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2021-07-10 05:38:51 字數 5570 閱讀 2746

上學期我擔任了七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剛結束的九年級教學相比,七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我好好反思。我們都知道七年級是乙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

比如,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了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

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了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了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乙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

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乙個正確的教學**,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乙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

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直到現在,我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最近,我發現,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

作文的教學有時會令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這些障礙,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裡,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乙個結果——不進則退!

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我意識到:

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幾種現象:

1、自主的價值在於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

2、**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對乙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的目的是為了問題解決。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為閱讀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閱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乙個討論接乙個討論,乙個交流接乙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盲目綜合,把語文上成科普課、生物課、思品課不可取。不管在課上擴充的是什麼材料採用的什麼活動,其落腳點都必須為聽說讀寫服務,為積累語言,沉澱語感服務。

5、課本不能丟。不能拿著新課標中提倡「否定『課本中心』」的說法當尚方寶劍,完全忽視文字本身所承載的價值觀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謂的「新意」「創新」還有什麼意義?純粹的「大膽的說」進而「編造的說」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後,語感和語言的挖掘從何談起?

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沒有課前、課中、課後的一系列反思,就沒有精彩的課堂教學,就沒有不斷成長的生命活力。只有不斷的反思,不斷的改進,不斷的完善,教學質量才會不斷的上公升,幼小的學生才會茁壯成長。

《三峽》教學反思

作者:趙偉峰時間:2005-12-3 21:00:52**:會員原創人氣:5590

回想整個教學過程,我感到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以利於今後的教學。

一、課型設計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

時下文言文教學有著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使本來意蘊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詞、句,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其「言」而不見其「文」。我用充滿詩意的導語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簡明地作了一句文學常識介紹後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首先,我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弄清字音,自行朗讀課文。

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由老師帶感情朗讀,配合優美的樂曲,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後再由學生仿讀,邊讀邊體會,讀中導,讀中悟,在兩遍三遍的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並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我把這一教學過程稱為「品讀」的過程。因為我特別欣賞洪鎮濤老師創導的「品讀」教學法。

所謂「品」即發現,欣賞,咀嚼,感受。要想真**出文章的味道,沒有讀的過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讀」為基礎,而「品」過之後要用「讀」來豐富語言的積累。

先讀後品,品品讀讀,反覆誦讀,涵泳文意,才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三峽》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學過程中力求立意高遠,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為什麼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薰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

於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節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借助注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為品做準備,那麼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自行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後說明喜愛的原因。許多學生都喜歡寫三峽夏季水的畫面。

於是便抓住機會,誘發聯想,想起一些與此地情景相似的詩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學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還想到了許多寫水的詩句。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

有的學生欣賞「清榮峻茂」的圖景,於是課堂上對這四個字進行展開擴寫,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四種圖景描摹出來,結果,多數學生對自己的擴寫不滿意,認為自己的擴寫使原文那種深遠的意境變得平淡了,好多豐富的內涵也沒有了。經過比較,學生深深體會到了那種簡潔、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還有的學生喜歡秋季的淒清,面對兩岸高峻的山嶺,聆聽悲哀婉轉的猿的叫聲,體會空谷傳響的幽深,觸景生情。

這種直接面對文字的傾聽和思考,拉近了學生與古代時空的距離,彷彿聽到了作者曠遠的呼喚,彷彿看到了作者對壯美河山的嘆仰。如果說《三峽》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麼學《三峽》的人也與自然景觀成為一體了。在此基礎上,練習寫導遊詞應該是信手拈來了,完成了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全過程。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

作者:張偉娥

長期以來,古文教學常側重於字詞的理解,以至於忽略了對文章思路、內涵及語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學很容易被異化為古漢語知識教學。事實上,記憶中的中學古文就是老師講學生記這麼簡單。

在三(4)班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讀,然後逐句翻譯,我糾正;特殊句式學生找,我講;到了討論本文的思想內容時,學生分析,我總結。結果是:乙個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乙個沒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

課後,我取出教案想:知識點是落實了,可是為什麼學生不愛聽?是形式的問題,還是……?

