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詩夜遊教案

2021-03-04 07:51:04 字數 5100 閱讀 4171

27 短文兩篇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說出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3、概述兩篇短文的思想內容。

4、背誦並默寫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揣摩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揣摩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煉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鑑賞《答謝中書書》,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2、鑑賞《記承天寺夜遊》,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答謝中書書》畫面布局的巧妙。

2、《記承天寺夜遊》中「閒人」的含義。

教學時數

4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答謝中書書

一、匯入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它煞費心機,創造了世界。我們無不為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後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曆**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

梁武帝繼位後,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鬆。

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痴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三、文體簡介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四、翻譯課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讚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五、理清思路,指導背誦。

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二)、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分「曉」與「夕」兩層來

(三)、最後以感嘆總括前文。

六、作業布置

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內容匯入

二、課文賞析

1、這篇文章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作者在文中用哪乙個字來概括它的特點?

美。這個字點明了文章的中心。

2、這個字所在的這句話在全文起什麼作用?

統領全文。

3、文中的美表現在那些方面?

①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②色彩配合之美。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

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③晨昏變化之美。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④動靜相襯之美.

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成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

4、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自己隱居地的秀美景色?

從形態、色彩、聲音三個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5、作者是怎樣進行動靜結合的景物摹寫的?

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6、作者在描寫景物時觀察角度有什麼變化?感官角度有什麼變化?找出課本相應的句子?

高峰……四時具備用的觀測角度仰視、俯視、遠眺。

曉霧將歇……沉鱗競躍用的感官角度視覺和聽覺

7、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將記敘、描寫、議論相結合。從謝靈運以來沒人能欣賞美麗的景色,作者能體會其中的樂趣。希望與謝靈運一樣,有一種自豪感。

三、概括文章的主題思想?

文章通過描繪秀美的山川景象,表達沉醉於山水的愉悅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四、作業布置

學習本文的寫作特點及語言,描繪自己認為最美的一處景物。

第三課時

記承天詩夜遊

一、匯入

月亮,常常引起人們無盡的遐思,是文人墨客筆下永恆的主題。誰能說出有關月亮的詩句呢?

多情的月亮承載著悠悠的鄉思,傳遞著濃濃的祝福,也撫慰著落寞惆悵的心。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天,就讓我們追隨古人的腳步,相約於皓月當空的承天寺,共賞月下美景,共話失意的人生。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歲知書,十多歲傳文,一生文采風流。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

蘇軾生活的時代大興「新法」,改革之風大盛。由於他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被調離出京。神宗元豐二年(2023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說他寫詩諷刺了「新法」而**入獄。

這就是當年有名的「烏台詩案」(烏台,指當時的御史府)。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之後他幾經貶謫,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內徙的機會,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時年66歲。

死後諡「文忠公」。

三、寫作背景

元豐二年,蘇軾由於和當時主張革新、實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因而**下獄。後出獄,責授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有職無權的閒差,於是他在郡城舊營地的東面開荒種地,有時也遊樂於山水,詠唱雄偉江山,感懷英雄人物,寫下了許多極其動人的散文和詞,如《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記承天寺夜遊》記的是元豐六年十月,蘇軾和好友張懷民同遊承天寺的情景。全文僅八十餘字,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風格清麗、冷峻,而又不乏灑脫。

四、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但少閒人/ 如吾兩人者耳。

五、翻譯全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視窗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遊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

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沒找有月光,**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

六、作業布置

背誦全文

第四課時

一、回顧上節內容匯入

二、整體理解

1、閱讀過全文,你覺得文中作者敘事、寫景、抒情都圍繞哪個字來寫,請說說理由。

文中敘事、寫景、抒情都緊扣著」閒「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因「無以為樂者」就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兩人在夜深人靜之時竟興趣盎然地「步于中庭」,這些都可看出作者與懷民兩人都是「閒人」,只有「閒人」才有如此的閒情逸致,才會觀賞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2、文中描寫庭院中的月色,著力表現了月色的什麼特點,你覺得這段描寫好不好,好在啊裡?

月色的特點可用「空明」來概括。這段寫月景寫得出主要在於:

①比喻運用傳神:「積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文中沒有出現「月」字,但兩個比喻卻使人感受到了無處不在的皎潔的月光。

②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積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橫」卻是用竹柏倒影來側面烘托,二者結合創造出乙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

3、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致時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得──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閒」是相對「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乙個「閒」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閒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

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才會那樣空靈,皎潔。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4、「閒人」究竟是什麼人?

「閒人」,即清閒的人,這裡並非是指閒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複雜的意味。首先,「閒人」指具有閒情雅緻的人。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鬱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不為俗務所累,可以悠然賞景。

當然他又何嘗願意做乙個「閒人」呢?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罷了。

三、重點**

蘇軾是被貶到黃州時寫下了《記承天寺夜遊》,你認為他當時的心境是怎樣的?你怎樣來看待他的這種心境?

元豐六年已是蘇軾被貶到黃州第五個年頭了,雖然耕種田地可以**,雖然有壯麗山河可遊樂,卻仍感壯志未酬,心憂政事。這種心情從最後的兩個反問句便可體會。

月色與竹柏處處皆有,為何此處月光與竹、柏分外令人動情?原來只是因為有了作者和張懷民。因為兩人的經歷有相似之處:

兩人同是被貶之人,雖有壯志,無法實現,只是「閒人」而已。自謂「閒人」反映了他胸懷憤懣又自嘲、自解的心態。

27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

總課時序數 短文兩篇 教案 主備人 陳良煜審定 八年級語文備課組 教學目標 1 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虛詞。2 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於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3 了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容。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 1 答謝中書書 畫...

27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

c 是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d 自 自康樂以來自李唐來 5 選出加點詞解釋有誤的項 a 古來共談 談論b 五色交輝 交相輝映 c 夕日欲頹 落下d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奇怪 6 翻譯句子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橫,蓋竹柏影也。7 甲 文實在是一...

27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

答謝中書書 記承天寺夜遊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虛詞。2 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於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3 了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容。4 背誦並默寫兩篇短文。能力目標 1 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2 理解文章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