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與生態城市規劃

2021-03-04 08:00:02 字數 3067 閱讀 7179

「生態城並不是乙個不可企及、盡善盡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種可望可及的持續發展過程,一場破舊立新的生態革命。」[[1]]

1 生態城市概念與標準

1.1 概念

「生態城市(eco-city)」最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畫中提出。隨後,生態城市的理念迅速發展,成為一種城市發展的新概念。它的內涵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

生態城市不僅反映了人類謀求自身發展的意願,也反映了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認識的提高[[2]]。但迄今為止,全球還沒有乙個公認的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甚至對於生態城市也還沒有乙個公認的定義和清晰的概念。

前蘇聯生態學家n·揚諾斯基(o. yanitsky, 1984)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物質、能量、資訊高效利用,生態良性迴圈的一種理想棲境[1]。

美國生態學家r·瑞傑斯特(richard register, 1987)則認為生態城市即生態健康的城市(ecologically healthy city)是緊湊、充滿活力、節能並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聚居地。他還提出過關於生態城市的一系列原則,從土地開發、城市交通和強調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特徵,指導城市的社會公平、法律、技術和經濟等。

黃肇義、楊東援等(2001)在對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之後,提出了乙個較為完善的生態城市定義:「生態城市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其公平承載能力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它是基於生態學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

復旦大學王祥榮概括:生態城市是指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資訊高效利用,基礎設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態良性迴圈的人類聚居地;生態城市的科學內涵是倡導社會的文明安定、經濟的高效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生態城市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過程,也是一種在生產力高度發達、人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意識達到一定水平條件下渴望實現的目標境界。建設生態城市的關鍵是要塑造乙個結構合理、功能高效和關係協調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這也是當前人們對現代城市的需求。

北京師範大學學者認為,生態城市應該是結構合理、功能高效並且同自然相協調的城市生態系統。乙個城市不管它目前比較貧窮還是富有,只要它能夠高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在系統的內部與外部建立起和諧的關係,使城市充滿活力,這個城市就處於健康狀態,即在朝向生態城市前進。

規劃界的研究更多地偏重於在城市規劃理論中,體現生態城市的要求。黃光宇(1989)提出,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與「住所」的關係,並應用生態工程、環境工程、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協調現代城市經濟系統與生物的關係,保護與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提高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修復、維持和發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互惠共生。他後來將生態城市概括為「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迴圈的人類住區形式」,具有「自然、城市、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的特點。

此外還有眾多國內外學者對生態城市進行了研究。作為一種城市發展的新概念,生態城市理論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對人與自然關係認識的不斷深入而昇華。

生態城市與傳統城市相比,有如下特點:

在環境方面,不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較低的環境汙染、良好的城市綠化,還要有完善的自然資源可迴圈利用體系;

在經濟方面,除了合理的產業結構布局、適當的經濟增長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生產方式,有低投入、高產出、低汙染、高迴圈和高效執行的生產系統和控制系統;

在社會方面,公眾要有良好的環保意識,並積極主動參與各種活動,在全社會提倡節約資源和能源的消費方式;

在管理方面,要有健全的相關法律法規,如環保和環衛方面、節約資源和能源及物資**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還要有乙個相關的切實有效的行政與執法制度。

總之,生態城市作為一種和諧的人工生態系統,是人、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最好形式,是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標誌。

國際生態城市會議摘要

1.2 標準

衡量城市的生態化水平必然要確定生態城市的標準,但實際上,對世界上如此眾多且具有不同特徵的城市很難用統一的標準值來規定。因此,生態城市的標準只能是針對某個城市或某類城市性質和特徵相近的城市而定。概括來說,生態城市標準的制定可遵循以下原則:

(1)據現有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論,力求將標準值定量化

(2)凡已有國家標準的或國際標準的指標盡量採用規定的標準值。

(3)參考國際上發達國家對現代化城市的量化指標值作為標準值。

(4)參考國外生態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現狀值作為標準值。

(5)參考國內城市的現狀值作趨勢外推,確定標準值。

以下介紹國內外若干影響較大的生態城市規劃原則或評價指標。

1.2.1 生態城市規劃原則(mab)

2023年,聯合國在其「人與生物圈」(mab)報告中提出了生態城市規劃的5項原則:

(1)生態保護戰略,包括自然保護、動植物區系保護、資源保護和汙染防治;

(2)生態基礎設施,即自然景觀和腹地對城市的持久支援能力;

(3)居民的生活標準:

(4)文化歷史的保護;

(5)將自然融入城市。

另外,在生態城市規劃上,還應考慮四個基本問題:即人口問題、資源合理利用問題、經濟發展問題和環境汙染問題。

1.2.2 美國克里夫蘭市生態城市議程

1.願景:greener乃是城市之責任,需要市民共同參與和創造。期待在不損失動植物棲息地的前提下,讓克里夫蘭市成為最具生活質量適合人居住之環境。

2.成立負責推動永續發展單位雇用永續發展專業顧問,負責推動永續發展之各項行動及進行相關單位協調工作。

3.生態城市議程:為成為生態城市,克里夫蘭市提出許多新議題,在進行設計與規劃遵循這些議題以降低環境衝擊。

克里夫蘭市(cleveland)生態城市議程[[3]]

1.2.3 生態城市指標體系

北師大郭秀銳、楊居榮等(2001)遵循綜合性、代表性、層次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分別依據兩種不同的理論採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生態城市的指標體系。兩套指標體系均包括三個層次,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指標。其一從自然、經濟、社會三方面建立;其二從結構、功能、協調度三方面建立。

兩種指標體系在

一、二級指標有所區別,**指標相同[[4]]。

生態城市指標體系(郭秀銳等,2001)

生態城市的指標體系(從生態系統角度)(郭秀銳等,2001)

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

摘要 文章主要立足於生態城市的規劃與設計,分析生態城市規劃中所涉及的內容,並就如何實現城市生態系統動態平衡,如何有效地調控人與環境關係等進行詳細的 關鍵詞 生態城市城市規劃設計 前言 生態城市是乙個嶄新的概念,早在1992年,我國著名的傑出科學家錢學森教授就提出了了建設 山水城市 的構想,把充滿中國...

論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

作者 吳國峰 居業 2019年第08期 摘要 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於城市周邊生態環境的改造越來越明顯。但是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的經濟建設和生態城市建設之間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差異。為了實現城市的發展,一定會破壞生態環境。人們越來越明顯地認識...

試論城市規劃熱點之生態城市

班級 林學10級2班 學號 20101858 姓名 王昊 內容摘要 生態城市 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就是社會和諧 經濟高效生態良性迴圈,自然環境 城市與人融為乙個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的人類住區形式,生態城市 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 社會 自然的和諧,包含人與人和諧 人與自然和諧 自然系統和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