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資訊資源內容管理

2021-03-04 07:55:34 字數 4782 閱讀 9431

(一)學習目標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要求考生了解資訊資源內容管理過程中所涉及的資訊需求、資訊採集、儲存與檢索、加工與分析、傳遞與共享等各個環節的技術與管理問題;了解資訊需求與資訊源的概念、型別;理解組織中不同層次人員的資訊需求;掌握主要的資訊採集方法和資訊採集途徑;理解資訊儲存與檢索的概念和主要技術;理解資訊分析與資料探勘的概念、技術、特別是知識管理的概念與思想。

本章重點:資訊需求分析,資訊源分析,資訊採集方法;資訊儲存與檢索技術;資訊加工與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術;資訊傳遞與資訊共享的技術和途徑。

本章難點:資訊加工與資訊分析。

(二)考核內容

4.1資訊需求

4.2資訊採集

4.3資訊儲存與檢索

4.4資訊加工與分析

4.5知識管理

4.6資訊傳遞與共享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1.識記

(1)資訊需求分析和資訊源。

所謂資訊需求,是指人們在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的過程中,為解決不同的問題所產生的對資訊的需要。資訊需求是引發資訊行為的原動力。將既具備資訊需求又具有資訊行為的人,稱之為資訊使用者。

資訊使用者包括個人使用者和團體使用者。作為資訊使用者的人類個體或群體具有三方面的特徵:a.

擁有資訊需求b.具備利用資訊的能力c.具有接受資訊服務的行動。

只有具備這三方面的特徵才能稱為真正的資訊使用者。資訊需求是資訊使用者最為本質的特徵。如果只具備資訊需求和資訊能力而未形成實際的行動,則為潛在資訊使用者。

分類:1>不同的資訊使用者有不同的資訊需求,根據資訊使用者的型別,可以將資訊需求分為個人資訊需求和組織資訊需求。其中,個人資訊需求分為:

生活資訊需求和職業資訊需求。組織資訊需求主要是指社會組織為實現各自的目標和宗旨所形成的一系列資訊需求。在完成組織各項活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資訊需求的總和構成了組織的資訊需求。

2>根據資訊的表現形式的不同,分為對知識型資訊的需求、對檔案型資訊的需求、對訊息型資訊的需求、對資料型資訊的需求及對影象型資訊的需求等。

3>根據組織邊界將資訊需求劃分為內部資訊需求和外部資訊需求等。

組織中不同層次的資訊需求:

對一般組織機構而言,可以根據管理層次的不同,分為高層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及技術或專業人員、基層管理人員、操作層工作人員。相應地,組織活動可以分為高層、中層和基層以及操作層的活動。將前三個層次統稱為管理和專業層。

資訊源:即資訊的**。事物及其運動即是資訊的源泉。

觀察事物的運動和變化過程,是人類獲取原始資訊的最佳途徑。同時,人類長期積累的觀察和研究成果也是獲取資訊的重要**。可以概括地說,資訊源是人們獲取資訊的**,它是自然界和人類一切活動和思維的反映,是人類知識和記憶的物質載體,是資訊傳播過程中的第一要素,資訊源數量巨大形式多樣。

資訊源的型別:

1>以組織邊界為界線,可以分為內部資訊源和外部資訊源。

2>根據資訊是否被記錄,可分為記錄型資訊源和非記錄型資訊源。

3>根據資訊是否數位化,可分為數位化資訊源和非數位化資訊源。

4>根據資訊的載體,可分為印刷型資訊源、縮微型資訊源、電子型資訊源、實物資訊源

聲像資訊源等。

5>根據資訊的運動形式,可分為靜態資訊源和動態資訊源等。

文獻資訊源及其特點:

文獻是記錄知識的一切載體,是知識型資訊傳承與共享的重要工具。

文獻的分類:根據載體的形式,文獻分為印刷型、縮微型、機讀型和聲像型四類。

根據不同出版形式及內容,可以分為:圖書、連續性出版物、特種文獻。

根據文獻內容、性質和加工情況可將文獻區分為: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

評價期刊影響力的指標就是影響因子,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總數。這是乙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一般來說,影響因子越大,其學術影響力也越大。

