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實課例研究活動促進教師群體成長

2021-07-10 19:39:40 字數 4786 閱讀 2917

新增時間:2009-2-24 文章**:本站原創

課例研究作為一種有效的校本研究模式,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們也發現還存在一些問題:1、目前學校的課例研究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由於教研組人員相對比較固定,僅僅侷限於組內的幾個教師之間的思維碰撞,容易形成思維定勢。

2、目前學校課例研究的形式有一課多上和多人同課,基本上是集中教研組的力量對一節課例進行研究,側重於解決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存在的某些問題,在學校中只是形成了乙個又乙個的研究「點」。如何使各個教研組研究的課例圍繞乙個主題,使乙個個「點」連成一條「線」,再通過對這條線上的課例進行分析,從個別到一般,透過現象看本質來揭示某一方面的教學規律。為此,我們把繼續做實做細課例研究活動,促進教師群體專業成長,確定為我校本年度的校本研究活動目標。

我們將課例研究活動細化為五個方面逐步展開:

一、基於調研,確定活動目的

學校在回顧三年課例研究和教研組長教研沙龍的基礎上,重新確定了課例研究活動的目的:「以全體教師共同研究乙個課例為平台,以研究共性問題為突破口,以引導全體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為載體,實現促進教師群體的專業成長」。我們重新設計了課例研討活動記錄本,並在前言中明確提出了本次課例研究活動的目的,希望每一位教師都明確此次活動的目的。

二、互助研討,聚焦共性問題

學校層面圍繞五年級數學《看圖找關係》一課展開,立足於以課例引發全體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的思考。在聽課前,我們提出了: 「看別人的課堂,想自己的課堂」的口號,試圖使課例成為一面「鏡子」,讓每位教師都來「照鏡子」,都用這面「鏡子」照照自己的教學實踐。

在課後研討中,我們又提出了:認真梳理自己聽課後的感想,將成功或者失敗的地方記錄下來,分析成功的原因,思考如何實踐於自己的教學之中,或者剖析失敗的原因,結合自己實踐中的成功案例提出改進的策略,並在課例研討活動記錄本中專門設計了相應的欄目。

在實踐中,我們採用了跟進型研究和專題型研究兩種形式。所謂跟進型研究是指全體教師針對在聽課中發現的問題,課後,大家一起找出問題產生的根源,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然後進行再實踐、再研究。所謂專題型研究則是根據教師們在聽課中發現的問題,梳理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課例主題,然後,組織教師聯絡主題進行實踐研究,重點揭示教師教學行為中與主題相關聯的問題。

此次課例研究活動歷時兩個多月,僅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跟進型研究就有四次之多,期間更多的是教研組與教師個人的專題型研究。

瀏覽老師們參加研討後撰寫的教學反思,品味著老師們的一篇篇文章,我們教研中心組感受到教育教學中的共性問題逐步凸顯了出來,經過匯集提煉,我們公布了下一階段的研究主題:「如何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接著我們請每位老師思考「最想在課堂中嘗試做的事情」。要求以教研組或教師個人為單位,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選擇主題進行研究,讓教師們帶著思考進入「實戰」——回到課堂做研究。

三、深入實踐,提公升實踐智慧型

此階段的活動目的是實現行為跟進,是對學校層面課例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值得分享的想法、見解和實踐的一種結構化梳理,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物件,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對自己實踐中行為的連環跟進與改進,是讓學校全體教師經過學習和親身體驗課例的主題教學理論,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大膽嘗試和運用,根據實踐效果及時記錄並分析乙個個典型的課例,總結教學經驗教訓和提公升教學成果,不斷完善基本主張。

1、關於「如何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的研究。經過專題教研的討論,圍繞「如何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我們達成的共識是:(1)吃透教材是教學資源開發的前提。

(2)要善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3)關注教學的預設與生成,有效利用生成性資源。例如,六年級數學組的老師圍繞主題「教學資源的開發」中的「關注教學的預設與生成,有效利用生成性資源」開展了多次研討活動,並結合《觀察的範圍》一課,從「挖掘教材,加強預設」和「活用教材,注重體驗」兩個層面進行了實踐研究。

