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後感

2021-03-03 23:18:48 字數 4757 閱讀 9959

一場盛大的自由宣言

宋嬪書的前幾章其實看得有點亂,暈暈乎乎地慢慢看懂其中的背景和關係後,才明白,這本書其實和我當初所想的並不太一樣,但感覺並不賴。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個人發展與家庭歸屬、父母期望與自我壓力……太多的矛盾,太多的衝突,每乙個都似乎有千斤重,將這個混血家庭裡的每乙個人都壓迫得無法呼吸。這個結合了時代背景的故事,似乎將曾經的美國展現在我的眼前,用細枝末節的小事將人物的內心攤開,讓人感受他/她的掙扎、無奈、悲慟。

那樣糾結的情感,以及命運的不可違背,似乎令人感受到深刻的哀傷。

"我用盡所有力氣,盡我所能,卻終究只能重蹈前人的覆轍。"對於瑪麗琳的經歷,我所能想到的,大約便是這句話了。她不願如母親一般困在廚房裡,不願整日和烹飪書打交道,醫生這個職業對她而言有著無與倫比的意義。

為此,她拋夫棄子,拼命攻讀醫學院的課程,希望有一天也能穿上白大褂、戴上聽診器,受人尊敬。只是漢娜的到來令她措手不及,她最終只能回歸,徹徹底底地將自己困於家庭之中、廚房之內。

而她的丈夫,華人詹姆斯,則一生都活在異樣的眼光中。不敢讓人知道父母的身份,不能和同學友好相處,雖然這種特別讓他獲得了瑪麗琳的愛,卻也是他一生的負累。衝動地投入路易莎的懷抱,與她發生關係,大約也是因為他們同為華人,不會彼此覺得特殊、異怪,彷彿游離在外的人突然找到了組織。

不過對於他這樣的做法,我感到很不恥,無論什麼原因,出軌總是令人羞愧的,他能得到瑪麗琳的原諒是他這輩子的幸運。

因為擁有這樣的父母,生在如此的混血家庭,莉迪亞的悲劇顯而易見。母親將自己未曾實現的理想化作對她的殷切期盼;父親將自己無法合群的遺憾變成對她的諄諄教導。成為醫生、交很多朋友,這兩件事成為她生活的全部,然而這並非她所願。

壓在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她漸漸喘不過氣,於是去接觸傑克,以為自己了解他,能和他和諧地相處,卻不知她從來都不懂得他。傑克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她,從來都不知道。

相比之下,內斯似乎要幸運得多。雖然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妹妹身上,他面臨著被忽略、被無視,但至少,他有自己所想要的東西。沒有人會管他在做什麼,即便是拿到哈佛的offer,莉迪亞只要一句話就可以將停留在他身上的關注全部奪走。

他和莉迪亞,同是混血兒,同是李姓家族的一員,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待遇。他明白妹妹的壓力,明白她的痛苦,卻並沒有幫助她,反而竭盡全力逃離這個對他們而言都可怕的家庭。甚至於,面對妹妹的死,面對父親的出軌,他糾結於是否該說出他所了解的真相,買醉成了他發洩的途徑,最終卻無濟於事。

而存在感最低的漢娜,似乎成了這個家庭中最為幸運的人。瑪麗琳失蹤時她尚未出生,不清楚那些是是非非,亦不會被壓力所累,她靜靜地看著父母、哥哥、姐姐,彷彿乙個局外人。然而,真相卻只有她知曉,只是,沒有人注意到她,沒有人會認為自己的堅持是錯的。

生在這樣有點扭曲的家庭裡,她似乎成了最正常的那乙個,又或者,她彷彿從未來到過這個世界。

文稿:宋嬪

無聲告白讀後感(二)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

安安媽媽

無言的告白,無聲的訴說,乙個悲傷的故事。

**《無聲告白》以花季女孩莉迪亞的死亡開篇,在作者細膩的文字裡,層層撥開莉迪亞死亡的原因,有的人從中看到了移民融入環境的艱難、有的人從中看到了少數族群的孤獨、有的人從中看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敏感,而我想談談其中瀰漫的難以承受的父母之愛。

一心想要做醫生的哈佛女孩瑪麗琳,在大三的選修課上認識了華裔歷史教授詹姆斯,他們陷入愛河,很快有了第乙個孩子。接下來的幾年,瑪麗琳中斷學業,開始養兒育女,操持家庭。想要成為醫生的瑪麗琳怎麼會忘記自己的夢想呢?

