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深度檢視 反思意識的啟蒙方法

2021-07-15 13:54:16 字數 5026 閱讀 1015

一、超越意識形態的闡釋策略

世界是平的、主觀的。如果你聽到這個結論感到特別驚訝、覺得根本不可思議、這是一種絕對荒謬的觀點的話,這至少說明了乙個問題,就是自從你進入社會以來,基本或者根本就沒有對自己所在的這個社會進行一種反思或批判。這也難怪,自從你降生以來你一直生活在這樣的國度,一直生長在單一的意識形態裡。

這就意味著沒有這種反思你照樣可以活得很好,沒有這種批判,你照樣過得很瀟灑,而且缺少這樣的反思並沒有讓你感到有所缺失,相反如果具有這種反思,不但會讓你自己覺得突然之間價值衡量的標準失去了,而且自己的同事或朋友都會覺得你「不正常」。所以,面對這給你帶來痛苦的反思,還不如把它丟掉,過那種不需要自己去反思,把反思的事情留給別人去做的生活。這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可以,但作為學術研究的態度則萬萬不可,沒有反思和批判的學術是危險的,而且也是**的。

意識形態是某個團體中每個成員對周圍世界以及團體本身的認知體系,反映了該團體的利益取向和價值取向,為團體的集體行為提供了合理性辯護,同時也對個人行為提供一套約束,可以說,意識形態是普遍存在的,社會中的任何團體,不管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都有自己的一套意識形態,其根本特徵是自覺地或不自覺第用幻想的聯絡來取代並遮蔽現實的聯絡。意識形態有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但是它的***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壓制創新、破壞正在變革團體存在的合法性、造成團體成員的**並阻撓集體行動的進行、助長「搭便車」現象的增加 [4]。

中國社會科學的研究,除了這些普遍性的***之外,還面臨著更複雜的問題,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實際生活中的變異。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實踐中絕對化,教條化,靜止化了。這種變異的結果導致了乙個巨大的國民心理問題:

誰都可以聲稱掌握了絕對真理。如果誰要自稱是乙個哲學家,那麼大眾肯定會對他嗤之以鼻。於是哲學在中國遭到鄙夷,理論成了實踐的陪襯,那些研究哲學和理論的人就都成了學院裡的閉門造車者。

但問題是,「誰都可以自稱掌握著絕對真理」的這種心理並未導致真理的相對化,相反的,學者們和普通大眾仍然在理論著述中和實際行動中貫徹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這表明,意識形態把它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的偏差,進行了自我修復。到此,意識形態把我們的運思兜了乙個圈,又回到其本身,意識形態的力量可見一斑。

乙個人總要處於一定的意識形態當中,不可能走出屬於他的意識形態。那麼,怎樣才能克服意識形態的***呢?對於中國社會科學的研究來說,怎樣才能克服意識形態本身及其變異的雙重***呢?

辯證法為我們指明了出路。矛盾雙方a和b,如果雙方力量不均衡,那麼就會產生兩種結果,要麼a戰勝b,要麼b戰勝a,這兩種結果都不會有創新出現,是一種保守型的發展。如果雙方力量均衡,要麼a和b同歸於盡,要麼a和b共同組成乙個新的c。

唯有這最後一種情況才能產生出創新的結果,才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於是,為了說明問題,筆者採取了如下的假設和策略。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包含三個基本的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筆者選取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解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例子,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削減為唯物主義。因為無論是辨證唯物主義還是歷史唯物主義都是唯物主義。當然這種削減是存在問題的,流失了很多內容,但是這並非筆者所關注,筆者所關注的是,做這樣的削減能否激起大家反思意識的出現。

同樣,資本主義社會,可能不是作為乙個意識形態來存在的,但是,筆者仍然把它削減為唯心主義。目的是為了能夠與社會主義的唯物主義形成對立。換句話說,筆者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對立的理解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對立。

接下來,筆者就以唯物主義為原型,唯心主義為背景來對唯物主義世界觀進行乙個嘗試性的解構,以求呈現我們所處社會之意識形態的乙個側面。

二、對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乙個嘗試性解構

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的國度裡,對世界的認識是唯物主義的 [5]。比如,眼前放著一張桌子,我們下意識的會認為它是一張扎扎實實、實實在在的、一張三維立體有著長、寬、高的桌子,因為它客觀的「立」在那裡。如果乙個人說那不是一張桌子,而是乙個平面,我們會認為他是神經病,精神不正常,他的觀點不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是對客觀事物錯誤的理解,他應該依據客觀事物來糾正自己的錯誤觀點和觀念。

即我們如此之確信眼前的這張桌子是立體的,世界上再也沒有像這張桌子是立體的更能讓人確信的了。這也難怪,我們都是唯物主義的。但是,「實際」情況又是如何的呢?

