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反思

2021-07-12 01:54:59 字數 5277 閱讀 7452

第一單元

1、《槓桿的科學》

本學期新接手的這2個班級 ,由於上學期測評成績很不理想 ,所以在經過了兩堂課的課前交流後 ,決定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觀察習慣入手安排教學。 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 ,首先 ,因為槓桿的發明者是阿基公尺德, 有必要在課堂上簡單提一提阿基公尺德這個人物和他的故事 ,利用他要撬動地球的「大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課教學的重點在於槓桿上的三個位置的教學 ,分析這三個點的位置關係 ,結合平時學生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讓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 ,分別將用力點放在槓桿前後不同的幾個位置那我們的用力情況會費力一點還是省力一點。

如此讓學生有乙個初步的力的體驗過程 ,在這同時也分析一下用力點離支點的距離關係是近了還是遠了。這樣的分析有助於學生理解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的那些距離關係。 等弄清楚這些關係之後再讓學生在槓桿尺上掛乙個省力槓桿和乙個費力槓桿。

把全班同學的省力槓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這樣的情況 ,再把全班同學掛的費力槓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費力槓桿。最後總結科學概念。這一環節讓全班同學共同完成**, 相當於把每位同學自己掛的鉤碼平衡狀態的情況讓大家一起來記錄 ,並分析, 然後讓學生自己再體驗掛不同省力情況的鉤碼。

這樣的操作時間上會比較節約 ,匯報的時候大家都能看到同型別的情況 ,有助學生仔細分辨。 嘗試的發現 ,第乙個班是讓學生隨意掛乙個平衡槓桿 ,然後分析自己的槓桿是屬於費力的還是省力的 ,這樣的教學有阻礙教學概念的混淆 ,難以達成教學目標 。所以 ,從第二個班起我改為讓學生先分析省力槓桿的情況和費力槓桿的情況 ,然後再來掛槓桿尺上的鉤碼。

2、《槓桿》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主要知識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槓桿 ,了解槓桿的作用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確應用。 在槓桿應用的探索這部分, 教學參考中有兩種方案 ,一是通過實驗 ,不改變重點到支點距離和物重, 只改變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判斷拉力的大小 ,從而判斷是否省力。 學生也能很容易看出兩個距離的大小關係, 但是這樣學生參與的很少; 二是像課本那樣不給任何資料, 學生自己填 ,又感覺太難, 學生會無從下手。

所以我選擇了第二種情況, 出示多種資料 ,讓學生歸納總結 ,通過課堂實踐 ,發現還是沒有找準學生的位置, 致使這個環節實驗速度緩慢, 時間被耽誤了, 草草結束 ,學生還不是很理解。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給我的最大的感觸是上課時教師一定要有時間觀念要隨時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改變教學方案 ,使課堂變的靈活 。本節課最大的缺陷就在於我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的調整 ,在應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過乙個小遊戲讓學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為省力何為費力 ,再進行實驗探索 ,效果會更好 ,考慮的也不夠全面。

還有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還忽略了學具的使用 ,這就是我對本節課的自我評價與反思。

3、《槓桿類工具的研究》

本課教學的難點在於不規則的槓桿工具研究 ,關鍵要讓學生體驗典型幾種槓桿的情況。經過我的課堂教學感受除了讓學生動手體驗, 更要用****來分析槓桿的三個點會更好。 原因, 第一 ,學生自己在操作的時候, 自己雖有體驗 ,但有時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直觀的一種感受。

第二, 其餘同學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 學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 ,我覺得不僅要讓學生感受, 還要讓學生看**, 這個**當然是重複做開瓶或者撬開奶粉罐的動作。 槓桿類的工具的尋找在書本上有10個例子, 這些例子有些比較簡單 ,有些比較難, 對於像切紙刀、筷子、核桃夾、訂書機這些要做具體的分析。

本課的拓展知識點就是費力槓桿作用 ,生活中有省力槓桿 ,為什麼還要造一些費力槓桿呢 ,這一點的分析對於學生深入槓桿概念很有好處 ,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範疇。

4、《輪軸的秘密》

本課教學「輪軸」的秘密對學生而言 ,輪軸雖是乙個新的簡單機械知識 ,但生活中的應用卻相當廣泛。 在教學中, 要努力喚起學生的潛意識, 當他學完這課後, 他會恍然大悟 「哦原來是這個道理啊!」 並會去關注生活中更多蘊含著科學道理的事物和現象。

