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學報告

2021-03-04 08:27:11 字數 3922 閱讀 1300

1、自然災害的判斷標準是什麼?判斷沙塵暴是不是自然災害,說明原因?

答:自然災害是發生在地球表層系統中、由於自然異常變化引起的(包括由人類活動引發的自然變異),能造**類資源、生命和財產損失的事件或現象。

自然災害判斷標準:是否以自然變異為誘因;是否有人、財、資源等承災體。

沙塵暴如果有自然引起的並造**、財、資源的巨大損失就屬於自然災害;如果不是由自然引起的,而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則不屬於自然災害。

2、分析全球自然災害的分布規律。

答:環太平洋災害帶位於板塊交界處,是多火山、**區域,易發生海嘯;熱帶、副熱帶海域颱風多同時易引起風暴潮。北半球中緯度災害帶位於不同氣候帶的邊緣,常常有水旱災害,地勢高差大,地形複雜是山地地質災害多發區,近熱帶、副熱帶海洋容易出現颱風和風暴潮。

亞洲的自然災害型別齊全,主要有**、乾旱、洪澇、颱風、漢朝、少魔化、水土流失等。災害分布廣泛損失巨大。歐洲的自然災害型別相對較少,低溫災害特別是雪災比較嚴重。

非洲災害型別較少,以旱災為主,旱災印發蝗蟲災害,由於人口壓力過大,引起嚴重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等現象。旱災主要分布在熱帶草原。北美洲自然災害型別齊全,主要有**、龍捲風、颶風、洪澇、災害突出,損失嚴重。

西海岸主要為**、火山災害;東南部主要為龍捲風、颶風災害,中南部洪澇災害嚴重。南美洲自然災害型別相對較少,以**、火山噴發、泥石流災害為主,集中分布在西海岸的智力、秘魯等國。大洋洲的大陸內部的氣象災害較多,島嶼多火山,**。

世界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區。這些地區地形平坦,水源豐富,常常是經濟發達地區。

3、分析我國自然災害多發的原因。

答:(1)我國幅員遼闊,環境條件複雜。因此,自然災害型別也十分多樣,幾乎所有的自然災害型別都有發生,是世界上災害型別最多的國家之一。

(2)我國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km,是個海陸兼備的國家。因此,海相及陸相災害都有發生。海陸交接地帶形成的颱風及暴雨災害平均每年多達7次。

(3)我國是乙個受季風影響十分強烈的國家。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佔國土面積一半以上(主要是東半部),冬季風的影響則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由於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導致寒暖、乾濕變幅很大。

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幅亦大,乾旱發生的頻率高.範圍廣,強度大;暴雨、澇災等重大災害也經常發生。冬季的寒潮大風天氣則導致低溫冷害、冰雪災害等。

(4)中國處於歐亞、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塊交匯地帶。新構造運動活躍,是歐亞**帶、喜馬拉雅**帶及環太平洋**火山帶的重要分布區,全國**烈度達7度以上(含7度)的地區約312萬km2佔國土總面積的32.5%。

(5)我國地形條件複雜,山地和高原面積很大。約佔國土總面積的69%。大部分地和切割高原地質構造複雜,地形起伏大,表層岩體破碎,土層瘠薄,加之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植被覆蓋度甚低,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災害極易發生,海拔較高的地方還有低溫、冰雪等災害。

(6)我國環境條件多樣,具有多種病、蟲、鼠、雜草等滋生、繁衍的條件。加之我國是個農業大國,生產和管理水平不高,農作物、森林和草地極易受到各種有害生物的威脅。因此,生物災害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內都有發生。

(7)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佔很大面積。由於沙地和黃土廣布,植被覆蓋率低.生態系統比較脆弱,加之人類活動的加劇及其誘發作用,使得各類生態災害(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壤鹽鹼化等)非常嚴重,對生存條件及資源基礎的威脅日益嚴峻。

(8)我國是乙個人口眾多、經濟落後的農業大國,廣大農村的生態經濟系統對自然災害(特別是氣候災害)極其敏感,承受及防禦災害的能力亦很低,老少邊窮地區的承災、防災、抗災能力尤為低下。

(9)我國人口和經濟密度在地理分布上很不平衡。全國約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及55%的國民收入集中在東部經濟地帶及沿海開放地帶,而這些地區又是自然災害(特別是洪澇、暴雨、颱風、**、海水浸沒等災害)易發、多發地區,一旦災害發生,損失將十分慘重。

(10)我國自然資源(作為一種承災體)——特別是可再生資源密集分布區也與東部易災、多災地區一致,自然災害對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基礎的威脅亦很嚴峻。

**中國自然災害分度特點及原因

4、什麼是自然災害系統,從自然災害系統分析的角度分析洞庭湖洪災的成災及致災機制?

