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經典誦讀上捲

2021-03-04 04:39:48 字數 4484 閱讀 7949

誦經典,賞美文——新經典誦讀

目錄第一單元3《**觀》 清李毓秀

《大小多少》 李一笑

第二單元5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數字歌》 金近

第三單元11

《論語》(節選) 孔子

《過河謠》 聖野

第四單元13

《**規》(節選) 明呂得勝

《釣魚》 柯岩

第五單元15

《絕句》 宋僧志南

《做手影》 張繼樓

第六單元17

《論語》(節選) 孔子

《蒲公英》 張秋生

第七單元18

《**觀》 清李毓秀

《燈塔媽媽》 張繼樓

第八單元20

《山居秋暝》 唐王維

《這麼大》 許浪

第九單元21

《論語》(節選) 孔子

《樹葉》 雪野

第十單元22

《小兒語》(節選) 明呂得勝

《梳子》 台灣謝武彰

第十一單元23

《初夏遊張園》宋戴復古

《落葉》 常瑞

第十二單元24

《論語》(節選) 孔子

《小白兔種蘿蔔》 冬木

第十三單元25

《小兒語》(節選) 明呂得勝

《什麼蟲兒空中飛》 倪羅蘭

第十四單元27

《柳橋晚眺》 宋陸游

《看月亮》 民間童謠

第十五單元28

《論語》(節選) 孔子

《砍蚊子》 程逸汝

第十六單元25

《續小兒語》(節選) 明呂坤

《小蜘蛛》 金黎

第一單元

《**規》(節選)

清李毓秀

**規聖人訓

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注釋】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大小多少

李一笑乙個大,乙個小,

乙隻老虎乙隻貓。

乙個多,乙個少,

一群大雁乙隻鳥。

數一數,瞧一瞧,

大小多少記得牢。

【賞析】

小孩子往往搞不清大小多少,我們可以根據生活中的情境,讓他們有乙個直觀的印象。這首小詩淺顯易懂,又富有**美。

第二單元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①。

長恨春歸無覓處②,

不知轉入此中來。

【注釋】

(1)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我國佛教勝地之一。

(2)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豔盛的陽春景色。

(3)盡:指花凋謝了。

(4)山寺:指大林寺。

(5)始:才;剛剛。

(6)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

(7)長恨:常常惋惜。

(8)覓:尋找。

(9)不知:豈料、想不到。

(10)**反。

(11)此中:這深山的寺廟裡。

【賞析1】

大林寺桃花這首七絕是一首紀遊詩,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於初夏作於江州。詩意是說初夏時節詩人來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開的桃花。

【譯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高山

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剛剛才盛放。

我常常為春天的逝去,為其無處尋覓而傷感,

此時重新遇到春景後,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沒想

到春天反倒在這深山寺廟之中了。

【賞析2】

這首詩短短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

麼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後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

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衝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麼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 ,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 —— 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 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彷彿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乙個什麼仙境,置身於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並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彷彿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

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海拔越高,溫度越低,所以季節的出現也較陸地晚這裡就提出了乙個問題:

大林寺的桃花在季節上為什麼比山下要開得遲?從氣象的角度來解釋,答案只有乙個,這就是「受了氣溫垂直差異的影響。也就是說,大林寺桃花之所以開得遲,原因是由於這裡是「山地氣候」 的緣故。

常識告訴我們,在山地地區,氣溫是隨著地勢的高度的上公升而相應遞減的。一般來說, 高度每公升高100公尺,氣溫就下降0.6℃。

當山地垂直起伏到幾乾公尺時,氣溫的垂直差異就更為明顯。加上植物對氣溫的適應能力不同,這樣,處於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觀必然就會出現差異。廬山海拔高度約1 400公尺,山頂氣溫比山麓平川地區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於今日廬山「花徑風景區」,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餘公尺,氣溫較山下的九江市一帶低6~7℃;加以廬山地處長江與郡陽湖之間,江湖水汽鬱結,雲霧瀰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氣溫降低,春天當然就來得遲了。

對於這個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無法理解的。這從他在《遊大林寺》序中所寫的一段話「大林窮遠,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一世界者」,可以證明。 其實,氣溫垂直變化對植物的影響,不僅在廬山是這樣,就是在別處也不例外。

試以喜馬拉雅山在我國境內一段山地為例,位於山地東南谷地的察隅、墨脫一帶,由於海拔較低,日照充足,氣溫較高,可以種植水稻、玉公尺、柑桔等喜高溫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公尺處,氣溫下降、雨水減少,只能種青裸、小麥一類作物;再往上,則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場;雪線以上則因終年積雪、氣候惡劣,除了偶爾長著幾棵雪蓮以外,啥植物也長不了。可見,在山地地區,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異性是與山地氣候要素一一氣溫和降水的垂直變異分不開的。所以山地地區的氣候就表現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數字歌金近

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

七**,拍皮球,十個手指頭,就是兩隻手。

【賞析】

這是一首數數歌。它巧妙地把數字和孩子們的遊戲聯絡起來,節奏明快,押韻順口,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們在吟唱中獲得快樂,另一方面還讓孩子們掌握關於數字的知識。

第三單元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 《論語》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乙個有德的君子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過河謠聖野

螞蟻過河葉子上漂,

鴨子過河水上遙,

猴子過河盪鞦韆,

長頸鹿過河踩高蹺,

小貓過河騎牛背,

兔子過河蹦一跳。

【賞析】

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本領,看著他們過河時各顯其能,真讓我們大開眼界。這首童謠不僅朗朗上口,而且還在潛移默化之中告訴孩子們大千世界的種種奇妙景象。

第四單元

《**規》(節選)

清李毓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注釋】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

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一年級經典誦讀

張思源一年級 1 班 父母寄語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精 華,是文學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寶。希望孩子們能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 到詩歌優美的意境,了解詩歌中蘊含 的文化,不斷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 了解,從中學到做人的道理。希望這 種活動能長期開展下去,讓孩子們把 誦讀當成一種習慣!經典伴我成長 我是...

一年級經典誦讀

1 我們都是好朋友 小鳥兒,成群飛,小魚兒,成群遊,小朋友,手拉手,排起隊伍向前走,唱著歌,拍著手,我們都是好朋友。2小種子 3小螞蟻 小螞蟻,真有趣,見面碰碰小鬍鬚。你碰我,我碰你,報告乙個好訊息!排隊走,一二一,大家去抬一粒公尺。4蚊子去打針 蚊子當醫生,出門去打針,打的什麼針?打的害人針。給它...

一年級經典誦讀計畫

1 基本理念誦讀,是我國古代語文學習的優良傳統。與朗讀比,它更強調個人體驗,更強調內化。葉聖陶先生對誦讀的好處曾有論述 吟誦的時候,對於研究所得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