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城市規劃熱點之生態城市

2021-03-04 09:33:55 字數 3102 閱讀 2175

班級:林學10級2班

學號:20101858

姓名:王昊

內容摘要:「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就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迴圈,自然環境、城市與人融為乙個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的人類住區形式,「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社會——自然的和諧,包含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自然系統和諧三方面內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統和諧、人與系統和諧是基礎和條件,實現人與人和諧才是「生態城市的更本目的。

關鍵字:生態城市,和諧,發展目標

一、生態城市之發展要求

隨著城市生態環境的普遍惡化和區域生態能力的普遍衰退,建設生態城市成為當代城市發展的普遍理念追求。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城市是乙個人為改變自然結構、物質迴圈和部分能量轉化的,受人類活動和消費需求影響的人工生態系統。協同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依關係和能量轉換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建設生態城市,應正確處理發展與穩定的相依關係,即以發展帶動社會穩定,以穩定促進城市有效發展。只有合理收益分配,加強社會保障和法規體系建設,建樹全民共同富裕和平安互助道德規範,推進公眾參與、公平競爭的民主和現代文明程序,才能和諧人們之間的相依關係,保障生態城市穩定而有序地發展。通過高效的經濟發展,才能緩解就業壓力和消除貧困;只有堅持教育奠基、制度創新、科技進步和提高決策與管理水平,才能增強生態城市的發展活力和抵禦社會、自然危機。

通過高效的經濟發展,才能緩解就業壓力和消除貧困;只有堅持教育奠基、制度創新、科技進步和提高決策與管理水平,才能增強生態城市的發展活力和抵禦社會、自然危機。須加強「三廢」治理和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使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消費需求與消費剩餘不能超越人工參與下的生態環境的生產能力和消納能力,即不能因過度索取和汙染而降低環境質量和使生態迴圈功能退化。生態城市是乙個以人的發展需要和能動作用為主導、自然環境系統為依託、資源流動為命脈、社會體制和管理體系為經絡的復合機制系統。

因此,應該和諧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依關係,協同各行業和不同區位間的發展,在改善和滿足當代人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也能為未來人口留下較充裕的拓展空間和良好的生態本底。生態城市既要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又要保障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即生態城市建設要有超前而合理的產業結構、土地利用結構、生產力和人口格局及其相伴的技術支援和資源配置結構,擁有優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結構、便利的交通和通訊網路,以及高效、和諧的服務、社會保障和調控體系,使城市經濟、社會系統與區域生態、環境系統協同有序地發展和良性迴圈。

總而言之,回歸於生態本徵的城市發展要求用「生命原理」規劃和建設城市,而不再以「機械原理」裝備和汙染城市。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而言,協同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依關係和能量轉化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二、生態城市之不同發展特色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生態」也各具特色。每個城市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資源環境、文化底蘊和建設條件,要尊重、研究、發揚自身的特點,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抓住優勢,彰顯個性魅力,制定實際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態城市建設方案。融「山水城市」、「園林城市」、「花園城市」、「田園城市」、「森林城市」、「衛生城市」、「健康城市」、「絕色城市」等於一體。

既體現生態城市建設的優勢,又給人們乙個醒目的形象。

生態城市是上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畫研究過程中提出的概念,對於其含義,不同學者各有看法。

原蘇聯生態學家楊尼斯基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模式,其中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保護。

中國學者黃光宇認為,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與「住所」的關係,並應用科學與技術手段協調現代城市經濟系統與生物的關係,保護與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使人、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互惠共生。

目前,世界公認的生態城市包括美國伯克利、巴西庫里蒂巴、日本北九州、澳大利亞阿德萊德,以及作為示範案例參加世博會展覽的德國弗賴堡和瑞典馬爾默等,它們從不同側面展現了生態城市的豐富含義。

例如巴西生態之都庫里蒂巴以發展公共運輸著稱,並受到國際公共運輸聯合會的推崇。1965年,由聖保羅建築師若爾熱·維爾海姆制定的《庫里蒂巴總體規劃》經公眾討論後開始實施。其3項主要任務是:

沿著5條交通軸線進行高密度線狀道路開發;改造內城;以人為本而非以汽車為本。這項頗有前瞻性的規劃使庫里蒂巴走上以低成本交通方式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城市發展道路,區別於巴西大多數城市依賴於私家車出行的交通發展定式。

目前,庫里蒂巴市有約170萬人口,私家車保有量為50萬輛,但是三分之二的庫里蒂巴市民每天乘坐公共汽車。該市公共運輸服務無需財政補貼,其燃油消耗是同等規模城市的25%,並且很少出現交通擁堵的情況。

總而言之,從德國的弗賴堡到瑞典的馬爾默,再到巴西、法國、美國等國家的一些城市,人們看到各具特色的生態城市發展模式,它們為克服以人口膨脹、資源緊張、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等為主要特徵的「城市病」提供了思路。城市發展方向是多樣化的,但其中乙個重要發展方向就是建設生態城市。

三、生態城市之於中國可持續發展

人類傳統的社會發展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而自然生態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生態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最初於2023年提出,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並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可持續的發展還意味著在發展計畫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與考慮,而不代表在援助或發展資助方面的一種新形式的附加條件。

生態城市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有密切關係,在城市化程序加快的今天,生態城市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載體。可持續發展包括資源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要推行這一可持續發展戰略,將涉及到社會各層次、各領域、法律法規、組織機構、倫理道德、科學教育等內容,只有生態城市的建設才能將上述內容融為一爐,才能協調發展和解決與環境問題之間的矛盾的衝突。

由此可見,生態城市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或者說生態城市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載體。

21世紀是人類由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世紀。生態城市建設的藍圖讓我們看到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關注、共同參與、共同奮鬥,使更多繁榮和諧的生態城市在中國大地上不斷湧現。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逐步實現了思想的轉變、意識提高、觀念更新、理論深化、標準統一,就有了紮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再通過實施明確目標、科學規劃、完善體系、協調監控、推進市場、公眾參與、營造風尚、城區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態城市建設將會穩健有序的進行。儘管任重道遠,面對持挑戰,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乙個個繁榮和諧的生態城市將會在中國出現。

生態城市與生態城市規劃

生態城並不是乙個不可企及 盡善盡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種可望可及的持續發展過程,一場破舊立新的生態革命。1 1 生態城市概念與標準 1.1 概念 生態城市 eco city 最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 人與生物圈 mab 計畫中提出。隨後,生態城市的理念迅速發展,成為一種城市發展的新概念。它的內涵隨...

論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

作者 吳國峰 居業 2019年第08期 摘要 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於城市周邊生態環境的改造越來越明顯。但是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的經濟建設和生態城市建設之間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差異。為了實現城市的發展,一定會破壞生態環境。人們越來越明顯地認識...

談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生態城市規劃

摘要 近年來,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城市化水平非常快,而且,在進行城市規劃的時候,人們對生態規劃是非常重視,這樣就使得在進行城市發展的時候要將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進行結合,這樣能夠更好的保護居民的生活環境,同時也能更好的保證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獲得可持續發展。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的時候,也是存在著很多問題,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