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知識要點複習

2021-03-04 09:23:00 字數 4976 閱讀 9516

一、人類行為:個體的人

社會的人

概念:人類為滿足其自身需要而採取某種方式去適應環境所表現出來的活動或方式。

分類:(一)按是否符合常規:正常行為與異常行為。依據1、統計規律;2、社會規範;3、行為適應性;4、個體主觀感受。(綜合使用)(二)、按人生重要發展階段(8個)

特點:適應性,多樣性,變化性,可按性,整合性

2、社會環境

定義:影響人類行為的社會系統,包括實體組織和創造物。

分類:物理社會環境:各種人造物;生物社會環境:人所控制的動植物;文化社會環境:

三、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關係研究的基本假設各項規章。

1、生命中每個階段都可能產生關鍵性的變化。(畢生發展觀)

(1)個體的心理行為發展貫穿終生(2)個體的心理行為發展是由多方面多層次的(3)個體的心理行為發展由多因素共同決定(4)生物和文化共同進化構**畢生發展的總體框架。

2、社會環境可改變人類行為。

(1)不同社會環境塑造不同行為方式。(2)相同社會塑造同質行為。(3)對人的不同人生階段,影響程度不同。(4)對個體行為特殊影響。(5)與遺傳因素有關。

3、處於一定社會環境中的人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

(1)社會環境為人類行為提供發展的空間和方式。

(2)社會環境是人類成長的有力支援。

(3)社會環境為人類成長提供了參照標準。

(4)人類行為中的個人問題,其真正原因常常不是個人原因而是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4、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理論。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1、心理結構:意識,無(潛)意識(存在的證據:夢,過失,疾病症狀),前意識。

2、人格結構: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樂原則,是人格的生物成分。

自我:在本我基礎上發展。遵循現實原則,是人格的心理成分。

超我:道德化的自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遵道德原則是人格的社會成分。

3、心理動力:性本能:生本能:表現生存、發展、愛慾的力量。

死本能:表現對他人的攻擊、毀滅,戰爭,**。

本能的表現與阻礙,精神投入與反投入,就是精神分析動力系統的要核。

4、心理(性慾)發展階段。——人格角度。(口唇期,**期,***期,潛伏期,生殖期)

5、適應問題:變相宣洩,自我防禦(壓抑,否定,投射,合理化作用;反向作用:矯枉過正,轉化,退行,幽默,昇華)

6、貢獻:提出了無意識的概念;重視行為的歷史原因。批評:非標準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樣本;泛性論的觀點;過分強調早期經驗對人格形成的定格。

(2)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階段論

(0—1)感覺階段,信任與不信任「希望」的出現;

(1—3)肌肉發展階段,自主與懷疑,「意志力」,「度」的把握。

(3—6)性器官階段,主動與內疚,「目的」,追求有價值的目標,對異性父母的情結。

(6—12)潛伏期/學齡期。

(12—20)青春期。自我認同和角色混淆,「忠誠」。

(20—40)親密與孤獨。成年早期。

(40—60)創造與停滯。成年中期。

(老年期)成熟階段。自我整合與絕望。

與弗洛伊德的觀點比較。

相同點:將心理發展分成若干階段。

不同點:心理發展階段;人格結構發展;心理動力;個人成長與發展 。

(三)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1、發展的實質:

2、發展的因素:

3、發展的階段:連續與階段的統一。

感覺運動階段(0—2):主要憑藉感覺和身體運動之間的關係獲得動作經驗。

前運算階段(2—7):開始能用語言符號來代表他們經歷的事物,但還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泛靈論,自我中心,思維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恆)

具體運算階段(7—11):獲得守恆概念思維具有可逆性;可進行邏輯運算,已經開始區

分自我和外部世界)

形式運算階段(11—15)抽象思維

4、道德認知的發展 (他律—自律)

前道德判斷階段(5歲以前)道德判斷之前的階段

他律道德判斷階段(5—10)道德實在論階段:根據行為的物質後果而不考慮行為的動機。

自律道德判斷階段(10歲以後)道德相對論階段:根據行為動機而不是行為結果。

(4)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1、前常規道德:道德觀念是外在的。

(1)自我中心:服從和懲罰的定向階段;根據行為的後果判斷行為的好壞。

(2)現實的利己主義階段,天真的享樂主義時期,以滿足個人需要和個人利益為行為準則

2、常規道德:滿足於社會**的希望,其道德標準在於滿足別人的期待和保持傳統秩序。

(3)好孩子定向:滿足親近的人的期望,以行為者動機評價行為。

(4)維護權威和社會秩序的階段:認為人都應遵紀守法。

3、後常規道德:道德標準已被內化為他自己內在的道德命令,是一種理想狀態。

(5)社會契約定向階段:能從法律、道義方面辯證看待各種行為。

(6)普遍道德原則的定向階段:基於自己良心所選擇的道德原則來判斷。

(5)行為主義的理論

1、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

(1)強調行為是研究的目標。

(2)強調刺激—反應模式。

(3)強調環境對行為塑造的影響。

(4)反對階段論,主張連續論。

2、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新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行為習得與及時強化有關)。

3、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觀察學習模式化事件: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動機過程—行為反應

(6)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基本假設:(1)已滿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勵因素。

