的過程。

工藝規程:是規定產品或零部件製造工藝過程和操作方法的工藝檔案,是企業生產中的指導技術檔案。

設計原則:1、所涉及的工藝規程必須保證機器零件的加工質量和機器的裝配質量,達到設計圖樣上規定的各項技術要求。2、工藝過程應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使產品能盡快投入市場;3、盡量降低製造成本;注意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保證生產安全;

設計內容:1、產品的裝配圖和零件圖;2、產品的生產綱領;3、現有生產條件和資料;4、國內外同類產品的有關工藝資料等。

設計步驟:1、閱讀裝配圖和零件圖;2、工藝性分析;3、由產品的年生產綱領確定零件生產型別;4、選擇毛坯;5、擬訂機械加工工藝路線;6、確定各工序所用工具機裝置和工藝裝備,對所需要改裝或重新設計的專用工藝裝備應提出具體設計任務書;7、確定各主要工序的技術要求及檢驗方法;8、確定各工序的加工餘量,計算工序尺寸及其公差。9、確定各工序的切削用量和工時定額。

工序是指乙個或一組工人,在乙個工作地對同乙個或同時對幾個工件所連續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藝過程

工位:為了完成一定的工序內容,一次安裝工件後,工件與夾具或裝置的可動部分相對刀具或裝置的固定部分所佔據的每乙個位置上所完成的工藝過程。

工步是指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都不變的情況下所完成的那部分工藝過程

走刀:在乙個工步內,若被加工表面要切去的金屬層很厚,需要分幾次切削,則每次進行一次切削所完成的那部分工藝過程。

基準:設計基準、工藝基準

工藝基準是在加工和裝配中使用的基準:包括定位、測量、裝配、工序基準。

精基準的選擇原則:1.基準重合2.統一基準3.互為基準4.自為基準

粗基準的選擇原則:1.保證零件加工表面相對於不加工表面具有一定位置精度的原則2.合理分配加工餘量3.便於裝夾4.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粗基準一般不得重複使用

基準選擇原則:在設計機器零件時,應盡量選用裝配基準作為設計基準;在編制零件附加工工藝時,應盡量選用設計基準作為工序基準;在加工及測量工件時,應盡量選用工序基準作為定位基準及測量基準,以消除由於基準不重合引起的誤差。

欠定位:如果工件的定位支承點數少於應限制的自由度數,必然導致達不到所要求的加工精度,這種工件定位點不足的情況稱為欠定位,他是絕對不允許的。

過定位:若工件的某乙個自由度同時被乙個以上的定位支承點重複限制,則對這個自由度的限制會產生矛盾,叫過定位。他不是絕對不允許的。

完全定位:6個定位支撐點限制了工件全部自由度。

不完全定位:對工件的加工精度無影響,工件在這一方向的位置不確定,只影響加工時的進給行程而已,這種允許少於6點的定位叫。

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速度vc、進給量f和背吃刀量ap。

前角:在正交平面內測量的前面與基面的夾角。

後角:在正交平面測量的主後面與切削平面的夾角。

主偏角:在基面測量的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與進給運動方向的夾角。

副偏角:在基面測量的副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與進給運動方向的夾角。

刃傾角:在切削平面內測量的主切削刃與基面的夾角。

當刀尖安裝高於軸線時,刀具的工作前角曾大,工作後角減小。低於則相反。

主運動:使刀具和工件間產生相對切削速度並消耗大部分切削動力的運動。

進給運動:使切削持續進行以形成所需工件表面的運動。

刀具材料應具備的效能: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高的耐熱性,足夠的強度和韌性,良好的工藝性,良好的導熱性能和耐熱衝擊效能。

金屬切削過程的三個變形區的變形特點:

第一變形區---剪下滑移區被切金屬向右運動進入oa線開始發生塑性變形,到om線金屬晶粒的剪下滑移基本完成。

第二變形區---擠壓變形區切屑沿前刀面排出時進一步受到前刀面的擠壓和摩擦,使靠近前刀面處的金屬纖維化。

第三變形區---塑性變形區已加工表面受到切削刃鈍圓部分和後刀面的擠壓和摩擦,造成表面金屬纖維化與加工硬化。

積屑瘤的形成

切削時,切屑與前刀面接觸處發生強烈摩擦,當接觸面達到一定溫度,同時又存在較高壓力時,被切材料會粘結(冷焊)在前刀面上。連續流動的切屑從粘在前刀面上的底層金屬上流過時,如果溫度與壓力適當,切屑底部材料也會被阻滯在已經「冷焊」在前刀面上的金屬層上,粘成一體,使粘結層逐步長大,形成積屑瘤。

