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自然辯證法》複習重點總結

2021-08-02 20:52:14 字數 4947 閱讀 6458

一、緒論

1. 自然辯證法的研究物件、學科性質,主要內容

答:研究物件:自然觀、科技觀、方**、科技社會論

學科性質:是一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思維科學相交叉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

主要內容:自然觀(自然界發展的一般規律),科技觀(科技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方**(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技社會論(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一般規律)。

二、自然觀

1.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創立實現了自然發展史上的革命性變革(p15論述題)

答: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創立,實現了自然觀發展史上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三大特徵是:

唯物論與辯證論的統一;自然史與人類史的統一;天然自然與人化自然的統一。它克服了古代樸素辯證法自然觀由於缺乏科學認識基礎所造成的直觀、思辨、猜測的侷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學關於自然界運動、發展和整體聯絡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學對自然界認識的最新成就為依據,把自然觀建立在科學基礎上,批判了機械和形上學,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發展的辯證法。。

2. 系統的概念及包含的幾層含義,及系統的本質特徵有哪些,如何理解系統的整體性特徵(p36)

答:系統是由若干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

包含的幾層含義:

一、要素是構成系統的單元

二、系統在於「系」

三、系統還在於「統」

系統的本質特徵:整體性:指系統各要素在系統整體中的相互聯絡所帶來的、超過各要素孤立時性質總和的效果。(p41)

開放性:與外界環境自由地進行物質、能量和資訊交換。

動態性:即自然系統運動、發展、變化的過程(系統及其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

層次性:指一方面系統由一定的要素組成,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層次的要素組成的子系統,另一方面系統自身又是更大系統的組成要素。

如何理解系統的整體性特徵:由於系統的整體必然出現新的特性,其整體功能或整體效應總是大於它的各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統的整體性又被表述為「整體大於它的各部分的總和」。同時,我們要從事物的關係中,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統整體的規律性。

3. 系統和要素、結構和功能的辯證關係(p37)

答:系統與要素的辯證關係:

一、 自然系統決定和支配要素。

二、 自然系統與要素相統一

三、 系統與要素在一定條件下發生轉化

自然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辯證關係主要體現在:

1 結構決定功能。對於乙個自然系統來說,結構是功能的內在根據,功能是結構的外在表現。這種決定關係並不是單值的,一種結構可以有多種功能,一種功能也不是唯一地決定於一種結構。

2 功能對結構的反作用。在環境諸因素的影響下所發生的功能變化,反過來會影響結構,要求或促使系統的結構相應的發生變化,以適應客觀環境對功能的新要求。

自然系統的結構會影響其功能,自然系統的功能也會影響其結構,這種相互聯絡,相互影響表現了自然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

4. 自然系統(演化)的自組織機制(p61)

答:自組織是指自然界物質系統自發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組織化和系統化的過程。現在科學研究的諸多成果證實:開放性、遠離平衡態、非線性相互作用和漲落,是自然系統演化的機制。

概念:模式是內部自發產生的,而不是由系統外部輸入的。事實上,任何新的有序結構模式的形成都是通過自組織實現的。自組織是自然系統演化的一般機制。

a.系統要從無序走向有序,必須保持對外環境的開放性,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

b.「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要無序向有序進化,系統必須遠離平衡態。只有非平衡態才能導致有序,形成穩定的有序結構。

c.非線性機制是系統進化的內在根據

——只有非線性機制才能使系統內諸要素之間相互維繫形成有機整體,導致系統失穩、舊結構瓦解、新的有序結構得以產生。

d.隨機漲落是系統進化的直接誘因

——隨機漲落是非平衡系統失穩的「導火線」,是非平衡有序結構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統進化的「驅動力」。普利高津說:「在非平衡過程中……漲落決定全域性的結果」,「通過漲落達到有序」。

這就是所謂「生序原理」。(漲落:擾動就會是系統在某個時刻、某個區域性的空間範圍內產生巨集觀狀態的微小偏離,這種微小的偏離就稱為漲落。

)5. 生態學的三大規律(論述題)

答:生態系統是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在特定空間的組合,其特徵是系統內部以及系統外部之間存在著能量的流動和由此推動的物質的迴圈,其三大規律是閉路迴圈規律、反饋調控規律、系統和諧規律。

⑴閉路迴圈規律:

a.生態系統的物質運動是周而復始的物質迴圈。在生態系統中,物質從物理環境中開始,經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環境,完成乙個由簡單無機物到各種高能有機化合物,最終又還原為簡單無機物的生態迴圈。

b.在生態系統的閉路迴圈過程中,在物質迴圈的基礎上便產生了能量的流動,即能量流。它是推動生物圈和各級生態系統物質迴圈的動力,是能量在食物鏈中的傳遞。

能量流是單向的。物質流與能量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同推進生態系統的發展,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同時執行的。物質作為能量的運載體,能量作為物質迴圈的源動力。

c.生態系統的閉路迴圈規律除了體現在生物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以外,還表現在系統中各生命成分之間存在的資訊傳遞,即資訊流。資訊流是雙向的迴圈。

總之,巨集生態與微生物的物質流、能量流、資訊流的復合,使生態系統顯現為閉路迴圈的不斷轉化和無限過程。

閉路迴圈規律反映了生態系統的運動過程,反饋調控規律揭示了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系統和諧規律顯現了生態系統的本然性態。

反饋調控規律:

調控,即調節與控制,具體到生態系統,就是指生物系統的內在調節和環境系統的外在控制作用。a.生物系統的內在調節是指生物系統改變自身的形態結構、行為方式等以適應環境改變的作用,而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改變了環境,使之與生物變化相協調;b.