(2)資訊儲存與檢索的型別和程式。

資訊儲存:是指將經過加工處理後的資訊,按照一定的規定記錄在相應的資訊載體上,並將這些載體按照一定特徵和內容性質組織成系統化的檢索體系。

資訊儲存的作用:a.方便檢索b.延長壽命c.利於共享d.方便管理

資訊儲存的基本原則:a.統一性b.便利性c.有序性d.先進性

資訊儲存的主要型別: a.按載體形式劃分,可將資訊儲存分為:人腦載體儲存;語言載體儲存;文字載體儲存;書刊載體儲存;電信載體儲存;計算機載體儲存;新材料載體儲存。

b.資訊庫的分類:資訊庫是指按照一定目的和要求,將各種載體形式的資訊組織成有序的資訊集合體,所以它又被稱為「資料庫」。

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對資訊庫進一步細分:1>按資訊庫的儲存手段劃分,分為:人工資訊庫和機器資訊庫。

2>按資訊庫的儲存內容劃分,分為:文獻資訊庫、數值資訊庫、事實資訊庫、綜合資訊庫。

資訊儲存的主要技術:傳統的資訊儲存技術主要是指紙張印刷儲存技術,現代資訊儲存技術主要包括:a.

縮微儲存技術b.聲像儲存技術c.計算機儲存技術d.

光碟儲存技術e.網路儲存技術。

檢索:是儲存的逆過程。所謂資訊檢索,是指對資訊的尋找和調取工作。

資訊檢索要遵循目的性、時間性、全面性、準確性、規範性等基本原則。

資訊檢索的型別:

1>若按檢索內容劃分,可分為:a.文獻檢索b.事實檢索c.資料檢索

2>若按檢索方式劃分,可分為:手工檢索和機器檢索

3>若按系統連線情況劃分,可分為:成批檢索服務和聯機檢索服務。

資訊檢索的基本程式:a.確定檢索的範圍和深度:

資訊檢索的範圍是指檢索資訊內容的寬度。資訊資源檢索的深度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資訊資源檢索的長度。

二是指是否需要索取資訊的根源。

b.選擇檢索工具

c.選擇檢索途徑

d.選擇檢索方法

e.實施資訊查詢

f.調取資訊資料

(3)資訊加工與分析的基本方法和程式。

資訊加工和分析是資訊處理和再生的過程。

資訊加工:是指將採集來的大量原始資訊進行篩選和判別、分類和排序、計算和研究、著錄和標引、編目和組織從而使之成為二次資訊的活動。

資訊加工的作用是去除糟粕、資訊整序和綜合創新。

資訊篩選和判別:是指對原始資訊有無作用的篩檢和挑選,或是對原始資訊真偽的判斷和鑑別。

資訊篩選和判別的基本程式:

a.資訊整理b.瀏覽審閱c.再次審核

資訊篩選和判別過程中應關注的內容:虛構資訊、添剝資訊、拼湊資訊、誇張資訊、偏頗資訊、殘缺資訊、模糊資訊、走樣資訊。

資訊篩選和判別的基本方法:感官判斷法、分析比較法、集體討論法、專家裁決法、數學核算法、現場核實法等。

資訊分類和排序:

資訊的分類是指根據選定的分類表,對雜亂無章的原始資訊進行分門別類。

資訊的排序是指在資訊分類的基礎上,按照一定規律前後排列成序。

資訊分類的具體方法包括地區分類法、時間分類法、內容分類法、主題分類法、綜合分類法。其中,綜合分類法可分為:時間地區分類法、內容地區分類法等。

資訊著錄標引:

資訊的著錄是指按照一定的標準和格式,對原始資訊的外表特徵和物質特徵進行描述並記載下來的活動。

資訊的標引是指對著錄後的資訊載體按照一定規律加註識別符號號的活動過程。標引有兩種主要型別:分類標引和主題標引。

資訊的著錄和標引主要依據元資料。元資料是關於資料的資料,是專門用來描述資料的特徵和屬性,描述和組織資訊資源,發現資訊資源的語言和工具。

資訊的編目和組織,是指按照一定的規則將著錄和標引的結果另外編製成簡明的目錄,提供給資訊需求者作為查詢資訊工具的活動。

資訊分析:是指以社會使用者的特定需求為依託,以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為手段,通過對資訊的整理、鑑別、評價、分析、綜合等系列化加工過程,形成新的、增值的資訊產品,最終為不同層次的科學決策服務的一項具有科研性質的智慧型活動。

