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課程與教學管理

2021-03-04 08:15:09 字數 5868 閱讀 1306

二、什麼是課程與教學的**管理

**課程與教學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國家制定課程與教學發展總體規劃,確定國家課程與教學門類和課時,制定國家課程與教學標準,巨集觀指導課程與教學實施。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對課程與教學的總體設定,規劃符合不同地區需要的課程與教學實施方案,包括地方課程與教學的開發與選用;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與教學和地方課程與教學的同時,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與教學。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次課程與教學改革重新劃分了國家、地方、學校課程與教學在整個課程與教學計畫中所佔的比重,收縮了國家硬性規定的成分,在課程與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上,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彈性,讓地方和學校真正擁有選擇的餘地。**對必修課程與教學和限定性選修課程與教學的設定(包括科目和總課時)及其標準,仍要統一管理,以體現國家對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要求,這也是中小學畢業生質量合格的基本保證。但與此同時,又給地方和學校留有充分餘地,以便他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彈性處理。

地方(指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有權遵照國家頒布的課程與教學計畫,制訂本地的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計畫,有權對任意選修課程與教學和活動類課程與教學提出實施方案。至於各種課程與教學的具體安排,則學校有權根據**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課程與教學計畫的規定,從實際出發作出決定,大力開發校本課程與教學。這樣做,有利於學校在實現國家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辦出各自的特色,充滿生機和活力。

在新課程與教學計畫中,地方課程與教學與學校課程與教學的開發被提到日程,逐步將一部分課程與教學開發與管理的權力下放給地方和學校,讓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有更多的參與課程與教學開發與管理的機會。

三、正確理解地方課程與教學

1、地方課程與教學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以國家課程與教學標準為基礎,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課程與教學觀念的指導下,根據地方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與教學資源所設計的課程與教學。地方課程與教學是巨集觀課程與教學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地方課程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貫徹國家課程與教學改革精神,開發地方課程與教學資源,更好地完成國家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任務。地方課程與教學的核心是國家課程與教學的標準與地方課程與教學資源的結合與融合。

3、從課程與教學結構的構成來看,地方課程與教學直接影響著巨集觀課程與教學結構的狀況,缺乏地方課程與教學,或者地方課程與教學所佔的比例不恰當,都不利於優化巨集觀課程與教學結構。從地方課程與教學與國家課程與教學和學校課程與教學的關係來看,一方面,地方課程與教學既是國家課程與教學目標在特定社群條件下的具體化,又是對國家課程與教學的補充;另一方面,地方課程與教學是研製學校課程與教學或校本課程與教學的重要依據,校本課程與教學不能完全脫離地方課程與教學資源和社群發展實際來體現學校特色,它需要將地方課程與教學具體化。因而可以說,地方課程與教學是溝通國家課程與教學與學校課程與教學的橋梁。

從課程與教學與學生、社會的關係來看,地方課程與教學也是聯絡學生與社會的紐帶。地方課程與教學的設計特別強調學生與社會的聯絡,發揮地方和社群課程與教學資源的教育作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和社群實踐的能力。

4、地方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特徵

從課程與教學目標、課程與教學內容和課程與教學實施等方面看,地方課程與教學具有以下區別於國家課程與教學和校本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特徵。

(1)地方課程與教學的地域性特徵

地方課程與教學要體現特定地域或社群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發展的特殊要求,同時考慮特定的課程與教學資源,因而,地方課程與教學設計要充分研究地方社會歷史條件和現實狀況,挖掘地方課程與教學資源,設計體現地域特色的課程與教學。

(2)地方課程與教學的針對性特徵

從課程與教學目標上看,地方課程與教學是針對地方實際設計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滿足地方或社群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和社群發展的聯絡,使學生了解社群,接觸社會,關注社會,學會對社會負責,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地方課程與教學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克服課程與教學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

(3)地方課程與教學的時代性和現實性特徵

從課程與教學內容上看,地方課程與教學不同於國家課程與教學中的學科課程與教學,它不刻意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深刻性,及其對學生智力發展的認知功能,但它特別強調課程與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現實性。要密切學生與社會生活和社群發展的聯絡,必須充分利用社群課程與教學資源,以專題等各種形式設計反映社會生活和社群發展現實的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現地方特色,促進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關心社會發展,參與社會生活。在內容設計上,地方課程與教學應具有突出的現實性,以專題和綜合的形式組織內容。

