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為什麼需要鼓勵

2021-03-04 01:03:10 字數 4746 閱讀 7327

兒童為什麼需要鼓勵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

我曾經看過一本叫《卡爾.威特的教育》書中詳細地記載了老卡爾獨闢蹊徑的教育方法如何將乙個痴呆的嬰兒最終16歲的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成長過程。從中描述了如何恰到好處的給孩子鼓勵,體現了鼓勵孩子的重要性。

孩子從出生到

六、七歲,其各種感知能力及創造行為一直在不斷發展。在這段時間裡,孩子總是試圖根據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觸控去發現周圍的世界,並從中尋找樂趣。如果他們的行為受到壓制或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和鼓勵,他們的創造性心理就不易得到發展,孩子的創造力也就無從培養,積極的心態也將受到影響。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多次講「孩子需要鼓勵,就如植物需要澆水一樣。離開鼓勵,孩子就不能生存。」可見鼓勵的作用對教育孩子有多麼重要。

但在生活中有某些家長和老師往往不重視鼓勵,他們更關心的是怎樣「對付」孩子的不「規範」行為,根本不考慮孩子的行為究竟是表現了怎樣的心態,應如何「對付」這些導致不「規範」行為的原因。。。。

每一次稱讚和鼓勵,都是對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次澆灌。「自信」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乙個人對自我的評價。而這個自我的評價往往大多取決於來自於別人對我們的評價。

我們很容易就能記住那些稱讚我們的人和他們的話。比如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爸爸和媽媽曾經誇我的鉛筆字寫的好,從那以後,每次上寫字課,我都格外認真,而爸爸當時表揚我的那個畫面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裡,至今難以忘懷。父母的稱讚和鼓勵其實就是一種愛的傳遞。

而這種愛帶給孩子直接的感受就「安全感」。乙份充足的愛和安全感是保持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

有人曾對一組世界級運動員進行了調查,要求他們說出早期對他們的成功影響最大的是什麼。95%的運動員回答:「是父母的支援和鼓勵。」

教師對兒童真誠無私的鼓勵,讚賞是激發他們積極性的最佳手段,是培養師生情感的重要途徑,是教育教學成功的橋梁,是教師工作的最高藝術.

一.讚賞可使學生情緒飽滿。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斯坎貝爾說:

"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要....這種需要決定著孩子行為中的許多東西(愉悅,滿足,高興)....自然情感貯存越是充實情緒就越高漲,行為也就越好,他才能感覺到自己處於最佳狀態。

" 尤其在實際幼兒教育在感受頗深

二.鼓勵和讚賞可以強化學生的自信和勇氣。前蘇聯教育學家索絡維契克指出:

"童年時代受人喜歡的孩子,從小就覺得是善良聰明的,因此才受人喜愛,於是他也就盡力使自己的行為成名副其實而造就自己,成為有自信心的人.而那些不得寵的孩子呢?人們總是訓斥他們"你是個笨蛋.

窩囊廢,懶鬼....於是他們也就真的養成了這惡劣的品質".因此,人的品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信和社會公正的評價.

老師如果能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成績冊中寫上鼓勵和讚賞的話,無疑會使他們這些優良的品德在愉悅滿足中不斷強化,更有前進的動力。

三.讚賞和鼓勵可增進師生的情感。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老師對學生真誠無私地讚賞和尊重,更會加深學生對老師的愛戴和尊敬,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綜上所述.鼓勵對兒童是一劑良藥,兒童就需要鼓勵.鼓勵可以幫助學生健康地成長 .

學會適時鼓勵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位教師都要善於去觀察發現,仔細的研究與思考,如何去鼓勵學生,養成經常反思的習慣。要發現鼓勵學生的有效方法,最重要的一點是深入地了解學生。每乙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方法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花時間去找到這種不同處。

鼓勵學生,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使學生對自己有正確地認識,而不是終日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從根本上鼓勵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培養出學習優秀,心理健康的好學生。愛是孩子們成長的一切,正確的鼓勵也是一種愛的體現

**:教育**網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課堂教學效益觀

教師應建立新的課堂教學效益觀,努力地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課堂教學效益觀直接影響到教育長遠目標的實現。一堂好課的標準不只是教師教得多麼精彩、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而要從多元化的角度,從全面素質培養的角度來評判。

我們的教師應該認識到:一堂好課,除了知識的傳授與被掌握的程度、多少外,還應包括師生在課中積極情緒體驗的狀況,包括學生由此獲得的生活啟示,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技能的興趣,心理健康發展的習慣培養,已有心理問題的糾正,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動手能力、參與意識的提高等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

二、在備課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點

所謂滲透點,指的是教學的切入點,一般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數學知識的結合點。

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知識點,備教學的普通環節,更要備學生。教師要以學生會有什麼樣的問題,什麼樣的反應,學生需要什麼為中心來設計教案,同時還要聯絡學生現在的水平和學習能力,挖掘出各種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實現這一點,就等於為「心理健康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打下了堅實可行的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其實是蘊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關。因此,只要我們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帶著新的眼光和思路認真研讀教材,並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出現的心理問題,便可從數學教學中挖掘出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如我們在教學工作總量、時間和效率的關係時,就可以聯絡學生中常見的睡懶覺問題,讓學生統計自己每天做作業的總量、時間、效率,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改變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在教學活動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課外輔導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因此,數學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應滲透到課外輔導中去。如有些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自信心不夠,學習興趣不強,甚至出現厭學、逃學、焦慮、抑鬱等心理行為問題。教師應通過課外輔導逐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糾正他們的不良心理傾向。

