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源的識別和評價方法

2021-03-04 09:29:54 字數 2738 閱讀 8610

1. 目的

為辨識總廠範圍內生產活動過程中的危險危害因素,評價其風險程度,從而制定有效的改進措施和進行有效的控制。

2.適用範圍

適用於總廠生產活動範圍內的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活動。

3.定義

3.1危害因素——可能造**員傷害、職業相關病症、財產損失、作業環境破壞或其組合之根源或狀態。

3.2 風險——特定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後果的結合。

3.3 風險評價——評價風險程度並確定是否可容許的全過程。

3.4殘餘風險——對原有風險制定或實施改進措施後尚存的風險。

4.職責

4.1 生產經營公司

4.1.1 負責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活動的培訓指導。

4.1.2 負責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協調和工作進度的檢查。

4.2各部門

負責本部門及職能範圍內的危害因素的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活動,保證危害因素的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工作的準確性。

5.工作程式

5.1準備工作及計畫

5.1.1 對部門安全員進行有關培訓。

5.1.2 各部門由主要負責人負責,部門安全員、相關專業人員及員工參加。

5.1.3各班組長、班組安全員根據不同工序/崗位,生產作業活動進行危害因素的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參加人員應對生產現場和裝置設施比較熟悉。

5.1.4 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及風險控制策劃工作必須在計畫時間內完成。

5.2 危害因素的辨識

5.2.1 辨識的活動範圍:

生產及輔助生產過程中的危害因素

5.2.2危害因素辨識可採用下列方式進行。

● 詢問與交流

● 現場觀察

● 查閱有關記錄

● 安全檢查表

5.2.3危害因素辨識時應考慮:

● 過去、現在、將來

● 常態、非常態、緊急狀態

● 法律、法規及其它要求

● 職業健康安全方針

● 事故及事件記錄

● 審核結果

● 來自員工和相關方的資訊交流

● 管理評審的結果

● 相關的實踐經驗,類似企業發生的事故和事件的資訊

5.2.4危害因素的型別:

● 人的因素——如人員素質、失誤、違章等

● 物的因素——化學品、機械、電氣等

● 環境因素——高低溫、噪音、光線等

5.3風險評價

採用lec法

危險源:是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

危險源劃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危險源、第二類危險源。

第一類危險源: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載體)或危險物質。根據能量意外釋放理論,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是**事故發生的物理本質。

第二類危險源: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約束或限制措施破壞或失效的各種因素。

第二類危險源包括以下三種:

1、物的故障:物的故障是指機械裝置、裝置、元部件等由於效能低下而不能實現預定的功能的現象。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於設計、製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於維修、使用不當,或磨損、腐蝕、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2、人的失誤:是指人的行為結果偏離了被要求的標準,即沒有完成規定功能的現象。人的不安全行為也屬於人的失誤。

人的失誤會造成能量或危險物質控制系統故障,使遮蔽破壞或失效,從而導致事故發生。

3、環境因素:人和物存在的環境,即生產作業環境中的溫度、濕度、雜訊、振動、照明或通風換氣等方面的問題,會促使人的失誤或特的故障發生。

第一類危險源是**事故發生的能量主體,決定事故後果的嚴重程度。第二類危險源是第一類危險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條件,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兩類危險源相互關聯、相互依存。

第一類危險源的存在是第二類危險源出現的前提,第二類危險源的出現是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的必要條件。

因此,危險源辨識的首要任務是辨識第一類危險源,在此基礎上再辨識第二類危險源。

風險評價方法:(lec法)

定量計算每一種危險源所帶來的風險,可採用如下方法:d=l×e×c

式中:d—危險性;

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c—發生事故產生的後果

● l—發生事故或事件的可能性

● e—暴露於潛在危害環境的頻繁程度

● c—發生事故產生的後果

d—危險性分值

5.4 風險控制策劃

5.4.1各部門根據其自身技術條件,生產、經營、財務情況制定合適的控制措施。

5.4.2控制措施的制定應本著首先考慮消除風險的原則,然後再考慮風險降低措施,將個體防護設施(裝置)作為最後的手段。

5.4.3改進措施策劃完成後,應對其殘餘風險進行評價。

● 殘餘風險應是可容許風險。

● 殘餘風險應在原風險水平以下。

● 如果殘餘風險仍是不可容許風險,或高於原風險水平則應對改進措施進行重新策劃。

5.4.4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清單制定後,由部門工作小組審核確認。

5.4.5各部門應及時跟蹤和總結程序,並將危險源辨識情況及時通報相關崗位作業人員。

5.5更新資訊

5.5.1 定期:各部門應在每年進行一次危害因素的辨識和風險評價。

5.5.2 不定期:當出現如下情況時,應及時進行更新。

● 生產規模、生產裝置的擴大、減少、限制;

● 職責的重新分配及大量新員工的進入;

● 生產方式和生產工藝的變化;

● 法律、法規及其它要求的變化;

● 事故、事件、不符合糾正預防程式執行的需要。

危險源識別與評價

危險源風險識別 根據 重大危險源辨識 安全風險評價的目的是分析和 存在的潛在危險 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防範 應急與減緩措施,以使事故率 損失和環境影響達到可接受水平。1.1 物質危險性識別 表8 1主要原輔材料理化性質分析表 1.2生產過程潛在危險性識別 2 儲存事故 本公司設定3個儲罐分別儲存...

危險源識別與評價

可能導致死亡 傷害 職業病 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上述情況的組合所形成的根源或狀態為危險源。公司應根據企業的施工特點,依據承包工程的型別 特徵 規模及自身管理水平等情況,辨識出危險源,列出清單,並對危險源進行逐項評價,將其中導致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較大,且生產安全事故發生會造成嚴重後果的危險源...

危險源識別評價表

說明 危險等級 程度及確定控制措施的基本要求 危險等級 54321 危險程度 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高度危險,要立即整改顯著危險,需要整改一般危險,需要注意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確定控制措施的基本要求 立即停止作業,採取治理措施立即採取相應的隱患治理措施 制定管理制度 規定或目標 指標 管理方案,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