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學知識點八下

2021-03-04 09:29:05 字數 3699 閱讀 3859

八年級下冊第三章植物與土壤

一、土壤中有什麼

(一)土壤中的生命

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1、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充分地吸收著土壤裡的各種養分;植物是土壤有機物積累的重要**。生長在土壤中的植物對土壤的結構和性狀改良具有積極意義。

2、動物:土壤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土壤動物影響著土壤的結構和性狀,土壤生物之間也會產生相互影響。

如蚯蚓這樣個體較大的土壤動物,對土壤的結構、通氣狀況的改良能夠起很大的作用。像螻蛄這樣的土壤動物,有時候則可以對植物造成傷害,也可以影響土壤的結構和性狀。

3、微生物:土壤中還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等,它們具有種類多、數量大、繁殖快、活動性強等特點。它們使有機物分解,釋放出養分,促成了養分的迴圈。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1、空氣:土壤中的空氣主要分布在土壤顆粒間的空隙裡。它基本上來自於大氣。

但也有一部分氣體是由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動產生的,是微生物等進行生化反應的結果。所以,土壤空氣的成分和大氣成分不完全相同。土壤空氣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

2、水分: (1)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土壤水分主要來自降雨、降雪和灌溉。

(2)若地下水位較高,地下水也可上公升補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氣中水蒸氣遇冷也會凝結,直接轉變成為土壤水分。

3、有機物: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於生物的排洩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貯存在土壤中。

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土壤中的腐殖質對植物的營養有重要作用。

4、土壤礦物質:土壤中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佔固體部分的95%左右。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土壤中吸取大量的礦物元素。

(三)土壤的形成

從岩石到土壤,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岩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 逐漸變成了石礫和沙粒,最後形成含有砂粒、有機物、水和空氣等物質的土壤。

二、各種各樣的土壤

(一)土壤的結構和型別

土壤是由礦物質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組成的。

1、土壤顆粒的分類(按顆粒的大小) :土壤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構成的,因此大小不等的礦物質顆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響土壤結構最主要的因素。

2、土壤分類

(二)土壤的性狀和植物的生長

1、三種型別土壤的特性歸納如下表:

*最有利於植物生長的土壤是黏度適度、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土壤。壤土類土壤是適於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

2、三種型別土壤中水分和空氣含量的比較

這是判別三種土壤型別的標誌之一。

3、土壤的性狀和植物生長的關係:土壤的性狀可以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

三、植物與土壤

(一)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植物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分在根尖。植物吸水的條件:植物根毛細胞的細胞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高於土壤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根毛就會吸水;如果一次施肥過多,土壤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超過了根毛細胞內溶質的質量分數, 細胞就會因失水過多而發生 「燒苗」現象。

(二)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1、植物生長除了需要水分外,還需要無機鹽,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生長起不同的作用。

2、水的富營養化及其危害

(1)水體的富營養化主要指水體中氮、磷含量過高,引起藻類等生物過量繁殖生長,從而破壞水質的現象。

(2)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原因主要是人體將含大量氮、磷的城市生活汙水(如含大量洗滌劑的生活汙水等)或者某些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體中,還有農業上大量施有化肥等。

(3)在富營養化的水體中,大量的藻類覆蓋在水面上,所以常常見到的現象是水體外觀呈色(如海洋中呈紅色,故稱「赤潮」 ) ;變濁,影響景觀;水中散發不良氣體;溶解氧下降(由於藻類死亡,需氧微生物分解藻類所致) ;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由於水中溶解氧下降,使水中魚類等動物窒息而死) ,以致水面魚屍漂浮,水產漁業遭受經濟損失;有的藻類能產生毒素,更能危及人體健康;若發生在自來水廠的源頭水中,會影響水廠出水質量;在水體缺氧的情況下,加劇了水體底部的厭氧發酵,最後使水體變黑發臭。

四、植物體中物質的運輸

根從土壤中吸收來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莖運輸的。

1、運輸途徑

水分和無機鹽被根尖吸收後, 會進入根部導管。 由於根和莖**的導管是相互連通的, 最後,它們能進入到莖**的導管。水和無機鹽在莖**的導管中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

2、影響因素:影響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運輸的因素比較複雜。一般情況下,如果土壤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比較低,土壤溫度比較適宜,土壤通氣狀況良好,那麼,根部細胞的吸水能力就比較強。