①挖掘教材,加強預設。其中兩位教師立足「挖掘教材,加強預設」, 把觀察點、線、區域還原為學生的眼睛、視線和觀察範圍,改教材提供的:「小猴在樹上a處時,看到牆內離牆最近的點為a』,請你分別畫出小猴爬到b處和c處時,看到牆內離牆最近的點b』和c』」。

新設計為:「請你分別畫出小猴爬到a、b和c處時,看到牆內離牆最近的桃子的範圍。再請你設計一處遮擋物,畫出小猴看到桃子的範圍。

」課堂上學生興致勃勃地設計遮擋物,畫出小猴看到桃子的範圍。同學們畫的遮擋物的位置、高低各有不同,所以就出現小猴看不到桃子和看到桃子範圍大小不同的多種情況。接著,老師讓同學們把自己的做法和大家交流,有的同學說:

「隨著觀察的變化,觀察的範圍也在變化。」還有的說:「觀察的範圍會受遮擋物的限制。

」大家還都說:「站的高,看的遠。」

②活用教材,注重體驗。另外兩位教師立足「活用教材,注重體驗」,先把課後《實踐活動中》的兩個小實驗提前布置給了學生。實驗一:

在黑夜裡,把乙個球放在檯燈底下,讓球逐漸遠離檯燈,觀察球的影子有何變化,並畫下來,總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實驗二:請你站在路燈下,逐漸遠離路燈,觀察自己的影子有何變化,畫下來,並記錄結論。

第二天上課時,學生拿出實驗報告,全班交流。學生認真地做了實驗,畫下了影子變化的情況,記錄了實驗的過程,描述出實驗的結論。由於是學生自己做的,對於得出的結論:

「離光源越遠,影子越長;離光源越近,影子就越短」體會得很真切。接下來,老師就出示書上的情景,請學生自學。有學生興奮地說:

「老師,我明白了,把大樹看成路燈,小猴的視線就是燈光,燈光照在牆上,牆的陰影就是小猴看不見的地方。」又有學生搶著說:「我知道了,大樹像路燈,小猴的視線就是燈的射線,那面牆就是人,小猴看不見的地方的長度,就是人影子的長度,這和我們昨天的家庭作業差不多,就是樹、人物不一樣,型別不一樣。

」「對,大樹可看成照明的燈,牆就是人,這和我們昨天做的實驗一樣。小猴從牆外看牆內,總會有乙個像三角形的底看不到,那個三角形的底其實就是站在燈下的人的影子。」「我也是這樣想的,小猴站的越高也就是說路燈離地面越高,小猴所看不到地方越來越小,三角形的底也就越短。

這和昨天的實驗一樣,人離燈越近,影子就越短了。兩個實驗簡直就是一樣的。」學生紛紛答道。

六年級數學組的老師經過一次次對各自課例的深入分析,一致認為課堂上精彩的生成,不是偶然的,它來自於課前老師的精心預設。作為教師只有不懈地追尋精心的「預設」,才能有效的「生成」。教師在課堂上要善於發現資訊、重組資訊、調控資訊,及時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這樣才能把課上活,把課上好。

六年級數學組的老師們針對「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寫了七篇課後反思和教學隨筆,並在全校進行了典型案例宣講,在校園網中進行了交流。

2、關於「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經過專題研討,圍繞「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大家一致認為:(1)落實學生主體地位,要從轉變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做起。

(2)關注全體學生,落實學生主體地位。(3)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例如,圍繞主題「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五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師結合綜合實踐活動方法指導課進行了研究,針對《觀察記錄表的設計》一課的教學,教師們認為:**的要素、位置的安排、注意的事項都先讓學生自己去查詢,去請教,再組織集體討論,然後讓學生按自己獲取的知識和自己的理解設計**,老師只在爭執不下的問題上做一下點撥,而不是像以往的教學那樣領著學生一步一步地完成,把知識一步一步地教給學生。接著,五年級組的教師對跟進的兩節課進行了教學實踐,通過做課老師談感受、聽課老師談感受、對學生進行訪談以及作業的對比等活動,大家感到:

