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經典優雅品格

2021-03-07 18:16:56 字數 4966 閱讀 9824

——高中語文誦讀教學策略芻議

天津中學王津晶

引言「一彈戲牡丹, 一揮萬重山,一橫長城長, 一豎字鏗鏘」,翻開厚厚的語文課本,便如同開啟了一扇勾連歷史與現實的大門,在那裡質樸的情感和曼妙的詞句相互融合,交織出古今美好的詩篇。透過乙個個秀美的方塊字,人們不得不折服於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世間永珍和夢裡乾坤,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作為新一代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時刻享受著這些歷久彌新的文學作品帶來的陶冶,更愈發感到肩負著將這些民族文化的瑰寶傳承與發揚的歷史重任。

特別是在如今這樣乙個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與碰撞的時代裡,如何使青少年熱愛並能自如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自覺弘揚並不斷創新優良的民族傳統,成長為適應時代需要且不失民族文化之根的建設者,更成為時代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道考題。為此,筆者在日常的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中,努力借鑑前人的寶貴經驗,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別是根據語文學科的學科特點,嘗試以誦讀這種具有廣泛而深厚實踐基礎的教學手段為生長點,在新課程改革帶來的大好機遇中進行探索,力求激發學生濃厚的求知慾,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將語文學習的課堂搭建成為學生提公升語文素養的多彩舞台,從而不負歷史與時代的重托。

正文一、「誦讀」與「誦讀」教學

(一)「誦讀」的含義

「誦讀」古代稱之為「諷誦」,這一說法最早見於《周禮春官》:「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學者鄭玄注釋為:「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

據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誦,諷也。從言,甬聲。

」「諷,誦也。從言,風聲。」由此可知「誦」即背誦,是一種有情態,而又寓情於聲、以聲傳情的表達方式。

另據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讀」為「籀書也」,而段玉裁則進一步解釋「讀」為「抽繹其義,蘊至於無窮,是之謂讀。」同時指出:「諷,誦亦可雲讀,而讀之義不止於諷、誦。

諷誦止得其文辭,讀乃得其義蘊。」可見「讀」不僅包括「誦」,它還特別側重於內容的理解。

由此可知,「誦讀」就是指朗讀和背誦,是一種把無聲的書面語言化為有聲的口頭語言的藝術再創造活動。

從心理學角度看,「誦讀」是一種積極的由視覺轉化為語言的直覺思維活動,是幾經反覆吟誦,反覆感受的一種過程性的學習方法。它既不同於朗誦,富於表演性而感染物件,卻又不乏聲情並茂;也不同於默讀,側重於認讀思考而不重外顯的特點,卻又融合了內省體驗,從而表現出「誦讀」者對文字的領悟程度和能力。

正是由於「誦讀」具備有上述的特點,自古以來便成為中國學人的一種有效學習和教學的方法。為此,中學「語文課標」特別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應引進「誦讀」教學。中學語文「誦讀」教學,不是單純以記憶為目的的活動,而是融合了感受體會、理解領悟、情感釋放等主體與文字間構建的對話,使學生能深入作品內部,與文字相互溝通,產生共鳴,把無聲的書面語言化為有聲的口頭語言的活動,令鑑賞與表達充滿吸引力,使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

因此,「誦讀」教學法應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要貫穿整個語文教育的始終。

(二)古今「誦讀」教學

「誦讀」是我國幾千年來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但古人與今人的誦讀,是有一些差別的。古人的誦讀方式主要以抑揚頓挫有節奏地吟詠為主,是一種寓情於聲、以聲傳情、重感性的表達方式。而今人對誦讀的理解,雖然也有不同,但一般地講,主要指兩個層面的意思。

一是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粗解文意;一是背誦,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可以說,這種記誦活動始終伴隨著思維與語言的練習,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言、心通其情、意會其理的閱讀實踐與情感體驗活動。

所以它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既是語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學的,又是審美的。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寶,誦讀是提高學生語文與人文素養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也是教師教學水平與教學改革的乙個重要標誌。