於是,拿來教材,再讀幾遍,又想:如果我是學生,這篇文章什麼最吸引我?結果發現,首先是「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故事本身,其次是其簡潔生動的語言。

至於字詞,因有故事情節的輔助,並未構成多大的障礙。有了這些發現,我著手修改了教案,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

在三(3)班上課前,我布置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歸納整理文中的文言現象,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特殊句式。這項工作似乎比較死,但我以為這是打基礎,學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雖「死」卻「實」。

課堂上,因有了前車之鑑,我決定讓學生動起來:來一次小小的比賽,看哪組同學自擬的閱讀檢測題又快又好。學生是最好動不過的了,一聽說要比賽,別提有多起勁,只兩三分鐘功夫,就有同學上黑板出好了題,其他組也不甘示弱。

比賽很快結束了,我依據黑板上的題目進行講評,間或插入一些問題,此時學生們尚處於興奮狀態,反應特別敏捷,對於我的提問也能隨聲應和,師生配合相當默契。

設計這一比賽,一是為了使課堂「活」起來;二是為了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重複,好騰出更多的時間細細體味文章的妙處。

眾所周知,《鄒忌諷齊王納諫》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具有很強的戲劇性。百餘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其構思之精巧可見一斑。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些妙處呢?

根據本文戲劇性較強的特點,我決定讓學生表演。有人說,沒有比扮演著名的科學家去學科學,或置身於歷史環境中去學習歷史更快捷有效的了。同樣,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莫過於讓他們進入角色。

於是,課前我布置了表演的任務,要求兩組同學以課文為劇本表演,兩組同學以翻譯的現代文為劇本表演;要求除旁白外,演員必須熟記台詞。課上,我抽兩組同學上台表演,其他同學帶著兩個問題**:

一、《鄒忌諷齊王納諫》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二、鄒忌的這一次進諫為何能成功?開始表演了,兩組同學各展才華,小品演得十分精彩。通過對照,不少同學發現了問題,如第二組的「鄒忌」在語言表達上,明顯不如第一組的變化多,三問幾乎都是:

「我和徐公哪個美?」(雖然學生聰明地用「帥」「漂亮」來替代「美」以避免重複,但聽上去這三問並沒有多少區別)所以,當第三問說出時,在座的同學都不由得笑出了聲。表演一結束,趁熱打鐵,就表演討論了原文的語言特色,然後再因勢利導,分析了鄒忌的進諫藝術,肯定他有勇有謀和齊王納諫的精神,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課後,同學們意猶未盡。

教完《鄒忌諷齊王納諫》,掩卷沉思,同樣的知識傳授,學生的反映卻不同,究其根源,大概在於興趣問題罷。2023年前,古希臘的普羅塔戈說:「頭腦不是乙個容器,而是一把需點燃的火把。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學生不單純是接受者,更是創造者,因為他們擁有巨大的潛能。既然學生的頭腦是「一把需點燃的火把」,那麼,教師所要花的功夫主要應在「點燃」上,而非其他。「點燃火把」的火種來自興趣,而興趣的打火石就是學生自己,讓學生動起來,便能擊出火花。

倘若在教學設計中拋開傳統的束縛,多考慮學生的「興趣」問題,將實和活有機結合,相信教學效果會好得多。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楊樹林中學李智 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有趣的場面 每當學期的期末或新學期開學前,學校發下新課本時,教室裡會突然安靜下來,變得鴉雀無聲了。原來大家都在專心致志地看新發的課本。再仔細觀察一下,竟有90 以上的同學看的是語文課本。他們看得那麼認真,那麼投入,那麼主動,你會得出結論說 學生是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陳建平語文在各門學科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 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一 表現 ...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城鎮中學王冰 語文和各學科相比在現實中的應用比較廣泛。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較低,現將教學中的現象做一下反思,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一 表現 1 學生學習語文積極性不高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 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