積屑瘤對切削過程影響:使刀具前腳變大使切削厚度變化使加工表面粗超度增大對刀具壽命的影響

防止積屑瘤產生的措施:

1) 正確選用切削速度,使切削速度避開產生積屑瘤的區域

2) 使用潤滑性橫好的切削液,減小切屑底層材料與刀具前刀面間的摩擦

3) 增大刀具前角,減小刀具前刀面與切屑之間的壓力

4) 適當提高工件材料硬度

切屑的型別:帶狀切屑,節狀切屑,粒狀切屑,崩碎切屑。

切削力:金屬切削時,刀具切入工件,使被加工材料發生形變並成為切屑所需的力,稱為切屑力。

影響切削力的因素:

1) 工件材料的影響:工件材料的強度、硬度越高,切削力越大。切削脆性材料時,被切材料的塑性變形及它與前刀面的摩擦都比較小,故其切削力相對較小

2) 切削用量的影響:背吃刀量ap增大時,變形係數不變,切削力成正比增大,進給量f增大時,變形係數有所下降,故切削力不成正比增大;無積屑瘤時,切削速度增大,切削力增大

3) 刀具幾何引數的影響:前角增大,變相係數減小,切削力下降;主偏角增大,背向力減小,進給力增大;增大刃傾角,背向力減小,進給力增大fc基本不變

4) 刀具磨損5)切削液6)刀具材料

切削熱**:1、切削層金屬發生彈性和塑性變形所消耗的能量轉換為熱量;2、切屑與前刀面、工件與後刀面間產生的摩擦熱。

刀具的耐用度:重新刃磨過的刀具從開始切削至磨損量達到磨鈍標準為止所經歷的實際切削時間。

刀具磨鈍標準:刀具磨損到一定限度就不能繼續使用。這個磨損限度稱為磨鈍標準。

選擇切削用量的基本原則是:首先選取盡可能大的背吃刀量a p ;其次根據工具機進給機構強度、刀杆剛度等限制條件(粗加工時)或已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精加工時),選取盡可能大的進給量f;最後根據「切削用量手冊」查取或根據公式(2-29)計算確定切削速度v c 。

選擇切屑用量的順序:選盡可能大的被吃刀量,其次選盡可能大的進給量,最後選盡可能大的切削速度。

刀具幾何引數的合理選擇:

前角:在刀具強度許可條件下,盡可能選用大的前角。

後角:粗加工以確保刀具強度為主,可在4o-6o範圍內選取;精加工以加工表面質量為主,可在αo=8o-12o

主偏角κr:在工藝系統剛性很好時,減小主偏角可提高刀具耐用度、減小已加工表面粗糙度,所以κr宜取小值;

在工件剛性較差時,為避免工件的變形和振動,應選用較大的主偏角。

副偏角κr':主要根據表面粗糙度的要求選取。通常在不產生摩擦和振動條件下,應選較小的κr'。

刃傾角λs:粗加工時,為提高刀具強度,λs取負值;精加工時,為不使切屑劃傷已加工表面,λs常取正值或0。

砂輪的硬度是反映磨粒在磨削力的作用下,從砂輪表面上脫落的難易程度。

選擇砂輪硬度的原則:1.工件越硬,砂輪越軟。

2.砂輪與工件接觸面越大,砂輪選擇越軟。 3.

