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小故事

2021-04-11 15:08:06 字數 3536 閱讀 5682

王獻之書衣被奪

王獻之是東晉時的書法家,他是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他的字被當時的人們所推崇、爭搶。曾流傳著這樣乙個故事:

有個精明的年輕人知道王獻之喜愛在潔白的衣服上寫字,就特地做了一件雪白的縹紗長衣裳。一天,他就穿著這件長衣裳去拜訪王獻之。王獻之見了他,看到他穿的一身白衣衫,頓時書興大發,立即抓起筆,在他的紗襟上寫了楷書,然後又寫了草書、行書等各種書體,連他的兩隻袖子和袖口的緄(gǔn)邊上也都寫滿了字。

年輕人察覺站在獻之身旁的人要來搶奪,急忙抄著衣襟往外跑,幾個人果然追了出來,你搶我奪,沒多久,就把他的衣裳扯裂成了許多碎片,這位精明的年輕人最後只留下了乙隻袖子。

王獻之新裙作書

王獻之一生愛好書法,尤其喜歡在潔白的衣服上寫字。有個叫羊欣的**,他在十五六歲時,書法已經寫得很有意趣了。當時任吳興太守的王獻之也早就想會見會見他了。

有一天,王獻之路過烏程縣城,特地去拜訪羊欣。當王獻之跨進書房時,正趕上羊欣在睡午覺。當王獻之看見羊欣身上穿著嶄新的白絹裙時,不禁來了書興。

他沒有叫醒羊欣,而是不聲不響地在羊欣衣服上揮筆寫字,寫著寫著,最後連裙幅、衣帶上都寫滿了字。當羊欣一覺醒來時,看見自己身上寫滿了字,不禁驚訝萬分,等到問家人,得知是王獻之寫的字,頓時又高興起來,他立即叫人把這件裙服當作珍品儲存起來。後來,羊欣還特意把這件裙服奉獻給了朝廷,使得王獻之的字得以流傳、發揚。

王獻之勸父改體

王獻之才開始學書法,老師就是他自己的父親王羲之,後來他又跟張芝學了一段時間。他對各種字型都很精通,尤其擅長寫草書和行書。在十五六歲的時候,他與父親交流說,傳統的章草氣勢不夠巨集闊、瀟逸,過於死板,他經過深入研究書法的奧妙,探索到了今草縱橫不羈(jī)的意趣,最後他還以書無定法、萬事貴在變化為由,勸父親改變書體。

勤奮學書的王獻之

王獻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個兒子,官至中書令,人們都尊稱他為「王大令」。他自幼喜好讀書,十來歲時,他自認為字寫得不錯了。一天,他問父親:

「我的字再練三年就夠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親搖著頭說:「遠著呢!

」獻之又問:「那,那五年呢?」母親的頭仍舊搖著。

獻之急著追問:「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練好字呢?」父親王羲之走到窗前,指著院內的一口大缸說:

「你呀,寫完這樣的八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穩腿呢!」王獻之聽了心裡很不服氣,暗自下決心要顯點本領給父母看。於是他天天照著父親的字,堅持練基本筆畫,整整練了兩年。

一天,他捧著自己的「心血」給父母看,王羲之沒有作聲,母親捧著獻之的作品,仔細地揣摩,許久才說:「唔,有點像鐵劃了。」獻之聽了母親的評價仍感不滿意,又練了兩年鉤劃,母親看後說:

「有點像銀鉤了。」第五年,獻之才開始練字,苦心練了一年多,他捧著自己的作品給父親看。王羲之翻閱後,見其中的「大」字架勢上緊下松,便提筆在下面加一點,成了「太」字。

獻之又把他寫的字送給母親看,母親仔細看了三天,看後,嘆道:「我兒字寫了兩千日,只有這一點像羲之!」獻之走近一看,驚傻了!

原來母親指的這一點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點!獻之滿臉羞愧,自感寫字功底差遠了,便一頭撲進書房,天天研墨揮毫,刻苦臨習。不知又經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寫盡了整整十八缸水,書法大有長進。

後來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書法家,與父齊名,並稱「二王」。

王獻之擦壁易書

當年,王獻之經過幾年的學習,書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竟暗暗得意起來,想和自己的父親王羲之比比高低。有一次,王羲之要到都城去,臨行前,在家中送別的宴席上趁著酒興在牆壁上題寫了幾行字。父親剛走,王獻之就偷偷地把父親寫的字擦掉,自己照樣子重寫了一遍,自以為寫得很好。

哪知王羲之從都城回來一看,嘆息道:「我那天真是喝醉了,這字差得簡直不能看。」王獻之聽後感到十分慚愧,明白自己比父親還差得遠呢!