答:第一問:自然災害系統是相互聯絡的自然災變與自然災害。

區域災害系統是由孕災環境(a)、承災體(b)、致災因子(c)及災情(d)共同組成的具有複雜特性的地球表層異變系統。災情是孕災環境、承災體、致災因子相互作用的產物。自然災害系統分析:

研究自然災變和自然災害發生、發展和分布的規律性及其形成機制,進行自然災變系統和自然災害系統的綜合研究,開展減輕自然災害的系統工程。

第二問:洞庭湖災的成災機制可分為先天因素和認為因素。洞庭湖區水網密布,江湖關係複雜,防洪堤線漫長,是聞名全國的治水難點,。

另外,長江中游江水季節分配不均勻與地域組合重疊的高強度降水,周圍平原地區地勢低窪,排水不暢,行洪困難等,地球的溫室效應使中緯度地區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增高,聖嬰現象和太陽黑子活動導致的全球性氣候反常,也是造成洞庭湖洪澇頻繁的原因。又加上人們在上游盲目砍伐森林,而且暴雨之後的雨水不能蓄積在山上,使山洪暴發的可能性曾打;還有加重了水土流失,降低了防洪能力,破壞河道,防洪洩洪能力日趨下降。圍湖造田破事湖泊面積迅速縮減,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促使洪澇災害增長的負效應。

城市化使地表徑流回流速度加快,洪峰提前,洪峰流量增長加速。另外,經濟增長也使單位面積人口和財產值增加,在災害面遭受的損失也越大。

5、什麼是自然災害多度?我國災害多度的分布特徵是什麼?

答:第一問:災害多度=

第二問:自然致災種類在一定區域內的群聚性程度為自然致災多度。多度高低值相差達8倍,空間群聚性區域差異大,以華北為中心,向東北、西北和東南沿海延伸,形成高群聚區,多度大於20%的區域,有90%是分布與北緯25-45°,全國最低值出現在藏北地區,中東部低值區出現在西南地區自然環境過度地帶,諸如中緯度帶、海陸過渡帶、農牧交錯帶等,自然致災因子相對群聚。

多度分析基本認識:自然環境過度地帶,諸如中緯度帶、海陸過渡帶、農牧交錯帶等,自然致災因子相對群聚,幾種自然環境過渡的交錯區域形成高值連片區,中國的華北地區正處在這樣的位置,因此成為中國自然致災因子最群聚的地區,自然條件差的區域不一定致災種類多。

中國致災相對強度相差近3倍,s值大於3的高值區形成華北到西南的集中分布帶,廣大的青藏高原中北部及西北內陸地區為相對低強度區。

中國被災指數區域分異特徵:被災指數高低相差4倍多,區域分異明顯。以齊齊哈爾、哈爾濱、天水和杭州為頂點連成的梯形區域,成為全國高值區。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地區為高值中心。東南沿海地帶和西南地區的雲、貴、川一帶是南方相對高值區,以藏北高原為低值中心,且向外側增大。基本認識:

被災指數與多度值呈正相關關係,其中最突出的是華北地區。呈面狀分布(水圈、氣圈、生物圈)的自然致災因子影響的地區,被災指高。

中國自然致災多度、相對強度和被災指數相互關係區域分異:華北地區三者均為高值區,屬中國的最多災、強災區,沿海地區均為次高值區,形成多災,強災區,北方農牧交錯帶及草原區屬多災區,西南地區,是中國的強災區。自然環境較差或生態脆弱地區,不一定都是強災區、多災地區,自然環境演變的敏感地帶並不一定多災強災並重,華北地區處在世界兩大自然災害帶的交匯區域,三方面均為高值區。

致災與成災之間雖然有密切聯絡,但成災主要與人類活動在土地利用中的規模、方式、程度以及抗災能力的強弱有關。致災指數和成災指數高值區集中在華北地區、江淮地區及華南地區;前者範圍偏北和偏西,後者更偏南、偏東。江淮地區,是全國致災指數和成災最高值區域。

致災指數和成災指數低值區對應較好,浙江和貴州—廣西岩溶地區為兩個低值區域;青海和**為全國最大範圍的最低值區域。承載指數的東西分異較被災指數更為顯著。

6、華北地區的災害多度、致災強度、被災指數、致災指數和成災指數均為高值區,原因是什麼?

答:自然環境過度地帶,諸如中緯度帶、海陸過渡帶、農牧交錯帶等,自然致災因子相對群聚;幾種自然環境過渡的交錯區域形成高值連片區,中國的華北地區正處在這樣的位置,因此成為中國自然致災因子最群聚的地區;自然條件差的區域不一定致災種類多。

相對致災強度是指自然致災因子造成的相對破壞或毀壞能力的程度,是造成區域災情的基本原因。中國致災相對強度相差近3倍,s值大於3的高值區形成華北到西南的集中分布帶。被災指數是某縣域所受各種自然致災因子影響的規模程度。

自然災害學習報告

沙塵暴自然災害,指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這種異常現象給周圍的生物造成悲劇性的後果,相對於人類社會而言即構成災難。地質災害 地質作用所產生的災害,如 火山爆發 泥石流 山體滑坡 山崩 氣象災害 短時間的大氣物理過程產生的災害,如 雨災 暴雨 熱帶暴風雨 風災 颱風 颶風 龍捲風 水災 洪水 雪災 ...

《自然災害》學案

第四節自然災害導學案 學習目標 1 通過閱讀p56 57文字材料,能夠歸納出自然災害的概念和分類。2 通過閱讀p58 59文字材料,能夠總結出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3 通過讀圖2.48和2.49,能夠分析出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分布區以及形成原因。4 通過閱讀課本p60 62內容,能夠說出防災減災的主要措...

防自然災害制度

為有效預防自然災害引發生產安全事故,規範自然災害可能引發生產安全事故預報預警和應急響應程式,建立統一指揮 分級負責 反應快捷的應急工作機制,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 和財產損失,制定本制度。1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貫徹落實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 的方針,堅持事故應急與預防相結合。消除各類自然災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