(三)「誦讀」教學的意義與作用

1. 「誦讀」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感

語感,即學生對語言情感的感受、表達、鑑賞能力。這種能力,只有通過長期刻苦的誦讀訓練才能獲得。王力教授殷切地希望學子們「多讀熟讀,最好能背誦若干篇,這不但可以踏踏實實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語言材料,而且還可以培養我們對古代漢語的『語感』」。

「誦讀」可以使課文內容入於眼,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多方感知,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求解,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發展語言的連貫性,領會語言表達的規律性,從而增強對語言規範的敏感性和鑑別能力,增強語感,使其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乙個部分。

2. 「誦讀」有利於加深對文字的體驗、理解和領悟

美國心理學家布萊克斯利在《右腦與創造》一書中說:「在中國,例如用看和說的方法來閱讀就是必需的,因為那些字詞不表語音。」 也就是說中國的文字是由形、音、義組成,書面文字只表達形與義,單單看書是無法體味到漢字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獨特魅力,只有三者結合,才能全方位地體驗文字。

葉聖陶先生主張:「教師輔導學生認真誦習課本,其真意乃在使學生漸進於善讀,終於能不待教師之輔導而自臻於通篇明曉。」 可見,通過「誦讀」可以進入情境,深切感受文字,更好地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深層次地領悟作品。

3. 「誦讀」有利於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提高審美情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於喜好,是一種直接的情緒。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故聲音是感動人心最真切者,「誦讀」把無聲的書面語言化為有聲的口頭語言,以聲傳情,因聲會義。

一篇情文並茂的文章,通過教師的示範朗讀,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激發學生躍躍欲試的興趣。而「誦讀」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 (尤其是經典詩文),更能長久地感動學生的心靈,使他們把讀書當作一種享受。同時,「誦讀」能把內隱情感外顯化,抽象情景直觀化。

「誦讀」者抑揚頓挫的聲音與作者高低起伏的感情同步,雙方達到心靈的共通點,產生共鳴。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誦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多方面的促進作用,主要可歸納為:第一,有利於開發智力,促進思維能力;第二,有利於深入理解、體會課文;第三,有利於提高閱讀、寫作、口頭表達能力;第四,有利於語感的培養與形成,具有審美的功能;第五,有利於推動語言的規範化等。

二、中學語文「誦讀」教學的現狀及反思

在國家的大力推行下,許多專家學者和普通語文教師都對「誦讀」教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更總結出許多種行之有效的誦讀教學方法,許多教師自覺地將新課標精神貫穿在課堂中,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以培養和發展。但綜觀今天的語文教育,校園裡、課堂上仍鮮有琅琅的讀書聲,「誦讀」教學仍存在諸多誤區與不足,其主要表現在:輕視「誦讀」教學,「語文課標」要求不能落實,誦讀數量少,誦讀內容嚴重失衡;誦讀教學安排缺乏系統性,形式單調,缺少方法指導;重視個別學生的培養,忽視整體學生的指導等。

造成上述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人們對「誦讀」的教學工作缺乏足夠的認識;受應試教育下公升學率的制約,形成了考試不考就不讀不背的現象;個別教師誦讀水平不高,缺乏培養學生誦讀的能力等。

三、誦讀教學實用策略設計

(一)誦讀教學內容的確定及其依據

1.誦讀內容的劃定依據

語文課堂上的誦讀,離不開對教材的把握,現行的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共有五冊,其中對一些經典篇目做出了明確的背誦要求,同時,作為「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選修課程中猶以《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文化經典研讀》這幾門課程凸顯誦讀的意義,因此,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資訊**,教材應成為誦讀教學資源的主要**。當然,在教材之外適當進行拓展,補充一些適合教學需要的名段名篇,填補一些教材的空白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漫無邊際,重數量而輕質量,以免事倍功半。

