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單元整合 人教版

2021-10-09 01:43:01 字數 3498 閱讀 3696

【步步高】2015屆高考歷史一輪複習講義: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單元整合(人教版)

通史概覽

專題線索

中國古代**主義**集權制度的形成、發展及演變過程

(1)初步形成: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廢分封,行縣制,實行**集權制度。

(2)正式建立:秦統一後,為鞏固統治,建立了**主義**集權制度。確立皇帝制(皇權至高無上)、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到地方的行政機構)。

(3)鞏固:西漢實行刺史制度;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4)完善: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創立和完善科舉制,擴大了官吏**。

(5)加強:在**,北宋設參知政事(副相)、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財權,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與州通判互相牽制;在各路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

通過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從**到地方的軍事、行政、財政等大權,剷除了封建藩鎮割據的基礎,加強了**集權。

(6)新發展:元朝健全了**官制,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地區。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強化:明初,廢丞相,權分六部;設廠衛特務機構;八股取士;地方實行三司分權。清朝增設軍機處,**主義**集權發展到頂峰;大興***。

(8)結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橫向鏈結

明清時期,中國和西方歷史的不同走向

例1 宗法制——中華民族的親情之愛

《左傳》中有一段關於宗法制的記載:「王后無適,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無適:沒有嫡子。鈞:均等)這段記載說明

a.宗法制要求按年齡大小來確定繼承人

b.春秋時期只能靠占卜來解決繼承問題

c.賢德是宗法制確立繼承人的首要依據

d.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對完整的實施辦法

答案 d

解析從題幹材料中可以看出,宗法制下的繼承原則首先是看有沒有嫡長子;若無嫡長子,則年齡大者繼承;若年齡相當,則按德行;若德行相當,則靠占卜來解決,故a、b、c三項錯誤。因此,答案為d項。

例2 **集權——國家統

一、民族團結的基石

讀《秦王朝郡的設定圖》(下圖)。圖中「0」為咸陽,「1」為內史,其他數字分別代表不同的郡。下列解讀正確的是

①該圖反映了秦王嬴政滅六國時的情況 ②「1」地不設郡可能與該地為秦國都管轄有關 ③秦朝疆域「西至」的臨洮為圖中「46」郡管轄 ④圖中設郡密集區經濟和文化較為發達

abcd.②④

答案 d

解析圖示為秦朝的行政設定的情況,不能體現滅六國時的情況,①不正確。0和1靠在一起,而我們知道,咸陽是秦朝的首都,因此②正確。臨洮是秦長城西至點,不是疆域的西至點,③不正確。

從**上看,郡密集地區主要是在黃河流域,這一時期該地區是中國文化和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④正確。[**:]

例3 科舉制——追求社會公平公正的重大舉措

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說:「國家乃專以辭賦取進士,以墨義取諸科,士皆舍大方而趨小道,雖濟濟盈庭,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況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將何以救?

」從材料來看,范仲淹對當時科舉制的看法不包括

a.幾乎失去了選拔人才的作用

b.應在考試內容上進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經受到普遍質疑

d.導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答案 c

解析根據「雖濟濟盈庭,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分析可知,雖然通過寫詩詞歌賦進入仕途的人員很多,但是有真才實學的卻不多,這體現了作者對科舉制在考試內容上和選拔人才上的擔憂,因此a、b包含在材料中;「況天下危困,乏人如此」體現了d項。在材料中沒有提及人才選拔的公平性問題,同時從材料看這只是范仲淹個人的看法,不能體現普遍質疑。故c項表述不正確,符合題意。

例4 古代政治制度——中華民族管理國家的政治智慧型

歐陽修的《新唐書》中記載:「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其後,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

」材料說明了

①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壞 ②尚書令職位曾經空缺 ③唐朝宰相的權力削弱 ④僕射位居三省長官之首

a.①② bcd.②④

答案 b

解析從材料看,隋唐時三省六部制正常實行,也符合歷史事實,①不正確。由材料「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可知尚書令職位曾經空缺,這體現的是封建社會的避諱制度,②正確。三省使相權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強化了君權,③正確。

三省長官互不統屬,相互牽制,④不正確。

例題 (2013·廣東卷)戰國以前,「百姓」是對貴族的總稱;戰國以後,「百姓」成為民眾的通稱。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強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d.井田制的推行

[審題思路]

(1)審題幹:題幹敘述了什麼現象?測試要求是什麼?

