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語文複習詩歌鑑賞常見術語分類解析

2021-03-04 09:59:52 字數 4849 閱讀 2525

近年來高考命題涉及較多的內容是鑑賞詩詞的表達技巧及其效果,其考查形式也靈活多樣。但從高考考生對這一考點的得分情況看,學生對詩詞鑑賞的常見專門術語(概念)含義理解不清,往往混為一團,以致出現了張冠李戴、偷換概念甚至答非所問的錯誤,在表達技巧類鑑賞題上丟分很嚴重。為便於師生複習備考,下面就把鑑賞中常見容易混淆的術語(概念)作乙個分類解析。

一、總稱類——表達技巧、表現(藝術)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

這組術語(概念)是命題者在題幹中經常採用的具有很大干擾性和迷惑性的術語。這組術語從總體上看也不是並列的,存在一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表達技巧」「寫法」的提法比較籠統,主要立足詩詞的整體寫作技巧,因此答題角度可大可小,既可著眼整體分析,也可就區域性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的提法是針對詩詞整體或區域性作比較具體的分析,考試中大多表現為對區域性的分析理解。這三個術語隸屬於「表達技巧」範疇。具體而言: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借助語言文字,運用一般創作規則和方法來創造生動、鮮明、具體的藝術形象,從而達到特殊藝術效果的手段和方法。它主要包括表現手法類、表達方式類、修辭手法類三大分支。

表現手法又稱藝術手法、表現方法,是指詩詞在整體或區域性上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使之具有感染讀者和審美效果的具體的手段和方法。大致可分為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表現手法是高考中頻頻考查的內容,也是今後此考點命題的方向。

表達方式又稱表達方法,是作者根據客觀規律和表情達意的需要而採用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主要著力於詩詞整體語言運用形式。詩詞中常採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學生很容易把它跟「表現手法」混淆,二者的區別在於:表達方式主要是從語言表達角度來說的,它與體裁特徵有關;而表現手法主要是從表達效果來說的,它與詩詞的題材和構思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在具體的詩詞中,表達方式相對單一,而表現手法往往是靈活多樣的。

總之,表達方式的使用,一切都要服從文體和表達主題的需要,在詩詞中往往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來傳情達意。

修辭手法是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的手段和方法,主要是針對具體句子而言的。修辭手法複雜多樣,高考考試說明要求學生掌握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對偶、誇張、排比、設問和反問)及其表達效果。運用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都能增強詩詞的表達效果,但前者著眼於微觀,是修飾句子的;後者著眼於巨集觀,旨在突出整體的表達效果。

在一首詩詞中,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有時也沒有絕對的界限,譬如比喻、對比、反覆等,若只限於句子的修飾,則稱之為修辭手法,若全文都運用這些手法,則稱之為藝術表現手法。[**

二、抒情手法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觸景生情、托物言志[**

抒情性是古詩詞最大的特點,而詩人的情感、志趣和思想無不是借助景物描寫來表達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情與景雖名為二,而實不可分離。詩詞中景與情的關係是十分複雜的,常見關係有:

借景抒情、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緣情布景、情景相融、情景相襯等。對於這些抒情手法的概念,學生也容易混淆。現具體辨析如下:

1.借景抒情[**:高&考%資(源#網]

借景抒情是指詩人對某種景象或客觀事物有所感悟時,便把思想、情感寄託在具體景物描寫中,並通過具體的「象」(景或物)來表達情感的一種抒情方式。這種抒情手法在古詩詞中是運用最廣泛、最常見的,也常用於借景抒情詩中。在此類詩中,景與情的地位不是並列的,前者是主要的、實寫的,後者是次要的、虛寫的。

在構思上一般是先寫景,後抒情(議論),或者全文都描寫景物(如詠物詩),情感隱含在字裡行間。前者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後者如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一)。