在把握教材要求的同時,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還應特別關注學情。學生誦讀的內容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更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便於他們有興趣、有階段的學習。我們應把一些有趣、感性、通俗易懂的內容安排在起始年級,而把一些理性難解的內容安排在高年級,同時,誦讀的內容要注意各種文論、詩詞之間的搭配,注意對不同年代、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作品進行有效的整合,引導學生欣賞統一風格的作品特色和不同風格作品的不同表達魅力。

2. 誦讀內容

置身於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化背景下的中學語文教學,必然離不開對傳統的繼承,因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必定成為學生誦讀的首要內容。其中主要包括古代的文論、古代的詩詞曲賦、古代優秀散文、戲劇、傳奇、**以及成語、短句等。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漢語已成為人們主要的交際工具,因此,培養學生準確熟練的現代漢語運用能力,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學生學習的需要。

誦讀一批典範的白話文作品,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能對學生的聽說讀寫產生直接的幫助。但長期以來,我們往往忽略了對現代詩文的誦讀要求,教材中明確規定的背誦篇目十分有限,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選擇一些必要且適宜的誦讀內容。通過仔細研讀必修及選修教材,我們大致可以將現代文的題材分為中外現代詩文、經典**戲劇片斷、當代優秀時文以及科學與人文讀物等。

(二)誦讀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上的實用策略

1.激趣——誦讀前的必要準備

授課前教師應根據所教內容,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誦讀願望。那便需要教師根據心理學的有關原理,巧妙地設計匯入語,科學地激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樂於誦讀。

例如:在講授《金岳霖先生》一課時,筆者是以乙個與主人公相關的小故事進行匯入的:有位先生他智商決不低於我們其中的任何一位而且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是有時他居然會把自己的名字忘記,有一回他給陶孟和打**,陶家的傭人問:

「您哪位?」他張口結舌答不出來,又不好意思說忘記了。只好說:

「你不要管,請陶先生接**就行了.」但那個用人說不行,他便又請求了兩三次,還是不行,於是他跑去問給他拉洋車的王喜。誰想王喜也說不知道。

他急了,問:「你有沒有聽別人說過?」王喜這才想起:

「我聽見人家都叫你金博士」阿彌陀佛原來姓金,大家猜出這是誰來了吧。

又如:《燭之武退秦師》一課,則從主人公的品格入手,首先激起學生崇敬之情:「曹操有句詩: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

燭之武就是這樣的乙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們來看《燭之武退秦師》。」

可見,在進行匯入環節的設計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接受能力,並充分研究教材,找準適當的切入點,使學生懷著對文字的期待進行誦讀,這樣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同時,教師還要做好示範朗讀的準備,按課文的實際情況調整好誦讀的節奏、語氣、語勢,流暢地誦讀,做到節奏鮮明、張弛有致、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表達,力求達到動之以情、行之於聲、感染於人的藝術效果。比之課文錄音或名家朗誦的音像資料,或許語文教師的範讀算不上盡善盡美,但學生卻更容易被自己的老師打動,甚至產生和老師比一比的願望,這種激勵作用是多**演示遠不能達到的。

誦讀經典詩詞

誦讀經典詩詞,傳承中華文明 一 活動目的 1 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中華古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古詩的意境,領悟詩人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2 充分調動學生在班集體活動中的主動性 創造性,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3 鞏固學習過的古詩。二 活動準備 1 挑選好兩位主持人 男生1位,女生1位 2 ...

誦讀經典方案

永春中心學校中小學生 博覽經典,誦讀美文,永聚靈秀,筆底春風 誦讀經典,筆耕不輟活動方案 一 指導思想 讀書有益於育德 勵志 啟智 明史,是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引領孩子讀好書,指導孩子會讀書,是開啟孩子智慧型之窗 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有效方法。讀書對於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加強中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誦讀經典書籍

建設書香晉城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明的傳承和發展,精神的培育和弘揚,道德的形成和實踐,都離不開讀書學習。可以說,讀書學習是傳承文明 弘揚精神 培育道德 提公升形象的乙個重要方面。由此來說,提倡全民讀書,建設 書香晉城 是我們面向未來的乙個重要舉措。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