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土地評價要素選擇

2021-06-10 14:14:59 字數 4951 閱讀 5411

2.1 土地構成要素及其農業利用

2.1.1氣候因素

氣候是土地資源重要的形成因素,光、熱、水、氣等在空間的差異和時間上的變化影響土地資源的利用方式,使土地資源具有強烈的地域性。

氣候因素中,光、熱、水三個因素對農作物正常生長和發育起著重要重要作用。

①光能條件指標

光能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生物運動發展的主要能源,指標包括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

太陽輻射——指太陽以電磁波形式向外放出的光和熱,包括直接輻射和散射輻射。能被綠色植物利用的僅佔太陽輻射總量的0.4%。

不同區域太陽輻射量不同——如中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86~1003kj/cm2東部平原區502~544kj/cm2,西北地區586~670kj/cm2,青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於419kj/cm2。

不同作物對太陽輻射量的需要不同——如棉花、穀類等需要強光照有利於其生殖生長;茶葉、竹等則需要弱光照有利於其營養生長。

日照是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基本條件,用日照時數表示,分為可能日照時數和實際日照時數。

實際日照時數是指受雲霧、降水、大氣透明度和地形等因素影響後的日照時數。

日照時數的多少影響作物光合作用產量的多少,所以日照成為影響土地資源利用的重要指標。

長日照作物:要求經過一段較長的白天和較短的黑夜才能開花、結實。如油菜、大麥、小麥、豌豆等;

短日照作物:要求經過一段較短的白天和較長的黑夜才能開花、結實。如玉公尺、棉花、水稻等。

②熱量條件指標

a、活動積溫(日平均氣溫≥100c積溫):一年內日平均氣溫≥100c的溫度總和,是多數植物活躍生長的溫度。是衡量土地資源對農作物熱量條件是否適宜的基本指標。

我國幾條活動積溫等值線的特殊意義:

大興安嶺北麓17000c等值線,以南適宜耐寒、喜涼作物生長;

長城一線約35000c等值線,是冬小麥生長的北界,可一年一熟;

秦嶺-淮河一線約45000c等值線,以北可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南嶺一線約65000c等值線,可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

以上四條活動積溫等值線基本決定我國土地利用方式的巨集觀格局。

b、日平均溫度≥00c的持續期(積溫):

一般情況,日平均氣溫大於00c時,土壤開始解凍,田間作業開始,所以把日平均溫度≥00c的持續期稱為農耕期。

c、日平均氣溫≥50c的持續期——生長期,它是越冬作物和多數林木的復甦的溫度要求。

d、日平均氣溫≥150c的持續期——栽培喜溫作物(花生、棉花等)的適宜生長期。

e、無霜期——每年終霜期與初霜期之間的無霜天數。一般:

無霜期為100天,農作物生長受嚴格限制;100~130天,可以種植喜涼作物。

我國無霜期的分布情況:

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區,180~200天;洞庭湖區250~300天;南嶺以南大於300天;廣東沿海及海南島則全年無霜。

f、多年極端低溫——有殺傷性低溫和抑制性低溫等

取決於極端低溫出現的頻率、持續時間長短和小氣候條件等因素。

③降水條件

降水是農業用水的主要**,乙個地區降水的多少、年內年際變化、強度等均直接影響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和土地的利用方式。

衡量區域降水多少的主要指標有:降水量、濕潤指數或乾燥度。

a、降水量——指某區域某時期內降水的總量(mm)。

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是水田和旱田的界線,也是濕潤與半濕潤的界線,還是長江與黃河的分界線;400mm等降水量線是半濕潤與半乾旱的界線;200mm等降水量線是半乾旱與乾旱的界線。

b、濕潤指數——年降水量與年蒸發量之比。

c、乾燥度——指蒸發量與降水量之比。

濕潤指數》1,為濕潤地區,種植旱作物穩定;濕潤指數為1.0~0.6,為半濕潤地區,種植旱作物基本穩定;濕潤指數為0.