資訊分析方法可以分為: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三大類。

定性分析方法是指關於研究物件的質的方面的分析。它適用於那些不需要或不可能用定量方法進行分析的問題。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綜合法、對比法、相關法、因果法。

資訊的定量分析方法強調對資料的分析,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等可重複檢驗的手段表達資料的內涵,從而保證資訊分析活動成為建立在可靠基礎上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一種高度抽象的方法。常用的定量方法:文獻計量分析法、插值法、回歸分析法、決策分析法、**分析法。

邏輯分析法:是建立在邏輯推理和辯證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已知資訊,運用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相關和比較等一系列邏輯思維手段來揭示研究物件的本質、發展規律和因果關係。常用的邏輯分析方法:

比較法、分析與綜合、推理等。

文獻計量學方法:計量物件主要是文獻量、作者數、詞彙數。文獻計量學中常用的三大定律有:

描述文獻分散規律的布拉德福定律、描述科學工作者人數與其所著**之間關係的洛特卡定律、描述詞彙在科技文獻中的使用和出現頻率的齊普夫定律。科技文獻隨時間的推移,使用頻次逐漸減少的現象稱為文獻老化現象。普賴斯提出乙個衡量文獻老化的數量指標——普賴斯指數。

其定義是:在某一知識領域內,把對年限不超過五年的文獻的引文數量與引文總量之比當做指數,用以量度文獻的老化速度和程度。普賴斯指數計算公式:

普賴斯指數=被引文獻數量(小於或等於5年)/被引文獻總量*100%

科學文獻的引用與被引用,說明了科學知識和情報內容的繼承和利用,標誌著科學的發展。

所謂引文,就是指在某一篇**中,援引已知事實時,標記出來構成其**或出處的那些文獻。

鏈結分析:是網路計量學的乙個主要內容,也是web資料探勘的重要方法。鏈結分析源於web上的超連結分析,現在指利用資訊科技借助文件間的相互關聯,對文件自身的特徵進行深入分析。

主要包括:web結構研究、鏈結增長規律研究、鏈結分類研究、鏈結分析演算法和分析工具研究。

(4)資訊傳遞與資訊共享的途徑和程式。

資訊傳遞:是資訊價值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它是指以資訊提供者為起點,通過傳輸媒介或者載體,將資訊傳遞給資訊接收者的過程。

資訊傳遞是指人們為了特定目的而進行的傳遞行為,它具有強烈的目的性。

第4章資訊資源管理

單元一資訊資源管理的目的 單元概述 學生通過對相關事例的分析 討論,體會資訊資源管理的目的。課程標準 通過實際操作或實地考察,了解當前常見的資訊資源管理的目的與方法,描述各種方法的特點,分析其合理性。學習目標 知識性目標 了解資訊資源管理的必要性 認識資訊資源管理的目的。技能性目標 學會資訊資源管理...

第6章資訊資源安全管理模擬試題

一 填空題 1已經成為各行各業資訊儲存和顯示的主要形式。2 資訊系統安全的行為規範管理包括和兩個層面。3 病毒具有的特點。4 惡意程式具有的特點。5是一種特殊的資訊資源 資產 它是計算機資訊系統的核心。6 軟體應用安全問題可以被分為 等三類安全管理問題。7 系統軟體安全分為和兩類。8 惡意程式可能是...

《資訊資源管理》第二章資訊資源過程管理

第二章資訊資源過程管理 資訊採集的任務是根據資訊服務的需要,有計畫的廣泛蒐集一定數量的相關的資訊。1.針對性 2.系統性 3.預見性 4.科學性 5.計畫性 6.及時性 在實行資訊收集和加工之前,我們先弄清楚收集的物件 資訊源。1.記錄型資訊源 2.實物型資訊源 3.智力型資訊源 4.零次資訊源 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