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如何應對三年之癢

2021-03-04 05:40:27 字數 3359 閱讀 4053

**:亦銳營銷策劃

婚姻有「七年之癢」,職場也有個「三年之癢」的說法。職場人的「三年之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無論剛走出校門的職場新人,還是混跡職場多年的老手,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三年之癢到來後,有些人可能選擇辭職,有些人可能選擇留下,對這個問題,職場人應該如何應對?

企業又該做些什麼?

第一,我們先看看職場新人的情況

對職場新人而言,走進職場的三年,也是全面認識社會的三年,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分析職場新人的三年之癢,大概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專業的困擾。有的人受「先就業、再擇業」錯誤觀念的影響,在畢業選擇單位的時候,所選工作與自己所學專業不吻合,專業不對口,幹非所學,這樣的人一般不會幹的久,對工作也不會有熱情。有的雖然所學專業和工作對口,但工作後發現專業並不是自己所喜歡的,越幹越沒勁,越沒勁越討厭這個專業,最後有可能放棄所學而另作選擇。

二是環境的困擾。剛畢業的高學歷年輕人,在職業的選擇上,首先考慮的是大城市,如北上廣之類,選不到這些地方,就選擇省會城市或沿海城市,這些都不行,才選擇小城鎮,或者比較偏僻地方的企業。選擇了小城鎮或偏僻地方企業,心底深處並沒有放棄對大城市的嚮往,所以他們的工作並不安心,只要有機會還想繼續奔向大城市。

三是社會的困惑。很多人畢業後走進社會,才發現校園與社會的反差太大,和過去想象的完全不一樣,突然感覺十分迷茫;另外,參加工作後才知道,掙點工資並不是那麼容易,選擇大企業還不錯,如果選擇了中小民企,掙的那點工資也就僅僅夠養活自己,成了名符其實的「月光族」,更別說攢錢買房,也談不上孝敬老人,生存壓力很大,也就總想有機會跳槽到薪酬更高點的企業。

四是同學的影響。同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但幾年下來,由於家庭、機遇等方面的原因,同學之間漸漸有了差距,有的當上公務員,有的進了事業單位,有的進了國企,有了進了外企,還有的得到了提拔等等。不對比還好,一對比就覺得自己碌碌無為,看不到未來前景,對現有工作也沒有了熱情。

第二,我們再看看職場老手的情況

對那些久經職場的老手來講,也同樣會有三年之癢的問題,這些人又是怎樣的情形呢?

一是文化差異的不適感。有一些職場老手,他們在進入新的企業後,慢慢感覺到,企業的管理理念、制度文化、管理方式等,與過去的企業反差太大,從心底深處難以接受,但又覺得薪資待遇還算可以,或許還有離家近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就暫時湊合下來。但是幾年後,自己還是不能適應新企業的管理方式,也影響了自己能力的正常發揮,最後不得不做重新選擇的打算。

二是苦戰之後的疲憊感。也有一部分職場老手,對自己選擇的企業比較滿意,經過溝通也得到老闆的信任和認可,於是就按照商定的思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五加二」也好,「白加黑」也好,不在乎自己的付出,歷經幾年的努力,自己所分管的工作成效顯著,個人價值也得以體現,企業老闆也比較滿意。這樣乙個時期下來後,管理上去了,流程理順了,成績也擺在那裡,自己卻感覺身心疲憊,內心也有點空虛。

三是難以發揮的挫折感。有一些職場老手,在某一方面的專業能力很強,本想來到乙個新企業好好發揮,但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突破口。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自己並沒有被新單位認可,所以沒安排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去;另方面企業還不具備那麼大的平台,根本無法提供你表演的機會。應該說,兩方面都是職場人自己的問題,一是缺乏溝通能力,不能被別人所理解;一是自己的選擇問題。這樣的情況下,用不了多久,挫折感就會將乙個人的熱情和幹勁打的無影無蹤。

四是職位晉公升的壓迫感。還有一種職場老手,他們具備比較豐富的行業經驗,具備比較過硬的專業能力,也積累了比較紮實的管理經驗,到了乙個新的企業,被安排到了中層的管理崗位,幾年下來,大毛病沒有,但業績也不突出,個人的能力沒有得到施展,因此沒有得到企業提拔。於是,他們心裡就有些不服氣,但沒有其他什麼辦法,表現在工作上就是得過且過,混一點算一天,琢磨著有機會就繼續再跳槽。

第三,職場人應如何認識自己的三年之癢

以上所說的職場新人和職場老手,年齡不同,閱歷不同,經驗不同,「三年之癢」的內容也不同。一些職場新人考慮更多的是環境的好孬,一些職場老手考慮更多的是平台是否適合自己。既然「三年之癢」如此廣泛,無論職場新人,還是職場老手,應該如何對待呢?