母親的去世,使瑪麗琳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她決定奮起一搏,為自己為夢想努力一回。她不知如何向丈夫詹姆斯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許是怕丈夫不理解、或許是怕遭遇反對,總之她不辭而別,就那麼悄悄地離開了丈夫詹姆斯、兒子內斯和女兒莉迪亞。她將自己關在一間小公寓了,重拾課本埋頭學習,就在臨考前的幾天,她心力憔悴昏倒在地。

不幸的是,這次不光光是暈倒,她懷孕了,她的第三個孩子漢娜再過幾個月就要出生了。這一回,她不得不再一次跟她心愛的物理、化學告別,重新回歸家庭。作者從丈夫詹姆斯的角度、從兒子內斯的角度、從女兒莉迪亞的角度分別描述了妻子母親瑪麗琳出走他們的感受,唯獨沒有提及瑪麗琳自己的看法,或許她太想要與眾不同,或許她太想要成為一名醫生,總之作者沒有說。

瑪麗琳的出走,到底在兩個孩子心中留下了怎樣的影響呢?瑪麗琳離家出走,不告而別,深深地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童年有過這種經歷的人,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孤獨、害怕與憤怒。安全感的缺失,有的人需要用一輩子來彌補,莉迪亞的安全感,在媽媽出走的那一天遭到嚴重破壞。

莉迪亞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讓媽媽出走,她在心裡默默許下乙個心願,只要媽媽回來,她希望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媽媽回來了,莉迪亞認為是自己的祈禱起了作用,她開始行動,媽媽希望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他開始迎合媽媽以媽媽期望的樣子生活。小小的莉迪亞為討母親歡心,或者說懼怕母親再次離開,她開始討好媽媽,迎合媽媽,凡是媽媽希望她做的,凡是媽媽想要她選擇的,她都默默地按媽媽的想法來。

她看醫學解剖書、她努力學習物理、化學,她收下一本本媽媽希望她讀而她卻並無興趣的書籍。

父親希望莉迪亞融入群體,不必像自己童年那般孤獨。母親希望莉迪亞繼承自己的心願,成為一名真正的女醫生。莉迪亞努力滿足父母,活在父母的期望裡,從來沒有問過自己這是不是她真正想要的東西?

隨著學業難度的增加,莉迪亞開始覺醒,她開始意識到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麼艱難。

到底是誰將莉迪亞推向了死亡邊緣?莉迪亞的故事,是成千上萬家庭的縮影,多少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有條件地愛孩子。幼小的孩子,敏感而多疑,他能清楚地感知到父母想要什麼,聰明的孩子開始討好父母,成為父母想要的樣子。

到了青春期,開始自我意識覺醒,想要成為自己,又怕傷害父母,會感激父母,也會惱恨父母,糾結、憤怒、委屈、埋怨全部襲來,有朋友的孩子能與朋友分享發洩,孤獨的孩子只能自我糾纏。

所謂對話即教育,教育當中家庭教育又尤為重要,為人父母,自己的心願自己完成,你對自己的成全就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榜樣,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好,還是少做一些、少說一些、少干涉一些,讓出一點空間給孩子吧。

無聲告白讀後感(三)

如果生命可以回溯(讀《無聲告白》有感)

楊洋最大的勇氣是按照自己夢想而活

我一般不看**的,但這是一部改變我對敘事技巧看法的**。

我一直認為**終究是沒有價值、營養的,它們描繪的世界離自己那麼遙遠。

但我現在明白,故事是把事實道理用極具感染和穿透力的方式表達出來,故事源於事實又高於事實,謝謝《無聲告白》這本書!

其實這本書剛吸引我的是因為kindle的推薦,亞馬遜暢銷榜,華裔作家的力作。

買了電子版後我花了兩天就讀完了,是我讀書最快的速度了,讀的過程中,內心時刻充滿著激動和恐懼,激動在於我心中的價值觀被這本書很好的展現出來,恐懼是因為我怕自己會踏上莉迪亞的"不歸路".書本花了很多的時間描繪人物心理和細節,但總的內容這篇文章就可以涵蓋,但是它帶來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

書中是以乙個不尋常的5口之家的發展為主線。為什麼不尋常,因為男的是華人,女的是美國人,因此他們的孩子是混血,那個年代,混血孩子的定位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到底屬於中國人的群體還是美國人的群體。孩子們想和美國朋友一起,但是由於膚色問題沒人願意和他們當朋友。