從此,他不再盲目自滿,而是更加刻苦練字,後來終於成為著名的書法家。

王育折蒲學書

王育是晉代的一位書法家,小時候是個窮苦的孤兒,靠給人家放羊過日子,但他學習很刻苦。村子裡有個學校,他每天路過這所學校門前,總是唏噓不語,久久站在那裡看著小朋友學習、寫字。後來,他也在一旁跟著學習寫字。

沒有紙,他就在放羊時採折蒲葉在上面練習寫字。有時寫著寫著,忘記了放羊,把羊給丟了,遭到老人的責罵。儘管挨罵,他仍堅持天天折蒲葉練字,從不放鬆,後來終於成了乙個有名的書法家。

王僧虔(qián)巧答帝問

南朝齊高帝非常喜愛書法,對自己的書法才華感到很自豪。尚書令王僧虔的書法技藝也非常高超,可以說當時是無與倫比的。有一天,齊高帝向王僧虔挑戰,要比試書法。

兩人比賽完畢,收拾好筆硯,齊高帝問王僧虔:「你知道誰得第一?」王僧虔沒有直接回答齊高帝的問題,而是巧妙地說:

「我的書法在臣子中是第一,皇上的書法在皇帝中是第一。」齊高帝聽了王僧虔的話後,笑著說:「你可稱得上是最會標榜自己的人了!

張融恨「二王無臣法」

南朝著名的大書法家張融,字思光,會寫多種字型,尤其擅長草書,與王僧虔齊名並論。他寫的字猶如春風吹拂著竹林,筆勢連綿迴繞,含蓄有味,非常美觀,他對自己書法方面的才能感到很自豪。有一天,齊高帝評價他的字說:

「你的書法很有骨力,只可惜沒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筆法。」張融聽後說:「我倒不恨自己沒有二王的筆法,而是恨二王沒有我的筆法啊!

」蕭峰學寫「鳳凰尾」

蕭峰,字宣穎,小名叫作暗(àn)黎,是南朝齊高帝的第十二個兒子,被封為江夏王,曾經擔任過侍中、散騎常侍、徐州刺史、秘書監等職務。他小時候生活在張氏房裡,喜愛書法,張氏卻沒有紙給他練字,他就在井的欄杆上練字。字寫滿了,他就用水沖洗乾淨後再寫。

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來了,不許人清除窗上的灰塵,而是在上面練習寫字。像這樣一天天地練習,從來不間斷。在他五歲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練習「鳳凰尾諾」的字型,他一學就會。

高帝十分高興,獎給他珍貴的玉麒麟,還風趣地對他說:「這是麒麟獎賞鳳凰尾啊!」蕭峰後來更加刻苦練習,成為人們推崇的書法家。

智永的「退筆冢(zhǒng)」與「鐵門檻」

隋代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孫。他住在紹興永欣寺時,年復一年地練習書法,鍥而不捨,僅寫禿的毛筆頭就有好幾甕。後來,他把這些筆頭埋起來,稱之為「退筆冢」,並親自為它寫了銘文。

智永的字寫得很好,人們爭相前來求他的墨寶。求他字的人多得像趕集一樣,結果把他家的門檻都踏壞了,智永只好用鐵皮把門檻包起來,人們稱之為「鐵門檻」。

褚遂良訪師三問

褚遂良是唐代大臣,被皇上冊封為河南的郡公,後來人們就稱他為褚河南。褚遂良是當時的四大書法家之一。有一次,他去拜訪虞世南。

談話間,他問虞公:「我的書法比起智永禪師的書法怎樣呢?」虞世南說:

「聽說智永禪師一字值五萬錢,你的字能夠這樣嗎?」褚遂良又問:「那比起歐陽詢的字,怎樣呢?

」虞世南說:「聽說歐陽詢不論何等紙筆,都能夠寫得很好,你能夠這樣嗎?」褚遂良顯得有些失望,對虞公說:

「既然這樣,我為什麼還要在書法上下功夫呢?」虞世南勉勵他說:「你如果刻苦練字,那麼一定能寫出讓自己稱心滿意的作品,不也很好嗎?

這也值得推崇呀!」褚遂良聽了又露出欣喜的樣子,高興地同虞世南告別,回家去了。

唐太宗設宴寫飛白書

唐太宗李世民愛好書法。貞觀十八年二月十七日那天,唐太宗在玄武門召見三品以上大臣,並且設宴款待他們。在吃飯期間,唐太宗提筆寫飛白書。

大臣們看了十分讚賞,乘著酒興爭著從唐太宗手裡奪取墨跡。散騎常侍劉洎(jì)跳到皇帝的龍床上搶到了飛白書。眾大臣都說劉洎踩了龍床,冒犯了皇上,罪該萬死。

唐太宗笑了笑,很風趣地說:「過去只聽說嬪妃找藉口坐皇上和皇后的車子,今天我卻親眼看見常侍大臣跑上皇帝的龍床!」

書法家小故事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書法家。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後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型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後,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

書法家故事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書法家。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後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型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後,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

大書法家勵志故事NEW

公尺芾 f i 習字 童年公尺芾練字無長進,先生呵斥他 你只能回家放牛 從此公尺芾發憤習字。一天,公尺芾去求教一位有名的秀才,那秀才翻了翻公尺芾的字,就丟在一邊說 要我教你寫字,先要用五兩銀子買我一張紙去寫。公尺芾驚得目瞪口呆,這麼貴的紙,買得起呢?但他習字心切,咬咬牙答應了。公尺芾家並不富裕,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