一是職場就是職場,不要把它想象的多麼美妙。對一些職場新人來講,一定要明白,千萬不要把職場想象的過於簡單,企業用與不用,衡量的唯一標準,就是能否為企業創造價值,或者看你未來有沒有創造價值的潛力。有一句話叫「職場如戰場」,戰場上比拼的是什麼?

是進攻能力,是防守能力。既要能進攻,又不要***。中國目前每年上千萬的就業大軍,都想湧進這有限的崗位裡去,因此,保持清醒的認識異常重要。

二是要有職業規劃,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無論對職場新人,還是職場老手,都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有了規劃,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標,就不會太在意眼前的得與失,就不會太在乎環境是否優美,就不會太在乎眼前的薪資是否太低。因為你知道,你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將來打基礎。

沒有紮實的基層磨礪,沒有過硬的專業能力,沒有「板凳要做十年冷」的心態,就不會有自己的美好未來。

三是經常跳槽的人,職業生涯一定會比較槽糕。職場上有句話,叫做「跳槽窮半年,改行窮三年」,這的確需要職場人深思。跳槽要面對陌生的人際環境,無論做管理,還是做技術,都需要別人的配合、團隊的合作,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成就事業的基礎。

對那些經常跳槽的人,一不高興就跳槽,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情商太弱,一是心胸過窄。要記住,人脈很重要,人脈只有得到利用才能成為資源。

第四,企業應怎樣對待職場人的三年之癢

在做了以上分析後,對職場人的三年之癢,企業應該積極面對,而不是消極應付;應該採取措施,而不是被動接受。

一是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圍。良好的文化,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制度之上的,沒有好的制度,就不可能有好的文化。對那些剛剛走上社會、踏進職場的新人來講,企業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文化氛圍,對他們盡快融入企業是有相當大影響的。

對一些中小企業而言,尤其是中小民企,不要僅僅把眼光放在利潤上,也應該重視文化建設,這樣才能讓來的人進的來、留得住、幹的久。

二是建立定期考評制度。人無壓力輕飄飄,壓力從**來?企業給的。

企業給職場人壓力的辦法,就是建立比較科學的考評制度,對職場人給予定期考核評價,讓大家知道哪些東西必須學、學到什麼程度,哪些東西應該掌握、掌握到什麼程度,哪些能力必須具備、提高到什麼程度,一年應該怎樣,三年會怎樣,五年又會怎樣,讓職場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付出會有怎樣的回報。

三是建立富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企業也應該清楚,沒有合理的的薪資待遇,是很難留住人才的,所以企業必須建立具有一定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就一般職員來講,保持當地中上游的水平即可;對新招錄的專業人才來講,必須結合同行業的情況,確定他們的薪資特殊政策;對中高層管理人員而言,要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採取差別化措施,來確定中高層的薪資待遇,以保持管理團隊的相對穩定性。

四是建立良好的晉公升制度。晉公升對職場人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在這方面,可以設立兩條晉公升通道,即管理通道、技術通道,並明確兩條通道的薪資待遇。對適合做管理的人,可以培養他們從車間基層做起,逐步從工段長、車間主任幹起;對適合做技術的人,則讓他們直接走技術通道,按照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主任工程師、資深工程師這樣的順序,逐步或者越級給予晉公升。

無論管理職務、還是技術職務,都必須實行「任期制」,以兩年或三年為期限,能者上、庸者下,形成制度化。

職場專家支招 職場人如何克服「三年之癢」

麥可思發布的 2010年大學生就業報告 資料顯示,2006屆大學畢業生三年內主動離職竟佔到了88 那麼,大學生普遍難過 三年之癢 的原因是什麼?發展空間不夠,還是另有原因?英才網聯就業指導專家根據最近模擬面試中碰到的一些 三年之癢 的例子,對這支年輕的 跳槽大軍 給出了自己的建議。職場案例 小魚 年...

職場三年之癢怎麼撓

婚姻中有 七年之癢 職場上亦有 三年之癢 之說,癢 就是一種疲軟,一種鬱悶,一種痛苦。那麼,在職業生涯中,遇到這種 癢 該怎麼辦?是選擇跳槽,還是繼續 癢 下去擇機療傷呢?撓準了方位當然是舒坦,但萬一撓錯了地方,可就急煞人了。案例彷徨 難邁這一步 小嬌是某醫院急診部的 對於這三年來的工作,她頗有感慨...

職場沒有七年之癢

俗話說七年之癢,過了應該就放心了。但現在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即使在公司工作了十年,在有外界的機會和吸引之後,也會選擇離開。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先看看這個例子。李新是一家公司核心部門的核心管理層。經歷了公司各發展階段,和公司一起成長。在網際網路金融日益發達的時候,有一家公司拋給他了橄欖枝,結果當然是她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