6~0.3,為半乾旱地區,種植旱作物不穩定;濕潤指數<0.3,為乾旱地區,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

2.1.2 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的主要指標有:地貌型別、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和坡向。

①地貌型別——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

山地丘陵:地勢較高,土層較薄,常形成垂直分異,土地質量較差,對農業生產的限制較大;平原地區:土層深厚,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質量較好,是重要的農區;高原盆地:

由於本身內部構造和自然條件差異大,其土地資源的利用也不同。

②海拔高度——影響土地的水熱條件

海拔每公升高100m,氣溫降低0.60c;降水量隨海拔高度公升高而增加,但到最大降水高度後反而減少。

土壤、植被和作物的生長季長短隨海拔高度公升高而不同,導致土地的質量和生產率不同。

③地面坡度——影響排灌、農機具的應用和土壤侵蝕情況,進而影響農業生產和建設用地的適宜性。

如我國黃土高原地區,2°以上的坡耕地距離分水線以下10m處就發生細溝侵蝕;5°以上者,細溝侵蝕較強,並開始發生淺溝侵蝕;15°以上,細溝、淺溝侵蝕強烈;25°以上,細溝、淺溝侵蝕極強,並有切溝出現;35°以上耕地土壤發生瀉溜;45°到75°陡坡可能發生滑坡;75°以上的陡崖和岸壁還可發生崩塌。此外,坡度還與工作條件、灌溉條件、工程建築條件等有密切關係。

不同的農業利用和採取不同的農業措施,其坡度要求不同。

④地面坡向——先影響光熱水條件,再影響土地質量

陽坡:日照時數多,溫度較高,但水分蒸發強烈;陰坡:日照時數少,溫度較低,但水分蒸發較弱;迎風坡降水量大於背風坡。

2.1.3 土壤因素

土壤是土地資源的一部分,土壤質量高低取決於土壤性質,又對土地資源的質量影響很大。土壤型別、有效土層厚度、土壤質地、土體構成、障礙層次、有機質和各種營養元素的數量及酸鹼度等對土地資源的特性、適宜性和生產力等有很大影響。我國土壤型別多樣,其分布受熱量(南北分布)和水分(東西分布)影響

土壤型別——綜合反映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產力;

有效土層厚度——植物根系自由伸展的土層厚度,最佳為150cm以上,最低75cm;

土壤質地——土粒組成,影響植物根系生長發育、水分、養分的吸收和釋放;

土壤肥力——土壤供給植物生長發育必須的水、肥、氣、熱和其他生活因素的能力;

不同作物正常生長需要不同的酸鹼度等。

土壤侵蝕強度是土地評價中常用的一項指標,它與氣候、地形、岩性、母質、植被以及人為活動等多種因素有關。土壤侵蝕按照營力不同分成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和風力侵蝕等.在水力侵蝕中,又可分出面蝕(雨滴擊濺侵蝕、 層狀侵蝕、 鱗片狀侵蝕以及細溝狀面蝕等) 、溝蝕(淺溝、 切溝和沖溝等)和喀斯特溶蝕等.重力侵蝕又可分成瀉溜、崩塌和滑坡等.風力侵蝕安沙粒的移動方式分為懸移和推移兩種形式.

2.1.4 水文及水文地質因素

①水文因素——指地表水狀況,包括水的數量、質量和汙染情況,對土地質量和開發潛力影響巨大。

②水文地質因素——指地下水狀況,包括地下水的深度、礦化度、補給與排洩等,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影響很大。

如地下水位過高,會造成漬水和沼澤化,過低則導致水的不足;

地下水礦化度過高,則會造成鹽漬化等。

土地評價時,要著重考慮土地潮濕狀況。

土地潮濕狀況受降水量和蒸發量影響。

若降水量多且分配均勻,地勢又平坦的地區,就要考慮排水狀況。

不同排水等級與土地質量的關係:

排水過度——土壤質地粗,有效容水量小,僅在大雨期間或以後才出現水分飽和,地下水位明顯低於土體;

排水良好——90cm內的任何土層很少出現水分飽和;

排水中等良好——大雨之後,上部90cm內的土層內部分水飽和,50cm內的土層水分飽和時間較短;