環境系統的外在控制是指環境條件對生物生存與發展的制約作用。

反饋是指把系統的輸出結果返送到輸入端,從而對系統的輸入和再輸出進行校正以達到目標要求的過程,簡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報。

反饋調控的層次性:a.同種生物的種群密度調節 b.異種生物之間的數量調節。c.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適應性調節 d.生態系統的自我淨化。

反饋調控的目的性、複雜性、對人類自身行為反饋調控的啟示。

反饋調控規律揭示了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它使複雜多變的生態系統結構不斷趨向系統的目的,達到生態平衡。

系統和諧規律:迴圈再生過程和反饋調控機制昭示了生態系統的內在和諧性。生態系統的和諧狀態主要體現在恰當的要素比例、穩定的層次結構、和美的外在形式、綿延的生機活力、精緻的系統耦合等方面。

三大規律在「過程—機制—性態」的輝映中系統地反映了生態系統中各種要素的普遍聯絡和相互作用。這些規律理當成為人們制定行為規範和進行社會實踐的依據。

6、生態自然觀的主要內容(p81)

一、主要觀點:

1、生態系統是由人來及其他生命體、非生命體及其所在環境構成的整體

2、人類通過遵守可持續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則,通過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來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生態系統

3、人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仍應以人類為主體,包括改造自然的內容。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和減災

4、生態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統一

二、特徵:

1、科學技術與自然和社會之間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人類與其他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和諧統一

三、意義:

1、它倡導系統思維模式,發揮人的主體創造性,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

2、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在認識人類與生態關係的發展,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

7、人與自然的和諧(p81)

答:相應地,要想保持生態系統的這種和諧統一的局面,離不開對生態三大規律的正確認識、理解和實踐。它指引我們走出人類中心注意的偏狹,樹立一種生態的倫理價值觀,消除生態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的衝突,實現兩者的統一,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的基礎。

人與自然和諧的現實意義:(1)有利於促進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社會。

2)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人與自然和諧的實現條件:(1)確立辯證的自然整體觀;(2)掌握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3)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4)調整社會關係,建立合理的社會制度。

三、科技方**

1、科學觀察與科學實現的基礎特徵

科學觀察的基礎特徵:

1、科學觀察是一種感性認識活動。

2、科學觀察是處於自然狀態下的事物現象進行的觀察,觀察者對研究物件不作任何變革,因而具有客觀性。

3、科學觀察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計畫性。

科學實現的基礎特徵:

1、 可以簡化和純化研究物件。

2、 可以強化研究物件及其條件。

3、 具有重複性。

4、 可以模擬研究物件的屬性及其變化過程,再現時過境遷的現象。

5、 可以較為經濟可靠地認識與變革被帶入實驗室的「自然現象」。

2. 如何看待機遇(p133)

(一) 機遇及其特點 :觀察實驗過程中,人們往往由於某個偶然的時間或機會,意外的發現了新的自然現象,並由此導致了科學技術的新突破,即為機遇。分為兩類:

一類是意外地發現了與原來研究目標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與現象,加以研究取得與研究目標不同的重大發現。另一類是意外地發現了與預期不同的事物與現象,經研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來的研究目標。

(二) 機遇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1、機遇為科學理論的突破和實現給研究提供了先導;2、機遇能為技術發明提供線索;3、機遇能為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新的生長點。

(三) 識別和捕捉機遇的條件 :首先,豐富的知識儲備;其次,深厚的哲學理論修養;再次,敏銳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斷力,豐富的想象力,善於創新的思維能力。

3. 觀察與理論的關係(p130)

答:培根倡導「純觀察說」,把觀察看作是純粹感官的反應活動。這種純粹的觀察以波普爾、庫恩、漢森為代表,明確提出「觀察中滲透理論」。

(1)科學觀察不僅是接受資訊的過程,同時也是加工資訊的過程;(2)理論在觀察中起著「定向」作用,引導觀察者有選擇地接受外部資訊,又起著「加工改造」作用,幫助觀察者理解觀察到的究竟是什麼。辯證唯物主義強調觀察是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過程,觀察必須堅持客觀性、可重複性。滲透在觀察中的理論主要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

自然辯證法複習

一 a機械論自然觀的產生 新興科學的哺育,機械的廣泛使用,新哲學體系的提煉 b機械論自然觀的主要觀點與特點 前提與基礎 人與自然的兩分,自然的數學設計,物理世界的還原論說明,自然與機器的模擬 主要觀點 1 物質觀 認為一切物體都可以還原為最小的粒子 原子,一切物體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間力的作用下,按力學...

自然辯證法重點總結

1 自然辯證法的學科性質 研究物件和內容體系 學科性質 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科學觀,又是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 是哲學和科學技術之間的橋梁。研究物件 自然界 科學技術及其與社會的關係。學科體系分三部分 自然觀 方 科技與社會。2 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辯證關係...

自然辯證法複習總結

一 名詞解釋 1.自然辯證法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於自然界和自然科學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是指導人們認識自然 改造自然 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 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理論 它既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科學觀,又是認識自然 改造自然的科學方 2.自然界 是指有內在聯絡的 過程集合體 3.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