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新版教材說明

2021-09-07 22:51:12 字數 4882 閱讀 4253

七年級上冊的概況及其主要特點

歷史課程標準中確定中國古代史有九大學習主題,前七個主題內容與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階段主要特徵基本上相一致,組成為七個單元;第

八、第九兩個主題為「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別歸至各自相關的單元中。北師大版教科書將這七個單元分布在兩冊書中,由此構成上冊為四個單元,下冊為三個單元。下面將七年級上冊內容的主要特點、重點、難點做一介紹,說明初中學生在知識與能力上應達到的最低標準,並對學術的動態和教學建議做一簡要的闡述,以供教師參考。

第一冊分為四個單元,內容涉及自遠古到南北朝的歷史,貫穿了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的基本線索,力求表現中華文明發展的特點。

本冊全書共25課,其中,21課為常規課,4課為學習與**課。

三、七年級上冊各單元的介紹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一)第一單元的特點

時段:從早期人類約170萬年至距今約4000多年前。

特點:「中華文明的起源」這一單元敘述了從元謀人、北京人到山頂洞人的演進過程,勾畫了中華大地早期人類進化的輪廓。中華文明遍布各地,呈現了多元發展、互相滲透、融聚一體的特點。

炎、黃作為傳說人物成了炎黃子孫的人文始祖,反映這一時代的巨大進步。

(二)第一單元的重點和難點

內容標準:

(1)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2)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3)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本單元下設4課:

第1課「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正文有三目,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北京人是重點。

第2課「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點,農耕文化的特徵是難點。

第3課「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與黃帝、堯舜「禪讓」、大禹治水。炎帝與黃帝是重點,「禪讓」是難點。

第4課「破解彩陶之謎」是一堂學習與**課。

(三)第一單元要說明的幾個問題

1.為什麼以「中華文明起源來概括,」而不以「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遠古時代」來命題。

(1)強調歷史的連續性。說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續,以求表現中華文明發展的特點。

(2)強調人性化。以祖先創造的實際成果入手(如用火,種植粟、稻,房屋),有利於直接感受祖先對後人的恩澤,較「母系氏族繁榮期」為好。

(3)強調貼近生活。「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專業用語太難,而「中華文明」貼近學生生活,容易引起學生興趣。

(4)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由於採取主題單元式安排教材,同乙個單元內應相互照應。以「中華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課內容。

2.誰是中華大地最遠古的人類。

目前一致公認的是元謀人。另有重慶的巫山人(240萬—180萬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萬年前)。

3.農耕文化有什麼特徵。

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是中華民族古代的兩種不同文明,存在著互補性。

農耕文明起源於母系氏族繁榮期,是指以農耕生產為主的一切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農耕技術、石器、陶器生產,定居方式、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等方面內容)。

半坡聚落與河姆渡聚落均屬農耕文明階段。

「聚落」一詞與以往稱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類的定居地。「氏族」又稱「氏族公社」,是按血緣關係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社會群體(集團)。

聚落從地域意義上說,它應包含著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個氏族組成的乙個大公社、乙個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與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

因此,我們常認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的特點,是黃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濕潤地區農耕文明的特點,是長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4.為什麼把黃帝稱作為「人文始祖」。

(1)他戰勝蚩尤,促進了各族的相互融合,為華夏族奠定了基礎。

(2)中華文明中的很多創造發明都歸結於他的功勞,如衣車宮井,為華夏族奠定了物質基礎。

(3)中華民族自稱為龍的傳人,象徵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黃帝又成了中華精神文明的象徵。

(4)他的品德、才能、功績為後人所稱頌、崇敬,在中華民族有崇高威望,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傳說」與「史實」。

古人無區別,近代隨著考古學的興起而出現了區別。

兩者既有聯絡又有區別。考古資料證實者為「史實」;未證實者為「傳說」。

炎帝和黃帝(反映中華民族雛形的形成) → 堯舜的「禪讓」(國家萌芽的出現)→ 大禹治水和夏朝(國家的產生),都是傳說時代。

6.什麼是「學習與**」活動課。

活動課是以學生的生活和體驗為核心而設計的、有一定實踐性的一種課程。這是本次歷史課程改革的乙個重要內容,是整個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本課是全書的第一課,更有其特殊意義。本課展現了四幅彩陶**(陝西黃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陝西寶雞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陝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要求學生用最傳統最基本的眼看、耳聽、手記的方法,去直觀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歷史現象。

比如:從「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處中可見,孩童頭像造型生動逼真,笑容可掬,雙唇微啟,想像他在期待著什麼?憧憬著什麼?或是想說點什麼?