排水不良——50cm以上有部分土壤的水分飽和期可長達幾個月;

排水差——50cm內土壤的水飽和期在6個月以上,但25cm以上在生長季的大部分時間內不飽和;

排水極差——25cm以內的土壤有一部分水飽和期超過6個月,在60cm內的土壤的某些部分出現永久積水。

有效水容量

含義——指有效土層厚度內可供利用的土壤水分含量。是評價土壤水分狀況的重要指標。

計算——根據土壤質地和土層厚度推算。

如某土壤質地為壤土,每10cm土層內有效水分含量為17mm,有效土層厚度為35cm,則總有效水分含量等於17×3.5=59.5mm。

2.1.5 植被因素

植被對土地資源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

直接影響——通過植被群落的組成、覆蓋度、有用植物的數量和產量等對土地質量的影響;

間接影響——一是通過改善土壤(能富集土壤中的養分)使土地質量提高;二是通過覆蓋度減弱土壤侵蝕和保持水土。

2.1.6 社會經濟因素

社會經濟因素對土地資源的影響主要是由於人類的參與(如通過定向培育等),使土地生產力在較短時間內發生巨大的改變。

與土地資源關係密切的社會經濟因素有:

社會發展程度、人口增多和社會需要增大會影響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由單一農業變為農業工業城市交通港口等多種用途。

經濟地理位置——決定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產力。

交通條件——影響土地利用和土地質量高低。

生產和管理水平——影響土地利用狀況。

2.2 土地評價要素

2.2.1、土地評價的理論依據

1)氣候條件是構成土地利用方向及生物潛能轉化效率的決定因素

2)地形、水文及水文地質條件是決定土地利用適宜性的重要依據

3)土壤及下墊物質是構成農業土地肥力及工程建築質量的物質基礎

4)土地經營管理難易及水平是衡量經濟效益高低的主要指標

2.2.2、選擇評價因素的基本原則

1)選擇的因子對土地質量有較大影響

2)選擇的因子在評價區內變異較大,便於分級

3)選擇的因子具有一定穩定性

4)選擇的因子具有較強針對性

5)選擇的因子較易獲取、定量化

2.2.3、自然環境因素分析

1)氣象氣候

(1)土地評價所需氣象氣候資料——溫度,降水;淨輻射;雹或雪等極端天氣等

(2)主要(具體)評價指標:積溫,最高/低溫,無霜期;年均降水,濕潤度,降水變率;風速。

2)地形

土地評價所需地形資料——地貌部位;海拔;坡度坡長等。

3)水文

土地評價所需水文資料——地下水埋深;是否有泉水;洪澇頻率。

4)土壤

資料收集方法:土壤圖,野外調查,實驗室測定,遙感資料

主要評價指標:有效土層與障礙層次,土壤質地,土壤肥力,土壤酸鹼度,土壤含鹽量

2.2.4、社會經濟因素分析

第二章土地評價概述

第一節土地分級與分類 一 土地型別劃分 一 基本概念 1.土地型別 廣義 是指包括土地分級及在此基礎上的土地類群歸併,此外還包括研究土地型別的結構和動態演替機制和規律等。狹義 土地型別是乙個綜合自然地理的概念。土地是由地質 地貌 氣候 水文 土壤 植被以及人類經濟活動共同作用形成的自然地理綜合體,其...

第二章綜合評價

1 選擇題 1.自由落體運動是 a.物體不受任何作用力的運動b.物體在真空中的運動 c.加速度為g的豎直下落運動d.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的豎直下落運動 2.汽車剎車後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最後停了下來,在剎車過程中,汽車前半程的平均速度與後半程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ab.2 1c.1 d.1 2 3.如圖...

《物流管理概論》第二章功能要素

功能要素 基本功能 1運輸 2儲存 3裝卸搬運 4包裝 5流通加工 6配送 7資訊處理。運輸與儲存分別解決了供給者與需求者之間在場所和時間上的分離,分別創造了物流的 場所價值 和 時間價值 資訊處理功能起到支援物流運作的支撐平台作用,是促進物流合理化的功能要素。配送最能體現物流系統的最終的總體服務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