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視小學生讀後感寫作的指導

2021-03-04 00:47:34 字數 3499 閱讀 4660

● 嵇春明

完全有理由說,掌握讀後感的寫法是對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的挑戰。

小學階段的作文訓練是以寫人、記事、寫景、狀物類作文為主,而讀後感是以議論為主的。

從閱讀物件看,以議論為主的文章在現行各種小學語文教材中比重極低。以蘇教版為例,中高年級每冊教材一般都只有一篇,不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更不是作文教學的重點。其他版本的小語教材的情況也大抵如此。

以議論為主的文章,在小學生的課外讀物中更不唱主角,語文新課標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籍都是文學類、科普類、傳記類圖書。

此外,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為薄弱,而讀後感的寫作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能力。

但是,無論是從閱讀教學來看,還是從作文教學來看,讓小學生掌握讀後感的寫法都是必要的。認為寫讀後感不是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的重點,也不是考試的必考內容,大而化之,一帶而過的做法不無可議之處:一是從學生思維和語言的發展規律來看,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通過讀後感的寫作可以強化這種能力。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略作指點,就能寫出合乎要求的讀後感,也充分證明了讓學生學會寫讀後感是可行的。二是通過讀後感的寫作,可以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內和課外閱讀。讀後感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練筆形式,通過寫讀後感可以改變學生的不良閱讀習慣,變浮泛地閱讀為精讀、研讀。

所以,無論是從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是作文能力看,都應該重視讀後感的教學。三是讀後感這一文體一直悄悄地「隱藏」在課文後面的練習題中。書後的理解重點詞句、課文主旨、寫作手法以及評價人物形象等題目,實則就是要求學生完成一篇篇微型讀後感(片斷練習)。

問題是教師對此有沒有足夠的認識。

讓讀後感「淡出」小學高年級作文視野的做法不妥,但挑戰畢竟是客觀存在並需要面對的。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讓大多數學生學會寫讀後感又絕非輕而易舉之事。下列問題比較常見。一是以「讀」代「感」。

以抄錄、敘述原文內容代替感想,甚至把讀後感寫成了原文的故事梗概。一些所謂的「范文」都有這樣的毛病,違背了讀後感的基本要求。二是「讀」「感」分離。

所寫感想和所讀內容無關,或聯絡不緊。三是「讀」「感」比例失調。寫「讀」一大篇,寫「感」一小段,寥寥幾句。

四是寫「感」的部分要麼過於抽象,泛泛而談。要麼過於具體,舉例子,把記敘的六要素都交待清楚,不知道或者不會抓住主要內容進行概括。學生初學寫議**存在的主要問題全都暴露無遺。

其實,問題雖多,但只要對「症」下「藥」,還是可以「藥」到「病」除。問題就在教師要學會「淡化」。

首先,教師要「淡化」目標,就是控制學生對讀後感的「掌握度」,這個「度」,宜低不宜高,宜粗不宜細,也就是用讀後感的「下限」目標要求學生,不能用初中生甚至高中生的標準要求小學生。對一般學生只要做到以寫感想為主,「讀」和「感」有一定的聯絡就行。這樣既符合大多數小學生的能力實際,又有利於保證學生的寫作興趣。

我一般不要求學生(優秀生除外)寫名著或整本的書的讀後感,因為寫名著或整本書的讀後感存在下面一些問題。一是有些學生根本沒有讀過名著。一定讓他寫,實際上就是「逼」他(她)抄襲。

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名著,但一般都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還要具備相應(人人有書)的條件,不易操作。二是不容易確定「感點」。名著篇幅過大,學生時間有限,難得有涵詠體察的閒暇。

勉強寫,往往導致空泛,或變成現成材料的「搬家重組」。很多所謂的「范文」其實是抄襲的。

其次,教師要徹底摒除企圖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和做法,學會「淡化」過程,把學會寫讀後感當做一學期或者一學年的教學目標,而不是一兩次作文課的目標。

應把指導學生寫讀後感的過程融合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之中,結合閱讀教學的需要,學寫「微型讀後感」,這是我的基本做法。以《小草和大樹》為例。先讓學生學會概括敘述,以逆境成才為著眼點,讓學生敘述夏洛蒂姐妹戰勝了哪些困難(貧困的家境,社會的偏見,寫作過程中的困難),避免敘述細節,盡量用乙個片語或一句話概括。

然後針對其中的一兩點談認識(聯絡自身實際、學過的課文、讀過的書等)。先說(同桌互說,當眾講述)後寫,寫後再讀,師生評議後再改。通過這樣的有坡度的說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不僅可以深化、鞏固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有效地降低學生寫成篇讀後感的不適感。