精磨和成型磨削時應選擇較硬的砂輪,以保持砂輪必要的形狀精度。 4.砂輪硬度選擇與粒度大小的關係:

粒度越大的砂輪,為避免砂輪被磨屑阻塞,一般要選擇較軟的砂輪。 5.工件材料:

磨有色金屬、橡膠、樹脂等較軟材料時,應選用較軟的砂輪。

磨削過程包括:滑擦、耕犁、形成切屑三個階段。

外聯絡傳動鏈:工具機動力源與運動執行機構之間的傳動聯絡,稱為外聯絡傳動鏈;作用:使執行機構按預定的轉速運動,並傳遞一定的動力。

內聯絡傳動鏈:執行件與執行件之間的傳動聯絡,稱為內聯絡傳動鏈;作用: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獨運動組成復合的成形運動。

車刀在結構上可分為整體車刀、焊接車刀和機械夾固式車刀(機夾重磨車刀、機夾可轉位車刀)。

提高車削加工生產率的途徑:1.提高車削速度 2.強力車削 3.採用多刀多刃參加切削 4.快速裝夾工件 5.採用可轉位式刀片。

外圓表面的光整加工方法:研磨、超精加工、滾壓、拋光。

銑平面有:端銑和周銑(順銑、逆銑)兩種方式。

齒面的切削加工方法:成形法【銑齒、拉齒、磨齒】和展成法【滾齒、插齒、剃齒、珩齒、磨齒】。

滾齒機的運動

插齒機的基本運動

機械加工質量包括:加工精度【尺寸、形狀、位置精度】和加工表面質量【加工表面的幾何形貌、表面層材料的物理力學效能】。

加工精度:指零件加工後的實際幾何引數與理想幾何引數的接近程度;它包含尺寸精度、形狀精度和位置精度。

獲得尺寸精度的方法有試切法、調整法、定尺寸刀具法和自動控制法。

形狀精度:用直線度、平面度、圓度、圓柱度、線輪廓度和麵輪廓度等專案來評定。

位置精度:用平行度、垂直度、同軸度、對稱度、位置度、圓跳動和全跳動等來評定。

加工經濟精度:指在正常生產條件下所能保證的加工精度。

影響加工精度的因素:,包括原理誤差、測量誤差、調整誤差。

裝夾誤差包括定位誤差和夾緊誤差兩部分。

定位誤差:因定位不準確而引起的誤差;為基準不重合誤差和定位基準位移誤差之和。

加工表面質量包含:

加工表面的幾何形貌: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紋度、表面紋理方向、表面缺陷。

表面層材料的物理力學效能:表面層的冷作硬化、表面層殘餘應力、表面層金相組織變化。

影響冷作硬化的因素:1)刀具的影響;2)切削用量的影響;3)加工材料的影響

p149

p152

p190

p191

p210

粗基準的選擇原則:1)保證零件加工表面相對於不加工表面具有一定位置精度的原則;2)合理分配加工餘量的原則;3)便於裝夾的原則;4)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粗基準一般不得重複使用的原則

精基面的選擇原則:1)基準重合原則;2)統一基準原則;3)互為基準原則;4)自為基準原則

加工階段的劃分:粗加工階段、半精加工階段、精加工階段、光整加工階段。

劃分階段的目的:保證零件加工質量,有利於及早發現毛坯缺陷並得到及時處理,有利於合理利用工具機裝置。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總結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 複習資料 第一章機械製造技術概述 一 工具機的分類 1.金屬切削工具機 metal cutting machine tools 用切削的方法將金屬毛坯加工成機器零件的機器。佔機器總製造工作量的40 60 2.木工工具機 3.鍛壓機械 按加工性質分類車床 c 銑床 x 刨床 插床 b...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總結

1.在機械效能指標中,是指 塑性 2.與埋弧自動焊相比,手工電弧焊的優點在於 可焊的空間位置多 鋼常用來製造 容器 4.金屬材料在結晶過程中發生共晶轉變就是指 從一種液相結晶出兩種不同的固相 5.用t10鋼製刀具其最終熱處理為 淬火加低溫回火 6.引起鍛件晶粒粗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過熱 7.從灰口鐵...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

1 刀具性質 足夠的硬度耐磨性足夠的強度韌性高的耐熱性及化學穩定性良好的導熱性跟耐熱衝擊性良好的加工工藝效能 2 1 前角正交平面內前刀面與基面的夾角。2 後角正交平面內主後刀面與切削平面的夾角。3 主偏角在基面內測量,是主切削刃在基面上投影與進給方向的夾角。4 副偏角在基面內測量,是副切削刃在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