另外,在一定範圍內,如果光照比較強,溫度比較高,空氣相對濕度比較小且流動快,那麼,蒸騰作用就會加強,來自於蒸騰拉力的運輸動力也就比較強。

五、葉的蒸騰作用和結構

(一)蒸騰作用

1、定義: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表面散失到體外的現象,叫做蒸騰作用。植物根吸收的水分大約有99%是通過蒸騰作用散發出來的,只有大約1%的水分會用於光合作用或者其他生化反應。

植物的蒸騰作用受光照、濕度的影響比較明顯。一般情況下,如果光照較強,空氣濕度較低,則植物的蒸騰作用就會比較強。

2、意義:植物的蒸騰作用把根吸收的極大部分水散發出去,但蒸騰作用並不是在「浪費」水分。事實上,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蒸騰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生理意義:

(1)蒸騰作用可以在溫度偏高的情況下有效地降低葉片溫度; (2)蒸騰作用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動力,有利於植物對水的吸收和運輸; (3)蒸騰作用有利於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二)葉的結構

葉是植物體和非土壤環境接觸面積最大的器官。它的形狀和結構容易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在一般情況下,葉片都是由表皮、葉肉和葉脈三部分組成的。

1、表皮:表皮覆蓋在葉片的表面,可以分為上表皮和下表皮。由一層排列緊密、無色透明的細胞構成,主要起到保護作用。

2、葉肉:葉肉在上下表皮之間,由含有許多葉綠體的薄壁細胞組成,所以葉肉細胞是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

3、葉脈:葉肉組織中,分布著大量的葉脈,葉脈具有支援作用。

4、保衛細胞和氣孔:葉的表皮上有成對的半月形細胞,叫做保衛細胞。保衛細胞的裡面有綠色的顆粒——葉綠體。

兩個半月形的保衛細胞之間的小孔是氣孔。在進行蒸騰作用時, 葉中的水以氣體形式從氣孔中散發出來。氣孔是葉片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視窗」 ,氣孔的開閉,由保衛細胞控制著。

5、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根從土壤吸收水分;水從根部經導管運輸到葉;水從氣孔中蒸騰而出 (根尖→吸收→根→莖木質部中的導管→葉柄中的導管→葉肉細胞利用或經氣孔散失) 。

六、保護土壤

(一)土壤是重要的資源

地球上陸地面積僅佔地表總面積的 29%,除了湖泊、河流、裸露岩石外,有土壤覆蓋的土地就更少了。由於土層太淺、土壤汙染、永久凍土和含水量過高或過低等原因,陸地面積中 89%的土地目前尚不適宜農業生產,所以世界上土壤資源非常缺乏。

(二)土壤汙染和保護

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於土壤的汙染和過度開發。

1、土壤汙染的種模擬較多,一般可分為物理汙染(如核反應給土壤帶來的輻射性汙染) 、 化學汙染(如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的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的汙染) 、生物汙染(如某些病菌、寄生蟲和病毒進入土壤造成的汙染。 )土壤汙染主要表現在土壤結構和土壤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從而失去其原有的土壤功能。

2、土壤的過度開發也是土壤資源受到破壞的最大威脅之一。如過度放牧或者過度墾荒等。自然因素(如風吹、下雨)也會加劇水土流失(如黃土高原) 、土地沙漠化(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一帶) 、鹽漬化(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一帶)等。

3、土壤的保護

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浙教版科學八下知識點總結

八年級下第一章 第1節模型 符號的建立與作用 1 符號 用符號能簡單明瞭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於事物外形不同和表達地文字語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亂。2 水在三態變化中,分子沒有發生變化 二 水在三態變化中,分子間的距離發生了變化。3 建立模型的意義 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

浙教版科學八下知識點總結版

初二科學 下 期末基礎知識複習 第1章符號與粒子 一 寫出元素符號或元素的名稱 氦 he 錳 mn 金 au 鋁 al 氯 cl 矽 si 鐵 fe h 氫 c 碳 n 氮 o 氧 na 鈉 mg 鎂 p 磷 s 硫 k 鉀 ca 鈣 cu 銅 zn 鋅 hg 汞 i 碘 二 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 ...

浙教版科學八下知識點總結 版

初二科學 下 期末基礎知識複習 第1章符號與粒子 一 寫出元素符號或元素的名稱 氦 he 錳 mn 金 au 鋁 al 氯 cl 矽 si 鐵 fe h 氫 c 碳 n 氮 o 氧 na 鈉 mg 鎂 p 磷 s 硫 k 鉀 ca 鈣 cu 銅 zn 鋅 hg 汞 i 碘 二 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