這樣的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積極性比較高,意想不到的問題多,對老師的要求也高;學生在解決設計**過程中的問題時收穫頗多,很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大家達成的共識是:在綜合實踐活動方法指導課上,讓學生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老師在課堂上只起點撥、提公升的作用。

同時大家感到「怎樣讓課堂結構更合理,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提高老師的有效指導」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緊接著組裡每位教師輪流講,每次講授完,授課教師反思教學過程,組內教師集體議課,直至備課組每位教師授完同一內容,最終形成了相對優化的方法。指導課的四環節課堂模式:

①展示匯入,點撥提公升。②重點突破,互動推進。③實踐操作,共同創造。

④布置作業,承上啟下。我們在學校層面的研討中進行了介紹,其他年級進一步實踐運用,共享了經驗成果。值得注意的是:

規範期所總結的模式是為剛從事綜合實踐的教師提供幫助,更是為綜合實踐活動課實現百花齊放打下了基礎。

從教師們的實踐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他們把課例研討活動中所得的啟示,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行為的連環跟進與改進,有效地解決了教育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這不是把課例照搬,而是把自己在精品課例研討中所生成的智慧型和思考在教學中體現出來,構建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教學理念,完成了「有效課堂——高效課堂——魅力課堂」的螺旋上公升,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和個性。

在課例教研活動感言中,有的教師寫道:「知識貴在實踐,當我們在求知中有所知,在探索中有所悟,接下來就需要通過實踐去驗證……」

四、總結提煉,實現專業成長

在活動的過程中,總結提煉是伴隨著活動同步進行的,它把教師的「知」和教師的「行」結合了起來。老師們圍繞主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了跟進式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師們隨時記錄下自己聽課所思、討論所悟以及實踐所得。

在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有形成果:有教學反思、隨筆、案例、**等等。課例研究過程中,也留下了執教老師的成長足跡,有《小而不小——新課匯入有感》、《評價,我不再吝嗇》、《引導的藝術》等多篇教學隨筆。

其中在《小而不小——新課匯入有感》中李素蕊老師深有感觸地寫道:

以前總認為,新課匯入之於一節課,小之又小,無非起乙個過渡和引出正文的作用,篇幅忌長,否則喧賓奪主。

《看圖找關係》的首次備課中,我沒有在如何匯入新課上下太大功夫,只簡單使用了語言匯入:「在生活中,人們常常借助圖表來表示各種數量關係,圖表使用起來簡單而且形象,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看圖找關係。

」我以為,寥寥數語,既聯絡了生活,凸顯了圖表在生活中的普遍性、應用性,又滲透了圖表的簡潔性、直觀性,巧妙地揭示了課題,可謂幾全其美。

可是在課堂上學生精神狀態欠佳,情緒不飽滿,不積極;「了解圖表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圖形語言簡潔、明了的特點,增強數學應用的意識」這一教學目標沒有實現。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

楊玉東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課例研究正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教師教學研究的話語系統中。然而,學界對於課例研究的看法不盡相同,導致了實踐中教師對於課例研究的模糊認識,使大家對於課例與案例 課例與教案 課例與課堂實錄 課例與經驗 之間的區別不加思考而混用。本文的研究旨在廓清模糊認識,加深人們對此問題的理解...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

新課程改革以來,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課前如何備課,如何進行課例研究勢在必行,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做好課例研究,與一線教師共享研究成果。一 課例的真正含義 課例 是乙個實際的教學例子,是對乙個教學問題和教學決定的再現和描述,即 講述教學背後的故事 一 課例是乙個實際發生的教學例項。許多教師會...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

楊玉東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課例研究正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教師教學研究的話語系統中。然而,學界對於課例研究的看法不盡相同,導致了實踐中教師對於課例研究的模糊認識,使大家對於課例與案例 課例與教案 課例與課堂實錄 課例與經驗 之間的區別不加思考而混用。本文的研究旨在廓清模糊認識,加深人們對此問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