人類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就是人的感覺,而在人類所有的感覺中以視覺和觸覺為獲取資訊的最為重要的途徑。在視覺與觸覺當中,又以視覺為最,人類資訊的80%以上都是靠視覺獲得的 [6]。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視覺成了人類心靈的唯一窗戶」。

首先、視覺是分不清楚距離這個東西的。比如,此時此刻你正在一山頂閣樓之上遙看前方,不遠處有一寺廟。你很確信這寺廟離你至少有五公里遠,如果身邊由乙個軍用望遠鏡的話,你肯定會用它來測量一下你與寺廟的實際距離,如果望遠鏡上顯示是10公里,你會告訴我,你距離寺廟的世紀距離是10公里,而且要我相信,那可是軍用望遠鏡測出來的距離,言外之意就是你與寺廟之間有一段距離是千真萬確的。

可是,具體情況是什麼呢?你與寺廟之間的距離,其實並不是你看出來的,也不是用望遠鏡量出來的。你之所以覺得你與寺廟之間有一段距離是因為你身體的其他感覺器官的緣故,比如腳疼、出汗、胸悶、勞累、氣喘吁吁等等。

你的距離感覺是這些所有感覺器官最後在你腦袋中綜合形成的,你的視覺僅僅是乙個誘因,它引導你的大腦把上述腳疼、出汗、胸悶、勞累、氣喘吁吁的感覺給回憶起來,並把它們綜合起來,最後得出了乙個距離的感覺。人的視覺和照相機的原理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對事物影像的一種摹寫,你何時曾看到一張**裡有一段距離,那樣的話,**豈不是成了立體的了麼?即使你說在**裡看到了距離,那你把**放在桌子上看看,**是個什麼?

它只是個平面而已,它所具有的立體性全部來自你的腦袋(主觀)賦予。

其次、視覺是分不清楚事物究竟是不是立體的。比如,在你面前有乙個圓柱體的柱子。如果我說它是乙個平面,你會立即反駁我,說我是神經病。

如果你認為需要開解我的話,會把我帶到這根柱子面前,拉著我的手,把它放在柱子上,一本正經地教育我說:「摸摸看,是不是立體的?」,而且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想必你也是暗潮諷刺。

除此之外,你還有可能領著我繞著柱子走上一圈,並且在繞彎一圈後,告訴我:「現在知道了吧,確實是立體的吧?」。

其實,這裡邊,你犯了乙個巨大的錯誤,就是沒有用純粹的視覺來為立體給出乙個證明,你混淆了兩種不同的感覺。你為什麼要帶我去摸一摸柱子,為什麼要帶我繞柱子一周,那是因為你要用觸覺為視覺作證,用觸覺來為視覺能夠判斷出立體作觸覺的說明。因為,視覺是無論如何也得不到立體的影響的,因為視覺就是成像在視網膜上的乙個倒影,如果你說視覺能夠感受到立體的東西,那麼在第一次看到大山的時候,你的眼睛豈不是要被壓扁了?

那麼觸覺就可以分辨出立體麼?

再次、觸覺也是分辨不出事物是否是立體的。比如,你手裡抓著乙個球,你如此確信它就是球體。你用手去觸控桌面,你如此確定它是乙個平面。

你用手去握一條棍子,你如此確信它就是乙個長的圓柱體。於是你得出結論,人的觸覺是可以判斷出形狀的,是可以用來證明某樣東西是否是它本來的樣子,更進一步說,人的感覺來自物體的投射,刺激,世界的一切都是物質的。如果你對球體,平面,圓柱體的感覺不鮮明,只能說明你的感覺出問題了,你的感覺是對客觀事物的錯誤的反映,你應該以客觀事物為基礎來修正你的感覺。

質言之,唯物主義具有顛簸不破的真理性。我的問題是,當你手抓這乙個球的時候,你的手是什麼形狀的?當你用手去觸控桌面的時候,你的手又是什麼形狀的?

當你用手去握一條棍子的時候,你的手又是什麼形狀的?我想,你在做這三個動作的時候,手的形狀都不一樣。那麼,現在的問題就來了,你用各種不同的手勢去感觸不同的事物,最終得出了手是可以判斷出形狀的結論,這是適當的麼?

