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差不多主義》有感

2021-03-04 00:35:45 字數 1108 閱讀 9934

讀《差不多主義害死人》有感

一篇幾百字的小短文,從社會現象引申到作者的切身經歷,引出質量、細節、執行力等企業管理理念,再到國家產業公升級、民眾幸福,作者娓娓道來,卻針砭時弊,切中肯綮,引人深思。

做企業,不論是做產品還是服務,在國人的理念裡,也總會響起「質量重於泰山」等語句,但口號落實到行動上,往往因疏忽或是別的什麼原因造成次品多,就像文中所說:「中國工廠什麼都有,就是出廠合格率上不去」,國人的習慣總是在差不多中失之毫釐,結果卻謬以千里。胡適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用《差不多先生傳》刻畫了不少國人的這一陋習,時至今日,以質量求生存的中國企業,何以總是落實不下去、執行不了呢?

從文化層面說,國人崇尚「差不多」。《論語·雍也》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就是說按照儒家的標準,待人接物,總要不偏不倚,調和折中才最好。於是乎從生活到工作,國人總以中庸為寶,「出頭椽子先爛」,做人要中庸,做東西出產品,也遵循中庸。於是乎不注重細節,反正用不壞就行、吃不死就行、塌不了就行……總之,差不多就行,不善於、不屑於把產品做到極致。

有句話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由此推演,中庸的思想,如果不加修正,很可能對乙個人的命運產生影響。不是嗎,崇尚中庸的國人,汲汲於自得之樂之時,沒想到「蠻邦」、「化外」之民反而靠「精研其理」造出了領先世界的堅船利炮,再靠「之乎者也」、再靠「中不偏庸不易」,外國人也嚇不跑嚇不退,於是乎被李鴻章稱為「三千未有之變局」的局面出現,若不是孫中山等先輩的畢生奉獻,若不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若不是中國共產黨人歷經艱辛的努力拼搏,我們不知道會不會比非洲飢民過得好。

時間已步入21世紀,儘管,我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產業基礎,gdp也佔到了世界第二,但中國夢的實現仍需要艱苦奮鬥。如果仍靠「差不多」,我們的「神舟」也飛不上天,我們的「蛟龍」也潛不到深海。在先進理念引領下,國人中的佼佼者,已在風起雲湧的世界科技浪潮中為我們爭取到了一定的發展空間,我們,怎能不勇立潮頭,做適應時代發展的弄潮兒呢。

當前,一部分改變觀念、注重細節、實施現代管理的企業已經在世界上嶄露頭角,海爾、華為等企業員工已將質量、執行力、細節演練成習慣,我們的「差不多」還有多大市場呢?

把身邊小事做成「功夫」的吳如已經退休,能焊接注射器針頭的張瑋也已經60歲了,作為新時期的產業工人,作為代表***形象的年輕工人,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提公升質量、不注重細節、不拋棄「差不多」呢?!

讀《差不多先生》有感

寒假裡,我讀了 差不多先生 一文,內心深有感觸。文中,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從 小時候 到 死 讓讀者記住的特點只有乙個,就是萬事都是差不多。買錯了糖,紅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嗎?把陝西和山西搞混,陝西 同 山西 不是差不多嗎?記賬記錯了數,千 字比 十 字只多了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坐火車誤了點,只好明天...

讀胡適《差不多先生》有感

今天,我讀了胡適寫的 差不多先生傳 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可笑 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江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說 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確。哪有這麼傻的人了。我忍不住的笑。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多...

行為藝術沒有文化指向就和雜耍差不多

魏學峰 行為藝術沒有文化指向就和雜耍差不多 2011年10月16日 09 09 成都晚報作者 董亮 人與自然完全融合,生命才會在書畫中釋放。在昨日的金沙講壇上,主講嘉賓中國漢畫學會副會長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魏學峰帶來了題為 中國藝術美的探索 的專題講座,為市民講述了中國藝術的哲學之思以及其獨特魅力。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