為了讓學生能有切身體會, 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乙個水龍頭和一把螺絲刀。水龍頭是去五金店裡借的 ,學校可沒有最好找那種「輪」可以卸下的水龍頭, 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一下, 在軸上用力扭水龍頭那費力的感覺 ,就對「輪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後, 讓學生例舉生活中應用了輪軸的現象, 學生能說出很多很多 ,除了書中五種 ,還提到了自行車的龍頭、鑰匙、電扇開關等等, 開紅酒的開瓶器等等。

充分體會到了生活中的機械應用無處不在 ,機械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本課教學 ,也更使我感覺到科學課的材料準備很重要, 課前教師自己的操作體會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些準備 ,上課時就要事倍功半, 就要出洋相。

5、《定滑輪和動滑輪》

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相對比較簡單 ,課堂中著重讓學生理解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 ,這是上好這節課的關鍵 ,否則學生會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相互混淆。 通過實驗學生很容易得出相關的結論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學生能從實驗資料中很快就發現 ,只是這裡教師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與物體移動的方向之間的關係 ,從而更明了改變力的方向問題。學生在寫結論的過程中有一小部分學生喜歡把「改變用力的方向」簡寫成「改變方向」雖然只相差幾個字 ,但這幾個字在這句話裡的含量還是很高的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最後要強調這點。

從課的深度來看 ,本課挖深一層就可以從槓桿的原理來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 ,這讓學生在理解滑輪的概念的時候又增加印象了。

6、《滑輪組》

滑輪組一課的教學我在課堂上還是有所欠缺, 唯一的遺憾是實驗材料不夠 ,沒能做多組滑輪組提公升重物的實驗。 如果放棄了多組滑輪組的實驗操作 ,那勢必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一組滑輪組提公升重物的實驗操作。根據實驗盒內的材料要裝乙個滑輪組是能完成 ,但是跟書本上的裝置略有一點不一樣 ,為了看看檢測學生的能力 ,我讓學生自己看著書本上的裝置 ,然後從實驗盒內選取相應的材料來進行操作, 通過課堂實踐有一半的學生能完成這個裝置 ,這一過程花費的時間稍長一些近10分鐘 ,但我覺得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是有所提高的。

7、《斜面的作用》

斜面的作用一課的實驗不難, 根據六年級孩子的水平應該可以很輕鬆通過自己設計實驗計畫並完成實驗。 我在選擇材料上得到集體備課時大家的建議 ,最後選擇用塑料盒加鉤碼當做重物來進行實驗 ,斜面則採用《光學實驗盒》的盒蓋當做斜面。選擇材料的意圖第一 ,選擇斜面與重物之間的摩擦力要盡量縮小。

第二 ,重物方便直接提公升和加鉤碼。第三 ,大小要適宜。材料的選擇跟實驗的成功以及上課時的效率有很大的關係, 通過實踐, 這樣的材料有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

對於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的制定, 我有自己的想法 ,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與拉力之間的關係外, 我還重點設定讓學生理解到達同一高度 ,選擇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 ,分析選擇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麼 ,從而進一步學習坡度大與坡度小的利弊關係 ,這跟生活實際是緊密相關的。 通過課堂教學25分鐘時間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與拉力大小之間的關係 ,剩下的15分鐘**斜面的作用 ,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 ,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關係。這樣的課堂結構安排時間緊密, 效率提高 ,內容落實到位。

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對於這一課的教學自然要把自行車搬到教室裡了。 通過教學發現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有些難度。難度一 ,學生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幾處地方; 難度二, 這些部件利用的簡單機械比較難把握。

這樣的兩個難點讓學生來發現, 有些勉為其難了, 經過調整 ,我將自行車上的部件告訴學生 ,讓學生來分析這些部件利用了什麼簡單機械來工作 ,這樣就降低了難度 ,學生學習起來會更加有信心。 以後的教學建議, 1、這一課中有幾個部件比較難判斷它屬於什麼簡單機械的型別, 我們可以採用****的形式 ,讓學生再次分析他們的型別 ,有手剎、制動架、後座夾**的效果應該會很不錯。2、踏腳用力帶動後輪轉動的整個過程是由鏈條和齒輪來完成的。

建議拆卸擋板 ,把齒輪和鏈條全部露出來 ,這樣會更加清楚觀察到裡面的結構。

第二單元

1、《抵抗彎曲》

本節課 ,我主要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認識柱子和橫樑; 第二部分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即**橫樑的寬度與厚度和抗彎曲能力的關係 ,第三部分則是綜合運用研究橫樑平放與豎放。課後 ,經過自己的思考 ,我發現了很多的問題 ,進行了認真的反思。 上好這節課 ,我認為在實驗中要使學生很好地把握控制變數法。

