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範教案2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第2課時

2021-05-30 09:39:07 字數 4364 閱讀 2775

第2課時

[新課匯入]

師: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對城市的形態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內部,不同的功能區的組合形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今天我們將要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板書)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師:什麼是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呢?

生: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是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也叫城市地域結構。

師:不同的城市,其內部空間結構是不同的。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三種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模式。(指導學生閱讀教材22頁「閱讀」部分內容)

師:同學們注意比較三種地域結構模式有什麼共同點。

生:三種地域結構的中心均為中心商務區。

師:為什麼呢?、

生:因為城市的中心區交通便捷,可以得到最大量的消費群體。

師:還有原因嗎?

生:城市中心區土地租金最貴,只有商業可以承擔高昂的租金。

師:很好!三種結構模式還有共同點嗎?

生:高階住宅區和低階住宅區往往分布在城市的不同方向,而且低階住宅區都靠近工業區,而高階住宅區則分布在城市的外緣。

師:這位同學觀察得很仔細。城市中的住宅區出現了分化,不同級別的住宅區分布在城市的不同位置,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

生:不同地區環境條件不同,高階住宅區往往選擇遠離工業區,環境較好的地區。

師:在多核心模式中,出現新核心的原因是什麼?

生:新核心的出現是因為原有市中心區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

師:很好!從以上對三種城市地域結構模式的比較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

生: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師:說得很好!在影響城市地域結構的各種因素中,經濟因素是主導因素。下面我們一起來**經濟因素是怎樣影響城市功能區的分布的。

師:城市裡各種功能的活動都要占有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是有限的。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每一塊土地用於哪一種活動,主要取決於各種活動願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城市中不同地區地租是有差異的,那麼影響地租水平高低的主要有哪些因素呢?同學們想一想,一般城市中的什麼地區地租最高?

生:市中心。

師:對!還有什麼地方地租也較高?

生:交通便捷的地方。

師:說得很好!我們常常把這些地方稱為「**地段」。通過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生:影響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和距離市中心的遠近。

一般來說,穿過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幹線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離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城市的不同地段地租差異很大,而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其付租能力也有很大的差異。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23頁圖2.

8,思考圖右側的兩個問題。

師:各類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隨距市中心遠近的變化有何不同?

生:商業用地的付租能力隨距市中心的距離遠近變化最快,住宅用地其次,工業用地變化最慢。

師:這說明離市中心的距離遠近對不同的活動有怎樣不同的影響?

生:這說明離市中心的距離遠近對商業的影響最大,對工業影響最小,對住宅的影響居中。

師:如果土地的最終用途由各類用地的付租能力決定,那麼圖中oa、ab和bc三處分別是什麼功能區?

生:oa處應為商業區,ab處應為住宅區,bc處應為工業區。

師:那麼地租是否隨離城市越遠而逐漸降低的呢?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樣的現象:甲地比乙地離市中心遠,但地租卻比乙地高?

生:有。比如說百潤發所處的位置,儘管離市中心有一定距離,但由於它位於兩條交通幹線的交會處,交通極其方便,所以地價較高,甚至高於一些離市中心較近的地區。

師:所以圖2。8只是從距離市中心的遠近這一方面看地租水平。

當把交通便捷程度考慮進去之後,一些距離市中心較遠的地區,因其位於交通線兩側,地租也會較高。由此可見,地租的高低受到哪兩個因素的制約?

生:地租的高低受到兩個因素的制約,即離市中心的遠近和交通的便捷程度。

師:說得不錯!那麼,地租是否是決定城市地域結構的唯一因素呢?

在實際生活中,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並非完全按照這一經濟規律呈現,而是更具複雜性。這說明除了經濟因素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請大家結合你的認識、圖2.9和案例1「紐約市的少數民族區」談談你的看法。

(引導學生閱讀23頁圖2.9,可結合我國某城市或學校所在城市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已有經驗,通過交流和討論,加深理解。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得出對城市地域結構影響的因素除了經濟因素之外,還有下列因素:

①收入——形成不同級別住宅區的常見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貴租金和選擇最佳居住環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階住宅區。

②知名度——城市內某些地區在歷史、文化或經濟方面具有很高的聲譽,這往往會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場建在該處,以提高其知名度。

③種族聚居區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區域內,如果某個種族或宗教團體佔優勢,就可能形成種族聚居區。如紐約市的唐人街、哈林區、小義大利區等。

④歷史因素——城市的建築物和街道設計可以維持久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對日後的功能分割槽有著深遠的影響。)

師:城市地域結構除了受地租影響外,還受到工資水平、歷史與文化、民族與宗教等因素的影響。

同學們能不能舉例說明呢?

