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知識結構

2021-06-10 05:51:21 字數 1528 閱讀 5170

第1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知識結構

1、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係是什麼?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為表裡;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

2、早期政治制度特點:

①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血緣)色彩(主要);②有很強的**性;③具備繼承性和發展性;④神權與王權相結合;⑤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第2課秦朝**集權制度知識結構

分封制與郡縣制有什麼異同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知識結構

第4課明清君主**的加強知識結構

背景:明清時,中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階級更加腐朽,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目的:穩定和鞏固封建統治,加強皇權

原因: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布政司、都指揮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軍政、監察,隸屬**部門,地方權集**,

廢宰相制宰相職權擴大,妨礙皇權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驕橫跋扈,擅權專恣。同時也鑑於元宰相權力太大,導致社會動盪

時間:2023年明太祖廢中書省、丞相制,權分六部

評價:君主**加強,防止了宰相專權,但更易導致決策失誤和**,當君主無能或不理朝政時,更易導致權臣或太監亂政

原因:宰相制度廢除,皇帝政務繁多,無力應付

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創內閣: 過程成祖:閣臣獲得參決機務的權力,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宣宗:閣臣又獲得票擬權

後來:內閣地位日益提高。首輔權壓眾臣

性質: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評價:內閣不是法定的**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公升降和職權的大小,完全取決於皇帝的旨意。

因此,內閣是君主**強化的產物。閣權不同於相權,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原因:皇權受到議政王大臣會議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設南書房影響:與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並立,最終集權於皇帝

特點:簡(機構人員)、速(辦事效率)、密

職責:商議軍國大事,跪受筆錄,上傳下達

雍正帝:設軍機處:人員組成:皇帝親信的滿漢**

性質:由最初的暫設的軍事機構,逐步發展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中樞機構

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制度發展到頂峰,也加強了**集權

利: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統一和社會安定,封建經濟發展,民族融合

政治上:****易導致決策失誤和**,權臣亂政;助長因循守舊之風,官僚主義盛行,人浮於事,腐敗成風;地方沒有一定的自主權,不能有效的治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壓迫

影響: 弊:經濟上:使之發展緩慢,妨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思想文化上: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不利於民主科學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總之,極大地妨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

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何主要特點?

①****集權制歷經數千年的發展過程,從未中斷,源流分明,沿革清晰;②以君權為中心,權力高度集中;③人治高於法治;④統治機構設定完備,統治網路嚴密周全;⑤宗法關係的殘餘影響深遠;⑥儒家思想是君主**的理論基礎

中國古代**主義**集權制度知識結構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

主觀原因 經過商鞅變法,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強大,先後滅六國近西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 根本原因 統一趨勢 人民通過長期 混戰,渴望統一 秦朝制度 主義 集權制度 作用 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發展,鞏固國家統一,促進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 總評價 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講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 集權制度 複習目標 1.理解夏 商 周政治制度的特點,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及其實質和作用 思考家族統治在當時的歷史必然性。2.理解秦始皇建立君主 的 集權的歷史必然性 理解郡縣制與維護國家統一的關係,集權 君主 和大一統三者之間的歷史聯絡。複習重難點 重點 分封制 宗...

人教版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c 加強君主 的需要d 宰相之職可以由六部替代 中國古代地方官制的演變體現了 集權的不斷加強。請回答9 12題。9 2004 湖南 16 廢除分封制 建立郡縣制以後,秦朝 a 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 貴族不得擔任地方行政長官 c 貴族勢力在地方上絕跡d 縣以下不設立基層組織 10 2004 湖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