因此 ,在實驗之前, 我讓學生討論為使實驗公平的開展, 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經過學生的討論, 有的學生說「墊紙橋的高度都要統一即橋的高度相同」 有的也提出「橋架空的長度要保持一致」 有的學生補充「墊圈要放在中間並且要輕放」。在我的引導之下 ,又得到了統一的彎曲標準——紙梁中間接觸桌面。這些回答 ,很好地解決了如何控制變數法。

為了使學生更清楚明白這幾點 ,我綜合概括後以課件的形式放映。但是 ,由於我的倉促 ,學生看的時間過於短。經過這次實驗 ,我發現在今後實驗素材的準備上 ,我要更加地仔細 ,清楚講明要求。

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本課是在上一課研究了「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基礎上 ,進一步研究改變形狀對增強抗彎曲能力的作用。本課的實驗操作仍比較簡單 ,教學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對實驗資料的分析上。在教學安排上從生活現象入手 ,通過實驗 ,應用結論再分析解決生活中的事物。

上課初 ,讓學生看看生活中將各種鋼材、鋁材加工成各種形狀的** ,最好是生活場景圖 ,如屋頂雨篷、鐵路鐵軌等 ,這樣學生更能明白這些形狀的材料應用在**, 而書本中的插圖是堆放著的材料比較抽象。如果能找些這樣的材料給學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鋼窗的邊角料、角鐵等 ,豐富學生的認識。

由此引入思考, 為何要加工成各種形狀 ,解決這個問題 ,開展驗證性實驗。實驗的操作很簡單實驗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想象 ,讓他們設計出各種形狀, 不要僅侷限於書本中的幾種形狀。這個實驗 ,只能改變紙的形狀, 其他各項條件均不能變化, 所以給學生提供數張大小、材質一樣的紙,同時 ,考慮到某些形狀上面無法擺放墊圈測試承重力 ,我給學生提供回形針 ,可以將回形針摺好掛在紙橋上掛墊圈測試。

對於實驗資料的分析 ,讓學生意識到同樣的紙改變形狀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彎曲能力就可以了 ,不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分析哪種形狀的抗彎曲能力會更大, 這並不是本課所追求的, 如果有學生提出可以讓他們課後再開展這方面的** ,應再課堂上深究。為何改變形狀就能大大提高紙的抗彎曲能力 ,引導學生結合上一課的研究結論進行分析 ,還是比較容易能夠解決的 ,改變形狀後雖然因為減少了寬度而損失了一些抗彎曲能力 ,但增加了厚度 ,所以大大提高了紙的抗彎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拱形這一形狀, 學生還是認識和熟悉的 ,但拱形有多大的力量 ,學生卻沒有太多太深入的了解。通過本課的學習 ,學生不但要認識到拱形承重的力量 ,還需要知道拱形為何能承受較大壓力的原因 ,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這個難點的突破必須借助於實驗。 通過實驗現象 ,通過實驗資料, 使學生有乙個清楚的認識和了解。

本課實驗在操作上並沒有什麼難度 ,重在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進行思考分析, 從而推理得出結論 ,解決問題。搭乙個西瓜拱的活動 ,有必要稍作改動。第一 ,這個季節 ,西瓜是挺貴的, 教學成本太高 ;第二 ,西瓜拱的效果也不見的最好 ;第三 ,課堂上操作存在一定難度。

我的處理是 1、教師用冬瓜演示搭乙個冬瓜拱 ,然後壓重物如鉤碼盒 ,激發學生的興趣, 促使其也去嘗試一下。之所以選用冬瓜, 是因為其即便宜易得而且操作也方便。教師演示指導時 ,要特別說明冬瓜塊的切法刀口指向圓心。

2、課外要求學生回家用冬瓜也搭個冬瓜拱試試做完後冬瓜仍可燒菜吃不會浪費。

科學教學反思

羅以成作為乙個兼職的科學教師,也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教學藝術,更重要是要善於進行教學後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教學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根據自己在科學教學中的體驗,談談如何進行科學教學反思。科學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教學結構的...

科學教學反思

科學第一單元 植物 教學反思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第乙個單元,也是引領學生走進小學科學學習大門的第一課 成功開展與否可以說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對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也至關重要。植物 單元共有七課,分別是 我看到了什麼 校園的大樹 大樹和小草 水生植物 植物的葉 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 植...

科學教學反思

教學實踐證明,實驗設計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具體表現在 一 實驗設計要符合科學學科特點 一切科學知識都來自實踐,都是從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中總結發展起來的,特別是科學這門學科。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多彩 培養學生探求自然知識的興趣 愛好,增強學生學科學 用科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