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年級古文複習

2021-03-04 01:50:15 字數 4334 閱讀 1659

六(上)古文閱讀複習資料

第8課《陳太丘與友期》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作者是南朝的劉義慶。

二、注釋:

期:約會,約定時間至:到舍:放棄

去:離開乃:才至:到

不:通「否委:放棄,拋棄引:拉

顧:回頭看

三、原、譯文對照: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起出行,約定在正午時分。

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過了正午朋友還沒到。陳太丘就不再等候而離開了。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陳太丘的兒子元方當時七歲,在家門外玩耍。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客人問他:「你的父親在不在家?」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好久您都沒到,他已經離開了。」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客人便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約好一起出行,卻丟下我自己先離開了。」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

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正午時分見面,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而到了正午您沒有到,就是沒有信用;對著他的兒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朋友感到十分慚愧,下車想拉住他。元方走進家門時頭也不回。

四、閱讀理解:

1、本文運用語言描寫刻畫出陳元方自尊自強、聰穎機智的形象。

2、文中友人所犯的錯誤是無信、無禮。

五、本文啟示

做人要誠實守信、以禮待人。

第9課《兩小兒辯日》

一、文學常識: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相傳為戰國時列禦寇所撰。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主要作品為《論語》。

二、注音:

鬥:dòu 盂:yú 滄:cāng 孰:shú 知:zhì

三、注釋:

辯鬥:爭辯故:原因以:認為去:距離

日中:正午及:到湯:熱水決:決斷,判定

孰:誰汝:你知:通「智」,智慧型

三、原、譯文對照: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孔子到東方去遊歷,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去問其中的原因。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乙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到正午時距離人遠。」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另乙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遠,而到正午時距離人近。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第乙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個車篷,到了中午卻像個圓盤,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第二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還很清涼,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到熱水裡,這不是近的熱而遠的涼嗎?」

孔子不能決也。

孔子也無法決斷了。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見多識廣呢?」

四、本文啟示:

①學習兩小兒大膽質疑,對自然奧秘的**精神。

②學習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③領悟「學無止境」的真諦。

第28課《為學》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白鶴堂集》,該書作者是清朝文學家彭端淑。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

二、注音:

蜀之鄙(shǔ)(bǐ) 貧者語於富者曰(yù) 恃(shì) 缽(bō )

三、注釋:

為學(求學,做學問) 鄙(邊遠的地方) 貧者語於富者曰(告訴,對…說)( 對 )

吾欲之南海,何如(想要) (往,到 )(如何,怎麼樣)

子何恃而往?(什麼) (憑藉,倚仗) 吾一瓶一缽足矣( 足夠 )

買舟而下(雇船)(順流而下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還(回來以告富者( 把 ) 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至( 到顧(還,反而) 天下事有難易乎(表示疑問語氣)

吾一瓶一足矣 (表示肯定語氣)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表示反問語氣)

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加強語氣的助詞)

四、原、譯文對照: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去做,那麼困難的也會變得容易了;不去做,那麼容易的也會變得困難了。人們求學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

只要去學,那麼困難的也變得容易了;不去學,那麼容易的也變得困難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乙個貧窮,乙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要去南海,怎麼樣?」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說:「你憑藉什麼去呢?」

曰:「吾一瓶一缽足矣。」 窮和尚說:「我只要乙個水瓶乙個飯碗就足夠了。」

富者曰:「吾數年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說:「我幾年來一直想雇船往下游去南海,還是沒能去成。你憑藉什麼去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去南海的事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慚愧的神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西蜀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遠啊,富和尚不能到達而窮和尚卻到達了。乙個人要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五、閱讀理解

1、本文最大的寫作特點是模擬,以四川兩個和尚去南海的故事為例,形象地說明了難與易可以互相轉化的辯證關係,告訴人們人貴立志、事在人為的道理。

2、文中富和尚的兩次「子何恃而往」,第一次表露的是懷疑的語氣;第二次表露的是嘲諷的語氣。

3、出自本文的成語是蜀鄙之僧,現在用來比喻窮與富不是事業成功的關鍵條件。

4、寫出下列問句的句式:

天下事有難易乎? ( 設問 )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 疑問 )

吾欲之南海,何如? ( 疑問 )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反問 )

29、《孫權勸學》練習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這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該書作者是北宋朝史學家司馬光。

二、注音: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即更刮目相待(gēng)肅遂拜蒙母(suì)

三、詞語解釋:

權謂呂蒙曰(告訴,對……說) 卿今當塗掌事(現在)(當權)(掌管政事)

辭(推託治經(研究經書) 但當涉獵(只,僅)(泛覽)

孰若(哪個像) 益(好處) 蒙乃始就學(於是,就 )(從事)

及魯肅過尋陽(到了,等到)論議(談論,商議) 非復(不再是)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為什麼遂(於是,就)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比喻去掉舊時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

吳下阿蒙(泛指缺少學識才幹的人,比喻人學識尚淺)

四、原、譯文對照: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

當初,吳王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不能不學習啊!」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由加以推辭。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經書成為淵博的學者嗎?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

只要粗略地閱讀,了解一些歷史罷了。你說你事務繁忙,誰像我處理的事務多呢?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於是呂蒙就開始學習。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談論起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那個東吳阿蒙了!」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呂蒙說:「與有志向的人分別幾日,就要另眼相看,長兄為什麼認清這件事這麼晚啊!」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後才告別。

五、閱讀理解:

1、本文最大的寫作特點是通過對話來表現人物形象。

2、本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只要發憤學習,就能學有所成 。

3、孫權勸學的理由是「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用書上的語句回答)

4、明確下列語氣詞的作用:

①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問語氣,相當於「嗎」。

②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耳,表示限制語氣,可譯為「罷了」。

③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六年級下學學期古文

38 論語 八則 背全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 ...

六年級複習

1 甲乙兩袋均裝桌球,乙袋內的桌球的個數是甲袋內的桌球個數的,如果從甲袋內取出12個放進乙袋,則甲袋球數與乙袋球數比為5 2,求甲乙兩袋內原有桌球的個數。2 一輛小汽車從a地駛往b地,原計畫全程均以每小時40千公尺的速度行駛。開始的80千公尺路段是按原計畫速度行駛的,以後路段由於要執行新的任務,時速...

六年級複習

一 反義詞 空虛 充實 徘徊 果斷 聰明 愚蠢 特別 普通 枯萎 旺盛 筆直 彎曲 柔軟 僵硬 喧嘩 安靜 薄弱 堅固 渺小 巨大 團結 嫻熟 生疏 充足 缺乏 熱鬧 冷清 壓抑 張揚 樸實 華麗 柔順 暴躁 排擠 拉攏 勤儉 奢侈 樂觀 悲觀 浪漫 現實 豁達 狹隘 殘暴 仁慈 幼稚 成熟 粗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