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源辨識及評價知識

2021-06-03 17:51:00 字數 4934 閱讀 5828

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及評價

一、幾個概念(術語定義)

1.危險:根據系統安全工程的觀點,危險是指系統中存在導致發生不期望後果的可能性超過了人們的承受程度。

從危險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險是人們對事物的具體認識,必須指明具體物件,如危險環境、危險條件、危險狀態、危險物質、危險場所、危險人員、危險因素等。一般用危險度來表示危險的程度。在安全生產管理中,危險度用生產系統中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與嚴重性給出,即:

r=f(f,c)

式中 r———危險度

f———發生事故的可能性

c———發生事故的嚴重性

2.危險源:就是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的根源或狀態。

從安全生產角度,危險源是指可能造**員傷害、疾病、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或其他損失的根源或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危險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種環境、一種狀態的載體,也可以是可能產生不期望後果的人或物。

企業中的危險源(點):是指在企業裡的裝置、作業場所和崗位潛在著可能發生事故的危險有害因素,這些裝置、場所和崗位一旦發生事故會導致人身**、建築物破壞、裝置損壞,是重點控制和管理的部位。危險源有兩種,一種是本質型危險源(點),另一種是轉化型危險源(點)。

本質型危險源(點)是指生產裝置、設施、場所、環境固有的,其本質是危險的,不管採取何種對策、措施及管理方法,均難以改變其危險屬性。

轉化型危險源(點)是指原來不是危險的,因使用不當、管理不善、年久失修等因素的影響,致使該崗位、裝置、場所潛在產生的不安全因素。

危險、有害因素就是危險源。危險因素是指能對人造成**或對物造成突發性損害的因素(作業場所、裝置及設施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發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導致疾病或對物造成慢性損害的因素(生產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業人員某些器官和系統發生異常改變、形成急性或慢性病變的因素)。

3.危險源辨識:是識別危險源的存在並確定其特性的過程。

危險源辨識可以理解為從企業的生產活動中識別出可能造**員傷害、財產損失和環境破壞的因素,並判定其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別和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的過程。

4.風險和風險評價:風險是某一特定危險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和後果的結合,是評估風險大小以及確定風險是否可容許的全過程。

5.可容許風險與安全:可容許風險是根據組織的法律義務和職業健康方針,已降至組織可接受程度的風險。

6.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損害風險的狀態。

二、危險源辨識的意義

(一)、進行危險源辨識是****生產法律法規的要求。

《安全生產法》將「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定為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的基本方針。這一方針是我國安全生產工作長期經驗的總結,可以說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安全生產關係到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關係到企業健康發展。

實踐證明,要搞好安全生產工作,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這一方針。

1、安全第一:就是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在處理安全與生產的關係上,要始終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優先考慮從業人員的人身安全,實行「安全優先」的原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實現生產經營目標。

2、預防為主;就是按照系統化、科學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發生的規律和特點,千方百計預防事故的發生,做到防患於未然,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保證安全生產的各項措施中,把預防措施置於主導地位,把安全工作的重點放在事故和事故險兆發生之前。(1)新建、改建、擴建工作及進行企業技術改造時,要全面考慮其技術條件符合勞動安全衛生的各項要求,勞動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2)有計畫地不斷更新工藝裝置,盡量採用符合勞動安全衛生要求的先進技術和裝備,提高安全衛生的本質條件水平。(3)採用系統工程等現代管理方法加強安全管理,及時消除各類事故隱患。(4)開展經常性的安全教育和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全員安全生產意識和防災消災能力。

(5)建立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在計畫、布置、檢查、總結、評比生產工作的同時,把安全工作作為重要內容,同時計畫、布置、檢查總結和評比,並加強監督檢查。

3、綜合治理:只有認真治理隱患,有效防範事故,才能把「安全第一」落到實處。事故源於隱患,防範事故的有效辦法,就是主動排查、綜合治理各類隱患,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綜合治理是安全生產方針的基石,是安全生產工作的重心所在。「貫徹黨的安全生產方針,必須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堅持標本兼治,探尋和採取治本之策。

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從發展規劃、行業管理、安全投入、科技進步、經濟政策、教育培訓、安全立法、激勵約束、企業管理、監管體制、社會監督以及追究事故責任、查處違法違紀等方面著手,解決影響制約安全生產的歷史性、深層次問題,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

(二)進行危險源辨識是企業實現安全生產目標的要求。

企業的生產安全管理實際就是風險管理,管理的內容包括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危險預警與監測管理、事故預防與風險控制管理及應急管理。企業為實現自己的生產經營目標,必須要加強安全管理,辨識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種危險有害因素、評價風險、制定預防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事故的發生,保障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減少財產損失。

(三)進行危險源辨識是員工自我保護的需要。

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著諸多危險有害因素,從業人員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時,為了保證自己的健康與安全,必須要及時辨識出各種危險,提前做好預防和控制這些危險的措施,以此來規避事故風險,保護自己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安全與健康。

(四)進行危險源辨識是生產經營單位建立與執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要求。

生產經營單位建立與執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目的是實現事故預防,而危險源是導致事故的根源。所以危險源是職業健康安全的核心問題,而危險源辨識則是危險源控制的起點。危險源的辨識是企業建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初始評審階段的一項主要工作,同時也是體系的核心要素。