2.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景交融是詩人將思想感情完全融合在特定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助這些景物或場景的描寫來抒發感情,使人感覺不到這是寫景還是抒情的一種比較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柳永的《雨霖鈴》,全詞成功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詞的上闋先描寫別離的環境氛圍,接著寫依依惜別之情,最後虛寫別離後友人在途中的情景。下闋先抒發情感,接著把離愁別緒集中在「楊柳」「曉風」「殘月」這三幅最能觸動詩人情感的畫面中,最後再次抒發難以排遣的離別情緒。

3.觸景生情

觸景生情是指詩人看見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長期鬱積的情感的一種抒情方式。古詩詞中有許多傳統審美習慣就是觸景生情的典範,如望月思鄉、傷春悲秋、折柳送別、聞雁思歸、見流水而思年華等等。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詩人採用比喻或象徵的手法,通過描繪特定景物來表明心跡或人生態度或對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抒情方式。這種抒情方式不僅在詩詞中也在散文中運用得很廣泛,它貌似詠物,實則言志,物我難辨,融為一體。如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于謙的《石灰吟》、周敦頤的《愛蓮說》都是借助梅花、石灰、蓮花來比喻(象徵)君子潔身自好,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貴品質。

鑑賞這類詩詞,不能只停留在詩詞表面的意象(景或物)上,要借助我們的情感體驗來挖掘它們所表現的普遍意義或思想等。

特別要注意的是,詩言「情」也言「志」,但「情」與「志」有著很大區別,「情」就是我們常說的喜怒哀樂、憂思驚懼等人之常情,一般都是通過景物描寫來傳達的;「志」是指志向、情操、愛好、美好願望、強烈要求等,大多是採用比喻和象徵的藝術手法,把它寄託在特定的物象上。總之,詩詞無論是抒情還是言志,景、物只是詩人表達情感的媒介而已,鑑賞這類詩歌,要通過表象去體會深層的意蘊。[**:

高&考%資(源#網

三、描寫手法類——烘托/渲染、襯托/對比/烘托、白描/工筆、虛實/動靜[**:高&考%資(源#網

從景物描寫手法上來鑑賞詩歌,一般要注意作者觀察和描寫的角度(正面和側面、實寫和虛寫、動景與靜景、遠景與近景、形色聲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寫的表現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筆、對比和襯托、比興手法、象徵手法等),要理解和辨析描寫景物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誇張、借代、用典、對偶等)。在以上所舉術語中,下面幾組是考生在鑑賞中經常混淆的,現具體辨析如下:[**

1.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徵更加突出;後者一般在需要強調突出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中的形象更鮮明突出。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來託甲物,使甲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是側面描寫的一種方式。根據甲物和乙物的關係,烘托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形式;根據甲、乙物的物件特徵,烘托又可具體分為以下幾類:(1)以人烘托人。

如樂府詩《陌上桑》中詩人分別借「行者」「少年」「鋤者」等人的反應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2)以物托物。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詩中描寫的物件是夜雪,但詩人卻從觸覺(衾枕冷)、視覺(窗戶明)、聽覺(折竹聲)烘托出雪之大、之猛。

(3)以物託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的前兩句通過對冬天惡劣環境的烘托,刻畫了釣叟的獨特個性及其樂觀豁達的情懷。

渲染在文學創作中主要是指通過對環境、場景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等細節描寫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表達效果,它主要是從正面來描寫物件的。如樂府詩《江南可採蓮》: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首詩開頭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景致圖。後四句以東西南北方位的變化為背景,以魚兒的活動為中心,顯得活潑、自然、有趣。採用復沓句式而略有變化,更令人聯想到採蓮人在湖中泛舟來往、歌聲相和相應的情景。

詩中沒有一字直接寫人,但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渲染,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使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氣,聯想到採蓮人內心的歡樂。

2.襯托/對比/烘托

詩詞中描寫的景物往往不止乙個,其地位也不是並列的。「襯托」「對比」「烘托」這組術語就反映了景物描寫的角度和主次關係。高考中經常考查考生對景物描寫的分析,但考生不明白這三者的區別,往往混為一團。

