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學反思

2021-07-09 19:39:13 字數 5056 閱讀 8890

對自己為師兩載的物理教學反思

三年前,筆者「初為人師」,任教高一物理,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火熱的工作中去。通讀教材,查資料,聽課,請教,精心編寫教案,落實教學目標,上好每一節課,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是新課上下來,常感覺效率比較低,很是困惑。

如今再回過頭教高一,翻開以前的教案,反思當初的教育教學方式,感觸頗深。

1 對高一新生引導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同時高校要求選考物理學科的專業佔的比例相對較多固然是個有力條件,但是「物理難學」的印象可能會使不少學生望而卻步。客觀地分析,教學的起點過高,「一步到位」的教學思路是導致學生「物理難學」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級的物理教學首先是要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順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這個大的台階,其次是要讓學生建立乙個良好的物理知識基礎,然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提高。

例如,關於「力的正交分解」這一基本方法的教學就是通過分期滲透,逐步提高的。這不僅是乙個遵循認知規律的需要,其意義還在於不要因為抽象的模型、繁瑣的數**算沖淡物理學科的主題,通過降低台階,減少障礙,真正能夠把學生吸引過來,而不是把學生嚇跑了,或者教師一味的強調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學生就硬著頭皮學,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甚至變成了物理學習的「奴隸」。如果我們老師有意識地降低門檻,一旦學生順利的跨上的這個台階,形成了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再提高並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師並沒有很快領會這種意圖,因而在實際教學中不注意充分利用**並茂的課本,不注意加強實驗教學,不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只靠生硬的講解,只重視告訴結論,講解題目,這怎麼能怪學生對物理產生畏難情緒呢?學生如果對物理失去興趣,對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對知識掌握不牢也就不足為怪了!我們不妨再舉乙個例子,有的老師在教完「力的分解」後,馬山就去講解大量的靜力學問題,甚至去講動態平衡問題,試想這時學生對合力的幾個效果尚難以完全理解,對平行四邊形法則的應用還不夠熟練,學生解決這類問題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由於教師的引導方法不當,導致學生一開始就覺得物理如此之難,怎麼能怪學生認為物理難學呢?

我們教師不應該把教學目標選擇不當的責任推向學校的考試,推向市場上的參考書,這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應該多從自身的教學思想以及從對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們作為引路者有意識的降低高中物理學習的門檻,先將學生引進門,哪怕先是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好學」的假象,我們都是成功的。

2 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首先,知識、能力、情意三類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並為以後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譬如,教師在講解「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時,如果對 「相對」講解的不透徹,例題訓練不到位,學生在後來的學習中就經常出現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判斷錯誤的現象;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教師往往注重自己乙個人總是在滔滔不絕的講,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訓練,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還有乙個就是要善於創設物理情景,做好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發揮想象地空間。

如果僅僅侷限與對物理概念的生硬講解,一方面讓學生感覺到物理離生活很遠,另一方面導致學生對物理學習能力的下降。課堂上要也給學生創設暴露思維過程的情境,使他們大膽地想、充分的問、多方位的交流,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從乙個知識的傳播者自覺轉變為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物理教學,正確認識學生地內部條件,採用良好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地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其次,對重點、難點要把握準確。教學重點、難點正確與否,決定著教學過程的意義。若不正確,教學過程就失去了意義;若不明確,教學過程就失去了方向。

在物理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首先要明確教學活動的方向和結果,即所要達到的質量標準。因此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教學方式方法的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學目標中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如果已經非常明確,但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對重點的知識沒有重點的講,或是誤將僅僅是「難點」的知識當成了「重點」講。

這種失衡直接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的下降。

最後,師生的達標意識要強,達成度要高。對一些知識,教師不要自以為很容易,或者是滿以為自己講解的清晰到位,沒有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映,從而一筆帶過,但學生的認知是需要乙個過程,並不是馬上就接受。譬如,當初在講「力的正交分解」,筆者花了不到5分鐘的時間就「解決問題」,但後來發現學生老是在正交分解這部分出錯,自己還埋怨學生學習不認真,後來在學生的物理學習總結裡,我看到了不少學生說老師在此「惜墨如金」,他們沒有真正的搞懂,此時自己才恍然醒悟。

所以我們要隨時獲取學生反饋的資訊,調整教學方式和思路,準確流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達到共識。

3 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班級授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能照顧到絕大多數同學的因「班」施教,課後還要因人施教,對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加強課後輔導。記得有人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教師對好學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養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有意無意地將太多的精力和榮譽給予成績好的學生,教學的重心向成績好的學生傾斜,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視為差生,對他們關注的太少,教師缺乏對他們的鼓勵和幫助,好像他們就是來「陪讀」的,從而使得好的學生昂首闊步,越學越好;有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信心不足,越來越差,直接導致整體成績兩級分化,對後進生也是一種損失,所以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第二,學生的參與意識強,主體作用明顯,有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注重學法指導。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推理得到的。

學生只有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給他們以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時間,充分經歷觀察、分析、推理、綜合等過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規律的實質,與此同時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鍊,體現其學習的主體角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乙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