文章以女主莉迪亞的死亡拉開序幕,用莉迪亞死亡後家庭生活的變化和死亡前現實的生活交織描寫。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是乙個美籍華人,靠著父母餐廳端盤子等不體面的工作把詹姆斯變成了美國國籍,但詹姆斯因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父母,為了不讓大家以他為話題點,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圍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於他的獨特的外表,不管在**都感覺周圍充斥著異樣的眼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他繼續努力讀研讀博,他本以為可以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因為當時他的導師告訴他有個歷史教職剛空缺出來,然後最後也許是因為他獨特的外表或是不善於交際,他最終沒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乙個普通的高校—海爾伍德任教。

從那時起,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討厭過去的一切,討厭怯懦、獨特、孤獨,嚮往合群和普通。

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她從小就對化學、物理和生物感興趣,她的夢想是當醫生,雖然那時候女醫生屈指可數。然而她的母親卻是家政課老師,她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乙個嫁給哈佛男、照顧孩子和房子的家庭主婦,而瑪麗琳卻希望自己永遠獨特、引人注目。她不在乎媽媽的反對,報考化學、生物專業,去做常人眼裡只有異類才做的事情,她一直追求的是特立獨行。

也許正因為這一點,她在大學上詹姆斯課的時候,第一眼就被這個獨特的男人吸引住了,從此墜入愛河,可沒想到,還沒完成學業的她懷孕了。因此她不得不放棄學業,按照曾經母親給她的路,結婚生子。但她內心從沒放棄過追求自己夢想、追求醫生目標的願望,她不甘平凡。

從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出,性格,價值觀迥異的兩個人如果無法互相容錯,注定會過上不幸福的一生。

我們知道讓乙個人改變最大的動力,是讓他親生感受到和自己一樣的人實現了自己心中夢想的成功案例。而瑪麗琳在第二個孩子稍微長大後因為生病去了醫院,她意外的發現有個年輕的女孩—她世界裡女孩全是**—別人都叫他醫生,甚至別的男醫生也會請教她一些問題。她內心從沒有過的震撼,她曾經魂牽夢縈的職業,曾經付出無數心血想要實現的目標,現在真切的發生在了這個普通女人的身上。

她決定離開自己的家庭,雖然有老公和兩個孩子,但她依舊認為自己可以離開他們繼續深造,但這段日子只持續了兩個月。當她還有兩個星期就要完成考試拿到學業證書的時候,她暈倒了,結果檢查是她再度懷孕了。她不得不向生活妥協,再一次當起了家庭主婦,趨於平庸。

當她回到家的時候,由於自己的長時間離開,家裡已經混亂不堪,孩子們第一時間緊緊抱著她,她因此採用了很多人沒有能力實現自己夢想的時候都會採取的辦法,生個蛋,讓蛋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從再一次回到家裡的那一刻,那決定把自己所有的夢想讓莉迪亞實現,她在腦海中用物質給莉迪亞規劃了乙個"美好"的未來!

同時由於詹姆斯的兒子性格軟弱,這也讓詹姆斯想起了年輕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過去的自己。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歡現在的兒子。當他兒子告訴他他的夢想是去外太空,當太空人的那一刻,他不知覺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牽絆打碎了。

因此詹姆斯覺得莉迪亞很像年輕的瑪麗琳,那麼合群、惹人喜愛,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關愛給了莉迪亞,因為內心的自己多麼嚮往自己年輕時可以像莉迪亞這樣。

電影小說《告白》讀後感

第一章中,學生們並沒有說話,也沒有旁白陳述學生當時的表情,而學生體現出來的驚恐完全由女老師的口中敘述出來。例如 第一排的同學可以不用捂住口鼻,空氣是不會傳染的 類似這樣的話。然後後面的情節更加的令人覺得毛骨悚然,基本上每次女老師出現的時候都是在講話的,並沒有真正的出現在兩名學生之間對他們做出一些逼迫...

讀後感 《看見》讀後感

看見 讀後感范文三篇 學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思緒,但盡量不要偏激,能了解背後的本質,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的評價事物,最後找到不合理的邏輯並為之努力去修繕它我想這就是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的!由 第一篇范文看見讀後感 今天華東 華北很多地方下起了雪,我們這也是,上午的時候豆大的鵝絨般的雪花從天而降飄飄灑...

母親讀後感母親讀後感

失了母親的人像插在瓶裡的花,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已沒了根。為大家帶來了母親讀後感,感謝大家支援。篇一 母親讀後感 世上有一本永遠寫不完書就是母親。這句話出自 母親 這篇散文是肖復興寫的。這一篇感人文的寫作順序是從始到終,乙個我從母親死後,對父親帶來的後母從反感到好感 從討厭到喜愛。文章一開始,我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