襯托和對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徵。但二者有著鮮明的差異:對比主要強調事物間的差異性,所列舉的事物都是並列關係,無主次之分。

如姜夔的《揚州慢》、李白的《越中覽古》等懷古、憑弔類的詩歌大多通過古今對比來表達物是人非的傷感或黍離之悲。而襯托是為了突出事物的特徵,所列舉的事物間有主有次,並非平等、並列關係。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詩中,描寫的主要物件是「夜雪」,詩中還描寫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戶、折斷竹子的聲響,所舉事物間有主有次,採用的就是襯托手法。

襯托和烘托手法的異同:相同點是所列舉的事物間都有主次之分,都是為強調突出主要事物的特點。當二者所列舉的事物不止乙個時,這兩種手法可以通用。

但襯托只是烘托的一種具體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代出來;襯托是兩種事物都得交代,二者相互映襯。烘托必須採用多個次要事物來突出主要事物,而襯托可以是一對一的映襯,也可以是多對一的映襯。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正襯和反襯的異同,這兩個術語是襯托手法的兩種具體運用。正襯是指用相同性質或特點的事物來襯托。如杜甫的《絕句》: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以「江碧」襯「鳥白」,以「山青」襯「花紅」,顏色與景物相映成趣。

反襯是利用事物的對立面來襯托另一事物。這種手法在借景抒情詩中運用十分廣泛而典型,一般分為:以樂景寫哀情和以哀景寫樂情。

前者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來反襯詞人的離別情感;後者如李白的《塞下曲》(***山雪)借助天山惡劣的環境來表達戍邊戰士樂觀的情懷。

3.白描/工筆

白描本是中國畫技的一種,一般用墨線粗線條勾勒,不著顏色,移用到文學創作上,即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簡潔明瞭地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一種描寫手法。採用白描手法寫的詩歌,看似平淡,細細品味,卻意味深長。如孟浩然《春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都惜墨如金,分別粗線條地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詩人歸隱田園的情景。

而工筆則注重對事物區域性細節描寫,精雕細刻,濃墨重彩。如王維的《待儲光羲不至》:「重門朝已啟,起坐聽車聲。

要欲聞清佩,方將出戶迎。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了自不相顧,臨堂空復情。

」詩人緊扣題目中的「待」字,描寫了詩人等待客人到來的種種情景:清早啟門待客來,但坐立不安,時坐時起。接著又描寫聽覺上的幻境,然後又通過景物描寫(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從早到晚,友人還是沒有來,而是自己多情(空復情)。

在詩中,詩人通過一系列細節描寫(動作、神態、心理、景物),表達了盼望好友到來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悵惘心情。

高考語文專題複習詩歌鑑賞

1.鑑賞詩歌的形象 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的觀點態度 考查範圍 從選題數量和時代上看,一改過去以唐宋詩詞為主的格局,各個時代 詩詞曲均有涉及。從近四年的命題情況來看,名家名篇數量有所下降,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詩人的名篇上公升。另外詩歌鑑賞中引入名人評點和比較閱讀加重的現象同樣值...

高考語文詩歌鑑賞複習指導

前言詩歌鑑賞題在高考中越來越不可忽缺。近年來,古詩詞測試的基本情況是 全國卷從1996年起,基本是考兩道選擇題,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鑑賞。2002年起,全國卷調整了試題比例,加大了主觀題,這意味著考生將被賦予更大的發揮空間。對古詩詞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鑑賞評價,它要求與認讀 理解 分析能力綜合在一起...

專題複習參考高考語文詩歌鑑賞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我國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已經從依賴資源 廉價勞動力的時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條件下,創新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根本所在。何以創新?人力資源管理成為關鍵。公司若要在競爭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把人才資源放在第一位,只有有效 合理 科 意象高考語文詩歌鑑賞專題 天津四中 田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