「百姓」的含義在戰國時期發生變化,由對貴族總稱變為民眾通稱。試題要求分析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

(2)看選項:選項中發生在「戰國」時期的現象有哪些?

戰國時期分封制崩潰、井田制瓦解,a、d選項不符合史實。b、c選項出現在戰國時期。

(3)找關聯:關聯點是「貴族」成為「民眾」。貴族因血緣關係而產生,由宗法制下的嫡長子繼承制而形成不同等級的世卿世祿的貴族。

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使世卿世祿制向賜爵制度轉變,宗法制衰落,貴族特權被廢除,故百姓成為民眾的通稱。百家爭鳴雖出現於戰國時期,但與貴族制的廢除無直接關聯。

答案 b

[針對性訓練1] 《舊唐書》載,「長慶、太和中,(狄兼謨)歷鄭州刺史,以治行稱,入為給事中(**官職)。開成初,度支左藏庫(掌管財政的機構)妄破漬汙縑帛等贓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謨封還敕書,文宗召而諭之曰:

嘉卿舉職,然朕已赦其長官,典吏亦宜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為艱。」由此可以看出

①給事中隸屬於門下省 ②給事中可以否決皇帝旨意 ③封駁制度降低了決策的隨意性 ④皇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abcd.①③④

審題題幹材料的意思是,開成初年文宗欲赦左藏庫贓吏,狄兼謨封還敕書,文宗表揚了狄兼謨的忠於職守,解釋說左藏庫長官已赦在前,左藏庫的典吏也該赦,文宗鼓勵狄兼謨說,今後詔敕如有不妥,你不要為封敕感到為難。這說明,唐代給事中隸屬於門下省,有封駁權;給事中只有封還詔書的權力,沒有否決權,故①正確,②錯誤,③④說法皆正確。

答案 d

[針對性訓練2] 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士的地位介於貴族與平民之間,在社會流動中,成為上下公升降的匯聚之所,觀念轉變也較快」。以下解讀正確的是

a.察舉徵辟制導致知識分子最善於接受新思想

b.九品中正制促成大部分的士進入社會上層

c.科舉制為知識分子地位的上公升提供制度性途徑

d.農民起義式的社會流動不能使下層知識分子的地位上公升

審題 a項察舉是以「孝廉」為參考,由地方**推薦符合這些條件的人才到**做官,不符合題意;b項九品中正制選才標準是門第、出身,介於貴族與平民之間的士很難進入社會上層,不符合題意;d項說法過於絕對化,如漢初、明初有很多開國功臣出身於下層知識分子,不符合題意。而科舉制在實施的過程中,逐漸取消了一些身份的限制,使得下層知識分子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進入社會上層,c項符合題意。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講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 集權制度 複習目標 1.理解夏 商 周政治制度的特點,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及其實質和作用 思考家族統治在當時的歷史必然性。2.理解秦始皇建立君主 的 集權的歷史必然性 理解郡縣制與維護國家統一的關係,集權 君主 和大一統三者之間的歷史聯絡。複習重難點 重點 分封制 宗...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

主觀原因 經過商鞅變法,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強大,先後滅六國近西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 根本原因 統一趨勢 人民通過長期 混戰,渴望統一 秦朝制度 主義 集權制度 作用 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發展,鞏固國家統一,促進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 總評價 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人教版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c 加強君主 的需要d 宰相之職可以由六部替代 中國古代地方官制的演變體現了 集權的不斷加強。請回答9 12題。9 2004 湖南 16 廢除分封制 建立郡縣制以後,秦朝 a 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 貴族不得擔任地方行政長官 c 貴族勢力在地方上絕跡d 縣以下不設立基層組織 10 2004 湖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