地方課程與教學的內容應以社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和社群發展的現實為依據加以系統設計。

(4)地方課程與教學的**性和實踐性特徵

地方課程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適應地方或社群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因而,在地方課程與教學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不應是接受式的,而應是**式的、實踐式的。學生在學習關於地方和社群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研究社群現實問題,**每個社會成員適應社群發展需要應具有的基本素質。

同時,通過參與社群生活、社群服務等各種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

四、地方課程與教學管理的職責

1、地方課程與教學是承上啟下的。地方(指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有權遵照國家頒布的課程與教學計畫,制訂本地的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計畫,有權對任意選修課程與教學和活動類課程與教學提出實施方案。至於各種課程與教學的具體安排,則學校有權根據**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課程與教學計畫的規定,從實際出發做出決定,大力開發校本課程與教學。

2、地方課程與教學的任務。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實際,確定本省執行的課程與教學計畫和必修科目課程與教學標準;制定本省(自治區、直轄市)課程與教學改革方案,報國家教育部審批;審批縣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編寫的選修課教材、鄉土教材;審查省(自治區、直轄市)編教材(包括經批准編寫的、在相應行政轄區內使用的教材);指導市(地)、縣(市、區)教委選用教材;指導、檢查各地課程與教學管理工作;確定中考實施辦法,指導考試工作;確定某些課程與教學管理許可權的下放。

五、學校課程與校本課程與教學

學校課程與校本課程與教學不是相同的概念,學校課程是理想的國家課程與教學在學校一級,學校是理想課程到現實課程的轉變點,國家課程解決群體的共同素質,學生個性的發展由學校課程與教學籌畫。學校課程與教學的管理要作好制定課程與教學目標、指定課程與教學規劃、教學管理、校內課程與教學評價、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課程與教學資源的保障等。校本課程與教學是相對於國家課程與教學和地方課程與教學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學校為基地而開發的課程與教學,學校和教師是課程與教學開發和決策的主體。

20世紀70年代在英美等發達國家,校本課程與教學開始受到廣泛重視。開發校本課程與教學,其意義不僅在於改變自上而下的長週期課程與教學開發模式,使課程與教學迅速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以學校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教師)和受教育者(學生)為本位、為主體的課程與教學開發決策機制,使課程與教學具有多層次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能力。校本課程與教學的開發,給教師提出了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長期以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授別人編寫的甚至連教學參考書也齊備的教科書,教師的職前職後教育也缺少應有的課程與教學知識和培訓。因此,學校和教師課程與教學意識與開發能力的欠缺,是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的最大困難。長期以來,學校和教師完全執行指令性的課程與教學計畫,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備多少課程與教學意識和課程與教學開發能力,實踐證明,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強調的是,學校根據本校的教育哲學,通過與外部力量的合作,採用選擇、改編、新編教學材料或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並在校內實施以及建立內部評價機制的各種專業活動。校本課程與教學不是要求以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模式完全替代國家課程與教學開發模式,;不是要求學校獨自包辦一切課程與教學事務,而是**教育機構、課程與教學專家、校長、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和社群人士共同參與的民主決策過程。**教育機構、課程與教學專家、學校、教師共同參與課程與教學決策,擔任不同的職責:

**機構主要是制定具有一定靈活度的國家課程與教學框架,使學校既能從中選擇、改編、新編課程與教學和教學單元,也能據此制訂適合地方且與學校相匹配的課程與教學計畫;學校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參與集體審議,在地方允許的範圍內,擬定適應每個學生需要和職業意向的課程與教學計畫;課程與教學專家主要考慮的是不同的課程與教學開發模式如何取得平衡,怎樣才能提高國家課程與教學或校本課程與教學的質量。學校作為課程與教學管理的一級,應該根據國家、地方課程與教學的基本要求、本校課程與教學資源提供的條件以及對學生的需求評估,整體勾畫學校課程與教學的全貌。在體現國家、地方課程與教學的基本要求的同時,把學校的潛力挖掘出來,保證學生各種學習活動均衡、有序。

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的內容是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的關鍵,它直接體現著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的理念和目的。依據各個學校不同的辦學思想與資源條件,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的內容表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按課程與教學型別有學者將其歸結為三個方面:

(1)學科類校本課程與教學

基礎性課程與教學是對國家課程與教學的改編、或拓展,它和國家課程與教學的範圍大體一致。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政治、生物、歷史、地理、體育、**、美術等。

