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感之哲學感想

2021-03-04 09:24:16 字數 1265 閱讀 2280

在史學界和文學界有一種公認的說的那就是史學不分家。因此凡是喜歡寫作的人,大多數都喜歡讀史書,我也不例外。只是最近我博覽了中國思想家評傳後,不是對歷史,反而是對哲學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

哲學與社會兩者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中國的歷史中去尋找規律。就從春秋來說吧,當時最有明的哲學家當數孔子和老子,他們兩個人針對諸國互相攻伐,王道已失的社會問題分別提出了相應的措施,最終形成了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

儒家學說主張通過行禮而致仁,致仁而興王道的方法來解決社會發展的矛盾,道家則主張清靜無為的思想來解決社會發展的矛盾。後者的行為可以稱之為出世,前者的行為可以稱之為入世,這兩種行為的目的都是一致的,興內聖外王之道。可惜都失敗了。

到了戰國時期,戰爭更加頻仍,社會結構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為了鞏固地主階級剛到手的利益,法家學說,墨家學說,相繼興起,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則相繼發展,但最終只有法家學說才有能力結束當時的戰禍,還中華大地乙個太平盛世。事實上也證明了這一點,秦國經過商秧變法後,橫掃六國,一統華夏,中國的封建社會才真正穩固開始。法家學說不僅主張以法治國,還否定掉了神權,確立了君權至上的哲學觀點。

從春秋戰國時社會的發展和哲學派別的興起可以得出這樣乙個結論:哲學是社會發展程序的產物,社會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遷,社會的穩定又必須依靠哲學的力量來實現。另外,哲學產物又可以分為面對現實的而入世擔當情懷和躲避現實而出世的無為情懷。

上述的結論是既合理又科學,而且歷史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

秦漢時期,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漢武帝採用董仲書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儒家學說作用統治思想,同時,暗地裡推行法家學說以便施行以法治國的方針。這些措施變成了封建王朝治國安邦的封建化模式,並且暫居了華夏五年年文明史的兩千年。哲學的作用不言自明。

同時,中國歷史了重複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在分分合合的歷史前進中,玄學興起,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竹林七賢,以阮籍和稽康為首的魏晉先賢,為逃避戰亂的現實而追求內心的完美和精神自由,魏晉風流最終成為了遙遠的絕響。

而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康梁以及孫中山等思想家為了救亡圖存,首先要進行的是思想改革,也就是哲學改革。辛亥革命才能在哲學力量和社會現況的共同作用下爆發,給中國以希望。又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魯迅面對社會現實,以文學為載體,通過傳播現實主義精神來洗禮著國人的思想,其效果眾所周知。

並且魯迅的現實主義哲學文化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民間道教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

中國的哲學發展史成為了中國的歷史發展的舉輕若重之頁,以前是,現在也是,今後也將是。中國的哲學改革史成為了中國歷史前進和轉型的引擎,以前是,現在也是,今後也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已經作出了證明,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將是。

一活動之讀書有感老子》

以讀書修心養性以踐行砥礪素質 讀 老子 有感 老子 世稱 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 等,它的作者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縣人,大約生活於戰國春秋時期。有人認為它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中國哲學的主根 又有人認為它是一篇長篇哲理詩 還有人認為它是一本講帝王之學的政治書 更有人認為它是一本講智謀奇...

教育哲學課堂感想 七

這節課我們接觸的是現代哲學 19世紀30年代 20世紀80年代 通過接觸,我們知道這個時期的哲學主要 的是 非理性 的問題。無論是叔本華的 人的生存是不斷焦慮的過程 克爾凱郭爾的 人生道路三階段 還是弗洛伊德的 人格三重結構 都讓人覺得我們需要的是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而狄爾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更能使...

讀《學哲學用哲學》一書有感

讀書對於我而言,是乙個充實自我的機會,更是乙個享受人生的過程,書籍為我帶來了知識 力量與快樂。在我看來,書不是為了某某目的而去閱讀,而是隨心而閱,率性而讀,也因此雖酷愛讀書,但往往 收穫甚微 更無文人墨客般的風骨。說起近來我刻意去讀且對我影響較大的書,就屬 同志所著的 學哲學用哲學 一書。哲學,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