因此危險源的辨識格外重要。

三、危險源辨識的基本要求

(1)危險源辨識範圍:所有常規和非常規活動,所有人員,所有裝置設施(包括可能接觸的外單位的作業裝置設施)。

(2)危險源辨別內容: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

(3)針對具體作業活動進行危險源識別時,要從作業活動必需的防護用品,使用的工具器,全員作業行為,接觸和使用的裝置設施(建、構築物),相關方(人員)、作業環境6個方面的內容和順序進行辨識。

(4)危險源辨識應全面分析裝置、材料性質、生產工藝、作業條件、生產經驗、組織管理措施等方面可能引發事故的潛在問題。

(5)危險源辨識應考慮「

三、三、

三、七」的要求。所謂「

三、三、

三、七」,是指三種狀態,三種時態,三個全面,七個方面。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三種時態:

過去、現在、將來;三個全部:全部活動、全部人員、全部裝置;七種型別(安全):機械能、電能、熱能、化學能、放射性、生物因素、人機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四、 危險源的分類

(一) 根據危險源在事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把危險源劃分為兩大類。

1、第一類危險源。根據能量意外釋放理論,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是**事故發生的物理本質。因此把系統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稱作第一類危險源(包括各種能量源和能量載體)。

為了防止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必須採取措施約束、限制能量或危險物質,控制危險源。例如:焦化分廠化產區中的儲罐、油罐、脫苯塔、洗苯塔等,動力分廠煤氣櫃、氧氣、氬氣、氮氣球罐、儲存輸送危險介質氣體的管道、氧氣瓶、乙炔瓶等,則是第一類危險源。

2、第二類危險源。正常情況下,系統中能量或危險物質受到約束或限制,不會發生意外釋放,即不會發生事故。但是,一旦這些約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措施受到破壞或失效,則將發生事故。

因此把導致約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壞的各種不安全因素稱作第二類危險源(人-物-環境)。第二類危險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誤、環境因素三個方面。對第一類危險源,生產經營單位通過制定的相關管理辦法或其他管理制度,規範人的行為、物的狀態和環境因素,控制事故的發生,這些辦法或制度則是限制措施。

但如果裝置存在不安全狀態、作業人員在作業過程中違規作業、作業場所環境中有不安全因素,這些不安全因素就是第二類危險源。

3、事故起因分析。一起**事故的發生往往是兩類危險源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一類危險源是**事故發生的能量主體,決定事故後果的嚴重程度。

第二類危險源是第一類危險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條件,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兩類危險源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第一類危險源的存在是第二類危險出現的前提,第二類危險源的出現是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的必要條件。

因此,危險源辨識的首要任務是辨識第一類危險源,在此基礎上再辨識第二類危險源。

(二) 按導致事故的直接原因進行分類

根據《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gb/t13681-1992)的規定,將生產過程中的危險和有害因素分為6大類:

1、物理性危險、有害因素

1裝置設施缺陷 2防護缺陷 3電危害 4雜訊

5振動危害6電磁危害 7運動物危害 8明火

9高溫物質10低溫物質 11粉塵和氣溶膠

12作業環境不良 13訊號缺陷 14標誌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險和有害因素

2、化學性危險、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質 2自燃性物質 3有毒物質4腐蝕性物質

5其它化學性危險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險、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 2傳染病媒介物 3致害動物

4致害植物5其它生物性危險有害因素

4、心理生理危險、有害因素

1負荷超限 2健康狀況異常 3從事禁忌作業 4心理異常

5辨識功能缺陷 6其它心理生理危險有害因素

5、行為性危險、有害因素

1指揮錯誤 2操作錯誤 3監護錯誤

4其他錯誤 5其他行為性危險有害因素

6、其他危險、危害因素

(三)參照事故類別分類

危險源是導致事故的根源,危險源辨識既要識別危險、有害因素,又要判定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別。事故在gb/t28001-2001-3.1中被定義為「造成死亡、疾病、傷害、損壞或其他損失的意外情況」。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ohsms)關注的是活動和過程的非預期結果,這些非預期的結果可能是負面的、不良的,甚至是惡性的。對於人員來說,這種不良結果可能是死亡、疾病和傷害。

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

第一類危險源 根據能量意外釋放論,事故是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作用於人體的過量的能量或干擾人體與外界能量交換的危險物質是造 員傷害的直接原因。於是,把系統中存在的 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稱作第一類危險源。根據這一理論,可以立即對第一類危險源有乙個很好的認識。我們需要使用電能來帶動電機運...

危險源辨識評價表

單位 x機械責任人 x時間 2017 年 3 月 1 日 危險源辨識 評價表 危險源辨識 評價表 危險源辨識 評價表 五 重大危險源辨識與分析 1 重大危險源定義 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 gb18218 2009 的規定,重大危險源是指長期地或者臨時地生產 使用或儲存危險化學品,且危險化學品的數量...

LECD危險源辨識及評價方法

1.評價目的 識別公司在活動 產品或服務中影響職業健康安全的危險源,評價危險源的風險程度,確定重大危險源,並對危險源實施有效的控制。2.適用範圍 評價適用於該公司在活動 產品或服務中危險源的識別 風險的評價與風險控制的策劃與更新。3.評價程式 危險源辨識 風險評價和控制基本步驟圖 3.1危險源識別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