因為是片斷練習,當堂完成,一般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

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寫微型讀後感合乎規範之後,再提高一步,學寫一篇文章的讀後感,就容易得多。

寫成篇的讀後感,同樣要把讀後感的一般要求細化為可操作的程式。

標題。對一般學生可用「從(主人公的主要事蹟)想到的」、「讀(文章題目)有感」、「(或標題或主要事蹟)的啟示」為題。對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根據寫作內容另擬標題。

結構安排。因為是初學寫成篇的讀後感,教者應讓學生有「章」可循,如同練習書法需要先臨帖那樣。總體結構宜用最常見的「三段式」。

具體做法:第一段先用一兩句話概括所讀內容,然後再用一句話從所讀內容引出「感點」(對所讀內容的評價、印象等)。中間部分採用「一文多點」式或「一文一點」式。

所謂「一文多點」式,就是分條列述讀後的感想。在分條列述時,先「敘」,用一句話概括所讀內容,後「議」,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如寫《冬夜讀書示子聿》的讀後感。

可以分別從「要下苦功夫」、「要持之以恆」、「要學以繼用」三個方面著手,先概述課文內容,再生發感想。所謂「一文一點」式,就是緊扣感受最深的一點而不是兩點或數點。在明確感點後,先以閱讀材料為例加以分析,然後聯絡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或推己及人,或正反對比。

還以《冬夜讀書示子聿》為例。原文涉及的三個「感點」,習作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著重寫最感興趣的某一方面,比如「要學以繼用」。然後可以陸游或其他名人和自身的體會闡述下苦功夫的具體表現、為什麼要下苦功夫。

結尾注意與開頭呼應,或總結,或引申,不要重複開頭或中間部分的話。這樣的要求雖嫌呆板,但對小學生學生還是適宜的。先求「入格」(中規中矩)才可能「出格」(靈活變化)。

寫感想。實際教學中最大的問題是如何發表看法。我的基本作法還是要讓學生「有法可依」,「依法而行」。

在引出「感點」後,第二部分的第一節通常要求學生通過所讀文章中的事例的分析來闡發自己的觀點。這樣既可以保證不偏題,又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然後再聯絡生活實際、思想實際進一步闡述。

可以先擺事實後講道理,也可以概括說理後再列舉事實。列舉事實時,盡量限制用一兩句話概括,不要描述細節和過程。

用一題重做式來扭轉偏差。第一次寫讀後感一定要保證一般學生達到基本要求。但這樣做還是不夠的,只有換一篇課文,或同一篇文章換乙個角度寫讀後感,還能保證符合基本要求,才能說明學生掌握了讀後感的基本要求。

所以,一題重做式宜採用。比如寫《螳螂捕蟬》的讀後感,先從勸說的角度寫,再從理解寓意的角度寫。寫了《螳螂捕蟬》的讀後感後,再以《學會合作》為閱讀材料寫讀後感。

這樣反覆練習,學生寫讀後感的水平一般都有明顯提高,敘述過於具體、枝蔓,論述偏離或者脫離觀點,表達不夠嚴密等毛病會大大減輕。

教師寫「下水」作文。對讀後感這樣難度較大的習作,教師要想在指導學生方面如魚得水,最好的方法是和學生一起寫作。這樣既有說服力,又便於深入具體的指導。

以《螳螂捕蟬》為例,我以《切勿利令智昏》、《如何看待委婉的勸說方法》為題從不同角度寫了兩篇讀後感。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我詳細的講述了自己是如何概括課文內容,提煉感點,從不同角度進行闡述,如何總結。以寫導寫,學生非常容易接受。

只要真正重視,循序漸進,「淡化」處理,小學高年級學生不僅完全可以初步掌握讀後感的寫法,還將為以後學寫議**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意義是不容低估的。

(嵇春明阜寧縣羊寨鎮單港小學)

小學生寫讀後感指導

讀後感,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後,根據自己的感想所寫的文章 讀後感屬於議 的範疇,但又不同於一般的議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 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 讀後感 也可以用 讀 有感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

讀後感寫作指導

編稿 李曉波審稿 李家聲責編 張曉春 說明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讀後感 的 感 是因 讀 而引起的。讀 是 感 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 感 讀得膚淺...

小學生作文指導寫讀後感

星翼輔導班小學生作文指導 寫讀後感 小學生讀後感的寫法 一 什麼是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看完一部電視劇集,聽完一首歌以後,它們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你感動,而且也讓你想到很多自己聽到的 看到的 經歷過的事情。閱讀時,往往會由此及彼地聯想到生活中的許多人和事,從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