生:比如香港的淺水灣,依山傍水,風景優美,這裡是香港的高階住宅區,也是香港名人集中居住區,像李嘉誠、成龍、董建華都居住在這裡。

師:教材案例1所說的是哪個因素對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的影響?

生:這是民族因素對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的影響。

師:城市的地域結構是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也將隨著城市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請同學們結合我們所居住的城市來說說城市功能區的發展變化。

(結合生活實際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生1: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原來位於城市中心的高階住宅區,逐漸暴露出面積狹小,功能不合理,密度過大,周圍雜訊汙染嚴重等缺點,逐漸演變為低階住宅區。而生活水平的提高激起了城市居民第二次置業的熱潮。

遠離市中心的郊區開闢了許多新的住宅區,甚至有一些高檔的別墅,城市的空間結構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生2:由於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原來在老城區邊緣的一些工廠變成了城市的中心,對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同時許多任務廠也有擴大規模的需求,而原來的廠房附近已沒有餘地,且地價又高,所以這些工廠大量外遷,且集中分布形成新的工業區。

生3: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中心的商業區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服務的職能也越來越突出,逐漸由原來的商業中心演變為功能齊全的中心商務區。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這些因素都會對城市地域結構產生影響。

(投影:網頁新聞)

師:20世紀8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三位教授寫了一本在全球產生廣泛影響的書——《改變世界的機器》,三位教授認為,汽車的普及改變了世界。它使得城市越來越不像城市——原本熱鬧的中心區可能會空洞化,中心城區周邊卻將誕生眾多熱鬧的衛星城,城市的結構改變了。

師:怎樣使城市結構合理化是城市規劃的著眼點。在進行城市規劃時,我們要注重各功能區之間的相互關係,合理的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能使各功能區之間既相互聯絡又避免相互干擾。

(板書)城市的合理規劃

(引導學生閱讀「活動」,就下列問題相互討論)

1.在城市中如何處理好住宅區和工業區之間的關係?

2.圖2.10中的兩種布局方案哪一種較合理?

關於問題1:

生1:工業區和住宅區之間要有便捷的交通,要方便職工的上下班。

生2:住宅區要免受工業區的各種汙染,要創造乙個衛生、舒適、安靜的居住環境。

師:要使工業區對住宅區的影響降到最低,在進行工業區布局時,應該注意哪些原則?

生1:一般情況下,對環境汙染小的工業可以布局在住宅區附近;有嚴重汙染的工業多布局在遠離住宅區的下風向和河流的下游。

生2:工業區和住宅區之間最好設定綠化帶進行防護。

關於問題2: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方案二較為合理。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業用地包圍。

這種城市地域結構居住密度較大,居住環境不易改善,條件差;職工上下班時交通擁擠;其次,我國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居住用地四周被工業用地包圍,工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等汙染物會對位於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產生影響和汙染等。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較好;分散居住可以緩解交通壓力;外圍的居住用地可以與工業區之間建立衛生防護帶,減輕工業用地對居住用地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等。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的城市形成不同的外部形態,在城市內部又形成一定的地域空間結構,它體現了城市內部各功能區的組合形態;城市功能分割槽的實質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經濟因素是主導因素。住宅區、商業區和工業區是城市中常見的功能區,有些大城市因功能複雜,還會形成其他的功能區,例如行政區、文化區等。城市地域結構是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形成的,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城市地域結構將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發生變化。

布置作業

1.比較城市中三種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用地要求及受距市中心距離的影響差異

2.下表表示的是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完成**。

板書設計

2 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1

教師 姜鵬班級學生 備課組長審核通過 課題第一節城市的空間結構 第二課時 1 課前預習導讀 一 教學目標 1 知道城市低於結構的概念。2 知道三種基本城市地域結構的模型。3 掌握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影響因素。二 教學重難點 1 各類土地利用形式的付租能力隨距離變化的原理。2 經濟 文化 政治對城市內部...

2 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學案

2.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導學案 編制 李闖審核校對 孫香蘭宋穎偉韓波王曉茜滕雪梅 2013年3月日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城市主要功能區的形成及區位特點。重點 2.理解影響城市地域結構的主要因素,運用例項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並解釋其形成原因 重難點 二 過程與方法 小組討論 展示 讀圖分析...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說課稿

第一節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說課稿 一 教學背景 1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位於必修2第二章的第一節,承接著第一章人口的學習,轉而對人類活動空間的學習。對整章內容來說,本節又起著開篇引導的作用,同時又為之後工業區位的選擇奠定了學習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承上啟下,地位重要,是學生們了解自己生活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