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名言及翻譯講解

2021-03-03 23:41:52 字數 3506 閱讀 7399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

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其中有大量經典名言。

三十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翻譯講解】:誠實的語言不華美,華美的語言不誠實,善良的人不會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雜博,雜博的人不智慧型。

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說,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闢結語。

三十二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翻譯講解】:我有三件寶物永不放棄:一是慈愛,二是儉約,三是不逞強好勝。

老子提出「三寶」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慈愛是「三寶」的出發點和歸宿;生活上節儉及為政簡約,是「三寶」的關鍵;「不敢為天下先」,才能處處爭先,這是老子「三寶」的核心。

三十三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翻譯講解】:善於為將帥的人從不誇逞勇武;善於作戰者不輕易衝動發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不與敵人正面交鋒,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謙下

「處下」與「不爭」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處結合用兵、用人,闡述了「不爭之德」,強調「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在軍事上的運用。

三十四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翻譯講解】:兩軍勢均力敵,哀痛的一方勝利。

哀兵必勝,軍隊在悲憤與壓迫面前,戰鬥力最強。

三十五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第七十四章

【翻譯講解】:當人民不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大亂的威脅將要到來。

贏得民心,關注民生,是社會安定的根本。

三十六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翻譯講解】:聖人有自知之明而從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從不自顯尊貴。

自知自愛,是人的自身修養達到很高境界的體現。

三十七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翻譯講解】:當人民連死都不怕時,還會怕你以死相威脅嗎?

三十八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翻譯講解】:堅強者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者屬於富有生機的一類。

弱可能轉強,而強還會轉向衰落。

三十九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翻譯講解】:柔弱勝剛強,沒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柔弱勝剛強。世人皆知而不能行。眾人難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標。

四十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翻譯講解】:江海永遠處於(百川)最低處,能納百川,故能為河谷之王。

山海爭水,水必歸海。只有善於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們的擁戴和支援。

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道德經名言精選及翻譯講解(五)

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此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至於班固的諸子均出於王官說,又當別論。金德建《老聃學說出於史官考》認為:"老聃學說的來歷,大約是因為做周史的緣故"。

他列舉了《左傳》、《國語》、《論語》、《大戴禮記》等書中史官屬於格言形式的話,並將16 條有關材料與《老子》相對照。比如"《左傳》成公二年:'仲尼聞之曰:。。

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左傳》這些話,顯然是《老子》的'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語意所本。"。。從這些材料的對比中,說明《老子》的語句,是"史官們向來儲存的知識"。

可見,《老子》與史官的知識有其思想上的淵源。

四十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翻譯講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一定是因為有的醜惡;天下皆知善之所以為善,一定是有了惡。

美與醜,善與惡相對立而存在。

四十二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翻譯講解】:深知本性雄強,卻守持雌柔,(將成為)天下所歸的溝溪。深知本性潔白,卻守持混沌昏黑的態勢,(將成為)天下的正規化。

深知身份榮耀,卻安守卑辱的位置,(將成為)天下歸附的川谷。

此句成為歷史上眾多名士的訴求。

四十三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

——第五十二章

【翻譯講解】:塞信私慾的通道,關閉情感的門戶,終身不會窘困。

老子此語,道出潔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四十四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翻譯講解】:大自然的規律,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所遵從的原則,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

老子對「道」作了總結性論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他的政治觀。

四十五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翻譯講解】:孕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為萬物盡力而不自恃己勞,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器小易滿,海納百川。淺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總是謙虛的。

四十六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翻譯講解】:輕易就許下諾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於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難。

一諾千金,言出則必行。遇事思慮周詳,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四十七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翻譯講解】:天地無所偏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扎的狗,人們儘管把他裝飾得很漂亮,但用後就扔掉,不是愛他,也不是恨他,人們對待芻狗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聖人無偏愛,還百姓以自然。

四十八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四十章

【譯解】天下萬物生於(看得見的)具體事物(有),而具體事物(有)由看不見的「道」產生。

這是老子關於宇宙觀的診斷。

四十九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四十章

【翻譯講解】:天網廣大無邊,網眼雖稀,卻不會有一點失漏。

這與「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樣的道理。

五十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老子名言出處:《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翻譯講解】:天道對人無所偏愛,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無為而任自然,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良的人。

道德經名言名句

1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2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3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4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5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孟子名言及翻譯

1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譯文 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2 權,然後和輕重 度,然後知長短。譯文 稱一稱,才曉得輕重 量一量,才曉得長短。3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譯文 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4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譯文 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

孟子名言及翻譯

16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譯文 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 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17 仁則榮,不仁則辱。譯文 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 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18 有恆產者有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