還有些學生自控能力差,不愛做課外作業,教師應採取教師監督和同學結對幫助相結合的方法,多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同時訓練他們的團結合作意識。

許多厭學、逃學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學習、生活中受到了過多的批評與指責,甚至是諷刺和挖苦,出現了嚴重心理問題。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應注意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少指責,注意教育的平等與公平,努力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加以指導和訓練,以此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隨著素質教育在中小學的深入開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必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小學廣泛開展的有關心理教育的實踐,是社會和教育進步的標誌。

在學校心理教育蓬勃開展的同時,也應看到有些人在認識或者實踐上,模糊不清的觀念或者似是而非的做法相當普遍。這種狀況,與人們對心理教育認識上的片面和理論上的模糊是分不開的。因此,就心理教育的一些根本問題加以**是十分必要的。

一.心理教育不等於在學校開設心理學課程

在中小學開展心理教育絕對不是在學校開設心理學課程。目前中小學多數課程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比較系統的科學知識,心理教育則完全不同於這樣的課程,它的目的並不是希望學生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心理學知識。

目前國內出現的一些心理教育的課本,相當部分類似於心理學的普及課本,比如向學生解釋人的心理是怎樣產生的,什麼是感情,什麼是意志等等,反映出人們對於心理教育不同程度的誤解。這種做法的直接後果,是給學生額外增加了一門新的課程,無疑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二.心理教育應以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為目標

心理教育的目標是使受教育者的心理達到健康的程度。心理教育,就是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和原理,對於受教育者的心理發揮積極的干預和影響,形成、維護和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和教育的進步,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受教育者的健康不止意味著有強健的身體,還必須包括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即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形成、維護和促進,需要多方面的條件,比如學校環境、課堂氣氛、師生關係等等,而心理教育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專門途徑。

三.心理教育必須以活動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不是讓學生學習心理學知識,因此,它主要不是解決知與不知的矛盾,許多課程普遍採用的教師講授的模式顯然對心理教育是不恰當的。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於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實際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這樣的目的,僅靠教師的講授是無法達到的。

唯一的解決途徑主是:使教育內容盡可能直接地與受教育者的自身經歷和生活經驗相聯絡,為此,利用活動教學的形式是必須的。通過討論、表演、遊戲、諮詢等多種多樣的具體方法,將生活中富於典型意義的情境引進課堂,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便會自然而然地被吸引並投入其中,並在教育者的引導下接受相應的教育;通過討論、交流、學習有關知識,使學生學會正確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過辯論、討論、模擬,提高自我意識水平,養成正確的人生態度等等。

心理教育與一般文化課的不同之處在於,一般文化課是要學生理解和接受有關的概念、原理等等,這是乙個由外向內的過程。而心理教育是要改變人的心理狀況,這就必須首先引起人的主觀心理感受和心理體驗,在這樣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和干預,才能有利於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維護。而人的心理是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產生和變化的,因此要改變和影響心理狀態,必須在活動中進行,這是乙個由內向外的過程。

心理教育必須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引起學生相應的心理體驗,從而施加積極影響,否則,教師講得再多也不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任何作用。

四.心理教育的內容應當以學生的特殊需求為主

心理教育的內容應當是與受教育者現實的心理狀況密切相關的,要從每個年齡段學生的特殊需求出發來選擇、安排教育內容,建立自己的邏輯系統。這個邏輯系統所針對的是學生個體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可以說,什麼因素對於他們的心理狀態最具影響力,就應選擇和確定什麼樣的教育內容,而不應當是某種學科知識的體系。

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於讓學生了解一門學科的知識,而是要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

比如,對於初中的學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的劇烈變化是他們生活中最具影響力的內容,因此這一時期的心理教育應當以此為主要內容,引導他們接受和適應變化;對於高中學生,公升學與就業的壓力和選擇是他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心理教育應當以此為主要內容,引導他們正視壓力和面對選擇等等。

下乙個世紀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對人的心理素質的需求也就更高。可以說,心理教育是使每乙個學生獲得生動活潑全面發展的一條「高速公路」。

兒童為什麼需要鼓勵

二.鼓勵和讚賞可以強化學生的自信和勇氣。前蘇聯教育學家索絡維契克指出 童年時代受人喜歡的孩子,從小就覺得是善良聰明的,因此才受人喜愛,於是他也就盡力使自己的行為成名副其實而造就自己,成為有自信心的人.而那些不得寵的孩子呢?人們總是訓斥他們 你是個笨蛋.窩囊廢,懶鬼.於是他們也就真的養成了這惡劣的品質...

兒童需要什麼

海原縣第五小學教師馮興桂 摘要 兒童需要什麼?這是乙個有意思的話題,也是乙個引人深省的話題。本文從當前的教育現狀入手,了兒童究竟需要什麼的問題。給兒童平等的話語權,給兒童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給兒童榜樣的示範引領,筆者認為對兒童的教育是最重要的。關鍵詞 平等的話語權良好的教育環境正確的引領 近期讀了幾...

我們為什麼需要工作

其次,工作對於我們而言,是一種擔當,如果我們的同志,在工作中拈輕怕重,挑三揀四。抱怨工作太辛苦了,工作內容太枯燥了,工作環境太差了。或者嫌報酬太低,休息休假的時間太少。勢必他在工作時,就會缺少動力 找不到快樂,喪失興趣,工作起來就拖 拉 懶 散。遇到問題,就只會推諉,對待批評,只會逃避。那這份工作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