2)大多數人的需要結構很複雜。

3)一般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才有足夠活力行為

4)滿足較高層次需要的途徑很多。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7)庫利的鏡中自我理論

1、人與社會的關係:本質上不可分離

2、鏡中自我:互動過程中,建立起我們的自我意識,自我形象和自我評價。

3、首屬群體

(8)公尺德的符號互動理論

1、基本觀點:主張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研究人類群體生活,重視事物的意義,符號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2、自我的組成部分:主我——客我——自我

5、性別

(1)性別差異

1、生理差異:基因,內分泌,身體差異

2、心理差異:主要表現在個性、行為和腦力上。傳統觀念性別角色模式(陰柔,陽剛)

3、社會差異:性別角色作為一種行為模式,表現出最基本的男性女性差異。(男權,女權)(瑪格得特·公尺德:

男女性別角色特徵不是天生注定,而是通過各種文化中性別行為模式的學習模仿和認同形成的;男女性逐漸適應了成年早期的角色,他們會更多表現碑受到限制的特性,都變得更加中性—激素變化,角色需要)

(2)性別社會化

1、影因:家庭(父母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學校(教科書,教師,學生同伴群體)大眾傳媒

2、理論:(1)生物學理論:性染色體、荷爾蒙的平衡,性腺組成,內生殖系統,外***)

(2)精神分析理論:基本觀點:性別源於兒童對男性和女性解剖差異的意識與他們強烈的天生的性慾望的結合。

***期:兒童發現男女之間有解剖差異;對異性父母的愛

察覺構造差異——認同同性父母——性別認同——傳統性別行為

評價:高度的男性偏向;不能被實驗證實;排除了社會影響;過分強調對同性父母的認同

(3)社會學習理論:基本觀點:兩性角色不是先天的,而是經過社會學習而獲得的男性觀點和女性的行為由強化,模仿和觀察學習中獲得如果學習條件變化了行為也可很快變化。

(暴露於性別行為中——模仿同性父母——傳統性別行為——性別認同)

(4)認知發展理論:主要強調性別概念而非行為。

代表人物:科爾伯格。

基本觀點:性別角色發展中重要的是兒童自身認知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兒童大約3歲時產生性別意識,但還不知道性別是不可改變的。只有當兒童獲得性別恆常性時,性別形成才發生,他們開始以性別適當的方式行為(—看作是道德要求)。

批評:不能充分解釋為什麼女孩學會賞識女性角色。

沒有說明兒童為什麼用性別作為一種分類概念。

(察覺兩性差別——性別模式——性別認同——傳統性別行為)

5)性別圖式理論(察覺兩性差別—性別認同—認同同性榜樣—傳統性別行為)

基本觀點:兒童很早就獲得了性別圖式,性別圖式使兒童獲得了系統而深入的性別角色理論。在性別圖式的支配下,兒童學會了依此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或評判他人的行為。

3、性別角色的優化發展。男女雙性化氣質。

(3)性別不平等

1、性別偏見(態度)和歧視(行為)

(1)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支配模式(社會規則);雙重標準。

(2)對男性的消極影響:成功的壓力,責任的重負,情感的壓抑。

(3)對女性的消極影響:教育中得到較少的肯定;傳統角色要求女性造成心理壓力;

被期望與家庭相聯絡;被過分強調外表帶來的壓力。

2、性別不平等的理論研究

(1)結構功能主義

(2)衝突理論(德爾柯林斯)。基本觀點:經濟和技術是男女兩性社會分工差異的決定因素; 性別不平等來自男性獲取權力能力優於女性。

(為了改變不平等,應鼓勁和促進女子與男子在必需程度上發生衝突。)

(3)女權主義理論

6、家庭

1、家庭的定義: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係,或者以法律領養關係所構成的乙個社會單位,同時家庭成員,還應當有共同的生活。

2、家庭的特點:1、以婚姻的血緣關係為紐帶,姻親和血親。

2、家庭是一種初級社會群體。

3、家庭關係最為密切和深刻。

3、婚姻:婚姻並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是社會行為、制度化的行為、法律行為、歷史行為。

婚姻是兩性之間一種持久的結合,它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一種社會化現象,是一種制度性安排,是一種法律意義上的承諾,是一種歷史結果。婚姻行為決定於婚姻的動機。(上古:

經濟—繁衍—愛情;中古:繁衍—經濟—愛情;現代:愛情—繁衍—經濟)

4、家庭的社會特徵。

1、家庭具有歷史性,家庭有乙個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形式、規模、觀念,演變。

2、家庭是乙個社會體系,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3、家庭是乙個社會群體,是首屬群體。

4、家庭是一種社會制度。婚姻、生育家庭制度。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複習

第3章心理系統及其對嬰兒期和兒童期的影響 心理發展的有關理論 心理動力學理論 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 現象學女性主義理論 埃里克森 科爾伯格 1 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1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

第三章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第1節人類行為 1 人類需要的層次和型別 1 人類需要的含義p47 2 人類需要的層次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p48 1 生理需要 2 安全需要 3 歸屬於愛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實現的需要 2 阿爾德弗爾德erg理論p49 1 生存需要e 2 關係需要r 3 成長需要g erg理論的特點 ...

供應商社會環境責任之行為守則知會函中文版

尊敬的 商,富士康科技集團,鴻海精密工業股份 在此鄭重宣布 我們將全力配合並積極參與電子工業行為守則。為實現我們的承諾,我們已成立社會環境責任 ser 專案小組,旨在其組織內及富士康 鏈內努力推行環境和社會關注事項,內容參見附件。我們相信,我們的承諾及行動不僅會使我們在商業活動及日常生活中對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