給人以各種遐想;從它的用處看,可能是貯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藝術品,說明新石器時代陶塑藝術已趨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個汲水器,從大腹、尖底形狀看,也可說明人類早期已掌握了最原始的自動的汲水原理。

「舞蹈紋彩陶盆」從其三組舞蹈圖形看,可見我國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輕鬆自如。有人認為它表現的是慶功,有人說是崇拜圖騰,也有人認為在祈求人口繁殖。

總之,這幅彩圖是散發著先民的生活氣息的現實主義佳作。

「人面魚紋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兩**案,用三角、圈點表示魚頭,斜長三角表示魚身,交叉斜線代表魚鱗,寥寥數筆,畫出了生動的形態;人面魚紋圖案又以十分誇張的手法構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態,表現了人與魚的關係。有人認為是一種魚獵的巫術,表示捕魚的願望;有人認為是圖騰崇拜;有人認為有從魚到人的意思。

通過觀察,了解先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展開討論,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第一單元的教學建議

1.因本單元涉及較多的各類知識,理解有一定難度,所以對於剛入初中的學生在能力上不應做過高要求,達到標準要求的「了解」「知道」「簡述」第一層次即可。

2.由於課文內容「少而精」,給教師的講課留有餘地,因而教師可按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教學,還可以注入一些學術研究的新成果。

3.在教學方法上,可按常規講課,最省事;也可按課文順序逐項講課,但無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議最好能講成探索性課型,如:講解第1課的重點內容時,可從北京人的生存年代、體質特徵、生產特徵、生活特徵,之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問「北京人喝過開水嗎?」「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

」以引起求異思維的發展,激勵學生在探索中尋求證據,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歷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引起學習的興趣。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一)第二單元的特點

時段:從西元前2070—前221年。

特點:本單元是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說明由夏朝開始出現國家,到商與西周時期創造青銅文明、春秋戰國進入鐵器時代,先進技術推動了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進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經濟變革又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和學術的繁榮。

(二)第二單元的重點和難點

內容標準:

(1)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4)知道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

(5)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6)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字型的區別,了解漢字的演變。

(7)以司母戊鼎等為例,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9)以都江堰、長城、大運河、趙州橋、北京故宮等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型和創造力。

(10)列舉古代書法、繪畫、雕塑、**、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這一單元是以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與社會重要活動的側面相統一的方式來呈現主題的,其中含括從夏到戰國的歷史時段的史實和鐵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銅器、分封、百家爭鳴等重要歷史內容。下設八課:

第5課「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湯滅夏、武王伐紂三個子目,重點是國家的產生與更迭。

第6課「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貴族平民與奴隸、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三個子目,重點和難點都是分封制。

第7課「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正文有齊桓公稱霸、問鼎中原、合縱連橫三個子目,重點是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爭霸(齊桓公稱霸)。

第8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正文有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競相改革的時代風潮、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三個子目,重點是商鞅變法,難點是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第9課「甲骨文與青銅器」,第10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第11課「先民的智慧型與創造」,三課都是兩個子目,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銅器、孔子、百家爭鳴、都江堰和編鐘都是每課的重點。

第12課了解身邊的「歷史」也是一堂**課。

(三)第二單元要說明的幾個問題

1.如何理解國家的產生。

(1)國家的產生是乙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以某個歷史事件作為標誌。以往我們把禹傳啟、「父傳子」作為國家建立的標誌,這只是歷史的乙個「巧合」,而不是歷史的必然。

(2)為了敘述的方便,本課中,我們把「禹傳子」只作為「家天下」的出現,作為「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的標誌。本課按國家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工程年表」的推斷,明確提出把「西元前2023年」「禹」建國作為中國最早國家的開始,作為我國歷史跨入文明時代的開始。

(3)「禪讓制」的存或廢不應以父子相傳作為依據。因為實行「禪讓」時有國家,如西元前2023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乙個國家夏朝,禹先按傳統辦法推舉伯益為繼承人,說明要用禪讓的辦法來更換繼承人;但是,伯益的威望和權力不如啟,使啟能輕易地繼承了王位。同樣,國家建立後也有禪讓。

如曹丕取代漢獻帝及宋太祖陳橋兵變也都應視為是「禪讓」。這就說明,不要把「禪讓」看得太理想、太簡單、太天真了。

新版聯鎖試驗說明

南昌鐵路局電務處 關於重新下發 南昌鐵路局訊號聯鎖試驗說明 的通知 各電務段,支線綜合段 為了使我局訊號人員正確地進行訊號聯鎖試驗工作,電務處組織各單位對訊號聯鎖試驗方法進行了重新修訂,形成了 南昌鐵路局訊號聯鎖試驗說明 v2.0版 現下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學習並遵照執行。前發 南昌鐵路局訊號聯鎖試...

2023年新版初高中銜接教材

第一章數與式的運算 1.1 實數的分類及其基本性質 知識梳理 有理數都可以寫成有限小數 包括整數 或無限迴圈小數的形式 都可以表示成分數 p q是互質的整數,q 0 反之,能表示成 p q是互質的整數,q 0 形式的數都是有理數 無理數是無限不迴圈小數,不能寫成 p q是互質的整數,q 0 的形式 ...

教材說明簡易方程

教材說明 1.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及其地位作用。小精靈兒童資訊站 本單元的主要學習內容是用字母表示數和解簡易方程,以及簡易方程在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中的運用。這些內容是在學生學了一定的算術知識 如整數 小數的四則運算及其應用 已初步接觸了一點代數知識 如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用 或 表示數 的基礎上,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