第三,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科技的發展,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平台, 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老師除了採用對學生提問,分組討論,要求學生查資料,寫小**等等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還可以適當的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如網路、投影儀、錄音錄影、製作多**課件,特別是製作複雜物理過程的演示動畫等視聽裝置和手段,它除了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視覺上的衝擊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現客觀事物和各種物理現象,能在短時間內展示事物的運動和發展的全過程,為學生提供大量而豐富的感性材料,突破傳統教學手段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將傳統教學手段不能表現的許多現象和過程進行形象而生動的模擬表現,它是傳統教學手段的補充和延伸,兩者協調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而廣泛地被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採用。

在新形勢下,教師也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學技能,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特別是加強一些常用教學軟體的學習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後,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實驗法(如伽利略的關於力和運動的理想實驗),控制變數法(如牛頓第二定律、萬有引力定律),數學歸納法(如牛頓第三定律)等等。學生如果對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將對物理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能力。

4 對訓練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題要規範。物理是有著嚴密邏輯體系的學科。解題(特別是計算題)需要「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驟,只寫出最後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數值計算的題,答案中必須明確寫出數值和單位」,對高一的新生一開始就要特別強調並逐漸養成解題的規範性,其次再是正確率,規範性養成了,正確率自然就公升高了。

我們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好表率,特別是課堂解題板書,要為學生做好示範,再讓學生模仿,最後在作業中嚴格要求,久而久之就形成習慣。我在此僅重點說說列「方程式」和作圖的規範。

首先,我們老師要做到規範解題,推理嚴密,過度自然,避免思維跳躍。

在高一學習摩擦力時,有這樣乙個題目:質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面上滑行,物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 ,求物塊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

這個題目本身很容易,一看答案就是 ,老師往往忽略了嚴格的邏輯推導而直接給出結果 ,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這樣乙個思維定勢:只要物體在水平面上滑行,摩擦力就是 ,顯然這是要不得的。

究其原因,還是我們自己首先沒有做到規範解題。對上面一題的完整解法為:

其次,對學生出現的不恰當或錯誤的做法要及時糾正,避免一些錯誤的想法或做法在學生頭腦中扎根。

這裡有乙個例子:兩個物快m、m水平疊加放置,對m進行受力分析,不少學生習慣畫成(1):

雖然(1)的畫法並不影響解題的結果,但受力圖顯然是錯誤的,對m的受力分析,mg顯然是m受到的力,在這裡(2)的畫法才是正確的。

在這裡再舉一例:質量為m的物塊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動向右加速運動,物塊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 ,求物塊的加速度。

有些學生在進行了如圖(4)的受力分析後列式為:

對上面的第二式的列法是不恰當的。它沒有緊扣牛頓第二定律的列式,該式不能正確表現牛頓第二定律在慣性系下的物理含義,也讓學生誤認為物體還受到乙個向左的大小為ma的力(當然在非慣性係下這種認為是可以的),它實際上不是物理解題的「方程式」(或稱為「原始表示式」),而是「重要的演算步驟」,規範的列法是:

老師在平時教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看似不重要的細節要注意規範自己和學生、及時糾正,同時還要向學生說明這樣做的危害,讓他們切實的認識到規範解題的重要性,並在認真履行的基礎上鞏固基礎知識,養成習慣,通過筆者的實際經驗證明,這樣做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訓練貫穿教育全過程,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對於物理,習題教學是學習過程中乙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加深對所學感念,規律的理解和記憶的不可或缺的步驟,也是深化知識,構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絡的重要途徑,是促成知識向能力轉化的必經之路。

我們的教學思路應該由原來的覆蓋題型、重複不斷的模仿練習轉到以問題為載體,訓練學生思維,滲透物理學的思想方法。在教學方法上要拋棄「填鴨式」,創設一種問題情景,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際或實驗中的問題切入,吸引學生去思考,以好奇心激發求知慾;接著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對問題的初步分析,「發現」新的知識,產生新的問題。我們應該知道教師代表不了學生,學生的能力必須在親身的體驗和感悟的過程中才能得到發展。

目前,研究性的學習方法成為一種潮流,就是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能在參與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獲得體驗,產生感悟,學到方法,從而有效的發展能力。我們應該從中受到啟發,並在教學實踐中注意運用和改進。

高一物理教學反思

物理組周永宗 時光飛逝,轉眼間乙個學期以至期末,回顧這乙個學期的物理教學,感慨頗多。為了更好地應對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特對本學期的工作反思如下.高一年級作為乙個起始年級,學生需要應對的科目數量較多,且由於初高中銜接不到位等問題,學生普遍感覺高中作業量大質難。其中物理科目的抽象性便是首當其衝的乙個勁敵...

高一物理教學反思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學習的基礎,但高一物理難學,這是人們的共識,高一物理難,難在梯度大,難在學生能力與高中物理教學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掌握初 高中物理教學的梯度,把握住初 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學生較順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學習任務。一 高中與初中物理教學的梯...

高一物理教學反思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學習的基礎,但高一物理難學,這是人們的共識,高一物理難,難在梯度大,難在學生能力與高中物理教學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掌握初 高中物理教學的梯度,把握住初 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學生較順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學習任務。一 高中與初中物理教學的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