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讀後感

2021-03-03 20:27:48 字數 1312 閱讀 3404

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是因為「忍」性所致?而「能忍」的性格何以鑄就?

是迫於環境的壓力?那又是誰締造了當今充斥著權錢交易,貧富兩極分化,人民總體素質低下的社會環境?我想此時世人缺失的是熱血沸騰後的冷靜思考。

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未免過於久遠,不容我們細細追溯。但時間終不能洗刷盡輝煌的過往。我們必須承認,過去的華夏,也曾有過百家爭鳴的局勢,也曾湧現出一批敢想敢說敢為的豪傑志士,也曾從盛唐發出照亮世界的光芒……但這些為何只是流星一閃而過?

是歷代皇帝的**磨平了中國人胸中的稜角,還是日益增長的gdp指數蒙蔽了明亮的雙眼?我認為,原因不乏教育上的失誤。

如今的教育,雖在硬體設施上提前奔入小康,但卻引人在其軟體方面長嘆自憐。

敢問讀者,當校園傳出琅琅書聲時,有幾名學生真正領略過荷塘月色的唯美動人,又有幾名學生切身感受過錢塘江的懾人心魄?沒有接觸過自然,又何以談保護自然?連稻、麥都分不清,又何以在田間「聽取蛙聲一片」?

讓我們從小學課堂看起:老師要求孩子們坐得端端正正,講話之前必須先舉手,稍一犯錯,必定罰站、留堂、抄課文!小小年紀就對發表觀點產生了畏懼之心,又怎能在世人面前侃侃而談?

初中校園更是令人汗顏。在中考的壓力下,一切活動都要為公升學率讓路,連探望孤老都成了只在「學雷鋒日」進行的特殊儀式,我們又怎麼去乞求社會上處處體現「仁、義」精神呢?

再走進高中。時代的奮青大多從這裡誕生,又在這裡泯滅。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最有發表觀點的慾望,卻又最受各方面的壓制。

老師、家長、**,以及不可忽視的高考。終究,他們只能在紙上流露滿腔激情,在部落格裡甩出大把大把對社會的不滿。過後,學生還是那個學生,高考還是那個高考,社會也還是那個社會。

他們中的大部分永遠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而剩下的那一小部分,在做出行動卻得不到關注後,也漸漸認識到「自己不足以撼動地球」這一事實,便也讓最初的「壯志」不了了之。

有幸的是,在平庸的年代也曾出現過韓寒這樣的人物,他的種種觀點也一度掀起社會的熱議。他憤憤地指責中國「穿著棉衣洗澡」的教育模式,又冷冷得嘲諷「萬事不離錢」的社會風氣,給了鬱悶已久的學子一線突破現實的幻想。然後呢?

然後他也在社會壓力下,不得不為了金錢寫些上不了檯面的**,拍些所謂的後現代的黑白照,在f1賽場上宣洩寥寥無幾的怨氣。最終為了金錢,對出版社笑臉相迎。也是為了金錢和生存,收斂了稜角,向娛樂界進軍。

哎,唯一的幸運也演變成顯示中愈加黑暗的疼痛。

如今想來,我們早已習慣於在題海中打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的生活,也早已適應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生存守則。還有誰為了抽象的「正義」而犧牲自我利益呢?

有志之士大多飛向大樣彼岸,尋求夢想中的和諧社會。留在國土的恐也只能踏著現代化的步伐起頭並進了。想來學校不正是教給我們這樣的道理:改變社會就要先適應社會,適應社會就必須不能生氣!

中國人你為什麼愛生氣目錄

目錄 引言第一章中國人愛生氣 第一節中國人的情緒現狀 3 中國人情緒變化特別大 3 中國人很容易生氣 5 中國人生氣時不講理 8 第二節情緒是一種反應 9 主觀感覺對情緒的影響 9 生理變化對情緒的影響 11 表情動作對情緒的影響 12 行為衝動對情緒的影響 13 第三節情緒是乙個警訊 14 情緒沒...

《中國人》讀後感

林語堂先生寫的 中國人 讓我想起了一句狄更斯的名言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即是指所謂的 鍍金時代 在自序中,林語堂先生提到 我可以坦誠相見,我並不為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公之於世,因為我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她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們來塗脂抹粉。她會再一次恢復...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

西方曾經有句話 到中國可以不看故宮,但不可以不看辜鴻銘。辜鴻銘 1857 1928 名湯生,號立誠,別號漢濱讀易者,近代學者 翻譯家。辜鴻銘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早年留學英國 德國,自稱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辜鴻銘兼具東西方學術背景,既熟習中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