(2)活動類校本課程與教學

活動類校本課程與教學是指以學生親身體驗為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的課程與教學。

(3)**類課程與教學

指拓展學生能力,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課程與教學。它在基礎性課程與教學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難度,以培養研究性、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相對於豐富性課程與教學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視學科的前沿性、學術性和學習的**性。

校本課程與教學按教師開發的程度可分為下面兩方面:

(1)教師對教材的調適與重新編輯

教師對課程與教學的開發不僅指教師設計乙個全新的課程與教學,更主要的是指教師對現有國家、地方課程與教學的調適與重新編輯。畢竟,教師是最了解學生、最熟悉課程與教學資源的。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強調課程與教學權力下放、強調課程與教學實施的靈活性的意義所在。

上海實驗學校的語文單元模組教學就是一例,他們的做法是統籌乙個學齡段各冊語文課文的相同單元,如散文、新聞、說明文等,創設情境、提供相應資源,形成模組。

(2)教師的特色課程與教學

這種課程與教學在於教師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獨特閱歷開設的個性化課程與教學,它可以是學科類的、也可以是活動類的;可以系統講述,也可以不拘於形式;可以是學期課程與教學,也可以是短期講座。例如:復旦附中黃玉峰老師指導學生開展的對屈原、周作人等作家的研究,華東師大附中劉定一老師的跨學科課程與教學的探索成果都非常突出。

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的程式:

明確理念

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須明確開發之理念。理念確立有助於確定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學校特色。

這裡的理念指學校的教育哲學、教育宗旨與教育目標。教育哲學體現了教育的時代精神,是在時代背景中對教育總的認識和看法。創新教育、素質教育、主體性教育等都是新時期的教育哲學,它確定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的總體方向。

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學指導下學校依據本校具體情況確立的總的發展方向。教育目標是教育哲學與教育宗旨的具體化和操作化。

需求分析

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在辦學理念指導下,應進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物件是學生需求、社群需求和社會需求。學生需求屬教育的內部需求,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是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需求分析可採用的方法有:問卷調查法、人才市場分析法、網路資訊分析法、地區發展報告分析等。

資源評估

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需要考慮學校的資源條件,以決定作何種程度的開發。這裡的資源指資訊資源、能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對資訊資源的評估,涉及資訊渠道、資訊貯存和資訊效能。

能力資源是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是以教師和學生為核心,他們的能力狀況制約著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的深度和價值。物質資源是指在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中學校可提供的場地、設施、裝置與經費支援,它是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的物質基礎。

優勢評價

學校優勢包括管理優勢、教師優勢和學生優勢。管理優勢體現在學校管理理念的明晰化、管理風格的成熟化、管理手段的多樣化、管理結構的系統化。對學校管理的評價先應由師生提供反饋意見,由學校領導進行初評,後由學校管理專家進行終評。

教師優勢表現為教師的專長、課程與教學開發的技能、技巧。根據教師的專長,可決定他們能有效地進行何種課程與教學的開發;學生在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中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而不是旁觀者和被動的接收者。當學校明了自己的優勢後,就可以揚長避短,在校本課程與教學開發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十一章管理溝通

第十一章管理溝通與資訊科技 一 理解管理溝通 管理者所做的每件事中都包含著溝通,管理者沒有資訊就不可能做出決策。1 什麼是溝通 溝通 是指意義的傳遞和理解。強調了意義的傳遞,如果資訊或想法沒有被傳送到,則意味著溝通沒有發生。溝通包含著理解,要是溝通成功,意義不僅要得到傳遞,還需要得到理解。良好的溝通...

第十一章熱學

一 擴散 不同物質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意義 分子永不停息的做無規則的運動,而且溫度越高,擴散越快。固體 液體也有擴散現象 二 布朗運動1827年 英 布朗首先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花粉時發現的,稱為布朗運動。1 運動是無規則的 2 顆粒體積越小越明顯,質量越小越明顯 3 溫度越高越明顯 4 氣...

第十一章習題

第十一章財務控制 一 單項選擇題 1 將財務控制分為收支控制和現金控制所採用的分類標誌是 a.控制的物件 b.控制的主體 c.控制的依據 d.控制的時間 2 成本中心包括兩種型別,其中標準成本中心控制的物件是以實際產出量為基礎的標準成本,即 a.技術性成本 b.酌量性成本 c.全部成本 d.預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