換句話說,事物的形狀真的是來自事物本身呢?還是來自你的不同手型呢?質言之,事物的形狀是其本來就具有的,還是人類主觀賦予它的?

總而言之,人的視覺也好、觸覺也罷,還是什麼其他的感覺,它們單獨是根本無法說明事物是否是該事物本來的樣子的,質言之,它們都是人腦的主觀感受。人們平常所謂的立體感其實都是人腦之綜合機能的結果,更進一步說,世界不是我們平常所認為的那樣,而是另外一番景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很可能就是乙個平面。**是乙個平面,我們感覺它是如此真實的乙個立體,那麼,反過來,我們感覺如此之真實的乙個現實世界,它是否就是乙個平面呢?

筆者覺得這完全有可能。如果遵從我們前邊的路徑的話,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且如果把世界理解為乙個平面的話,會很容易解釋時空穿梭。

在乙個平面上,從一點到另一點,最短的距離也要經過一條線段,但是如果有乙個維度,從該維度裡看這個平面,這個平面是彎曲的,那麼,在該維度裡,如果想要在這個平面上從一點到另一點,可能連一秒鐘都用不到,而且這種情況一旦發生,這在平面的維度看來就是時空穿梭。

三、結論

我們早已習慣了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問題,彷彿唯物主義就是一切。這並不是說,唯物主義就不好,而是說,我們為什麼不以寬容的姿態、開放的心態去看一下唯心主義的理論呢?我們不能在對唯心主義還沒有批判的基礎之上就揚棄它,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符合辨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的。

換句話說,社會主義要發展,為什麼就不能去借鑑資本主義的經驗呢?我們的社會在大規模的開放,難道只是經濟領域的開放,而不是思想領域的開放?筆者認為,相比較經濟領域的開放,思想領域的開放具有更為重大的意義。

因為,中國社會的發展以及未來社會的構建,都需要能夠站在理論巔峰的人的知識和智慧型,「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實踐。」老祖宗的話不能忘。

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當中,為什麼要如此強調思想開放以達到反思意識的啟蒙呢?因為這裡筆者有三個基本判斷:第

一、中國人文科學領域的研究是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的。第

二、中國人文學科領域研究的滯後性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著密切的關聯。第

三、中國人文科學領域的學者,只有具備自我反思和批判意識,才能超脫於意識形態之上,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的增量。我們社會的意識形態是唯物主義的認知方式,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認知方式會作為一種傳統保持下來,從而具有歷史頑固性,雖然改革開放三十年了,可是這種意識形態如此之強盛以至於使得中國學者的話語距離國際講台越來越遠了。造成乙個局面就是中國學者研究的問題與理論不能有效的與國際接軌,中國學者研究的物件和問題,總是落後於國際社會。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本身並無所謂好與壞,但是,如果學術研究中不能區分清楚哪些是意識形態的因素,哪些是真理的因素,這最終會窒息學術研究的生命,那時,學術研究就就真正成為了閉門學問了。,而且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本身的巨大影響,使得學者無法超出自身,無從培養自我反思與批判的眼光,即從事人文科學研究的學者失去了自我,迷失了自我,自我得不到顯現和張揚。筆者在這裡只是通過一種世界觀的解析,呈現一幅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當中無法顯現的世界圖景。

如果中國從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工作的學者能夠體會到筆者在解析我們日常習以為常的觀念之時,能夠有所啟發,就是對該文的最大褒獎。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哲學考博指導與分析 育明考博

1 中科院考博資訊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哲學專業的考博考生每年還是比較多的,報錄比大約在1 15左右,競爭相當激烈,除了一些境內與境外申請推免的考生外,普通招考的考生一般情況下較少,並且在全國各院校 所 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中英語是最難的,許多考生由於外語成績不達標而最終不予被錄取,主要原因是對外語的要...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

二 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和研究設計 社會科學的研究是一種典型的有意識的,合目的性的專業性活動,是人類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社會世界的過程。該部分可以分為社會科學的研究程式和社會科學的研究設計。我們對社會科學研究程式進行 首先遇到的第乙個難題就是 社會科學研究的起點是什麼?通過前人的經驗我們了解到科學從問題開...

試論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

社會科學的研究物件為社會現象,即為一門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具體研究包括政治學 社會學 經濟學 軍事學 法學 教育學 文藝學 史學 語言學 民族學等多個方面,並把社會現象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研究總結出來。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必須具備五個基本要素 1 以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物件 2 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