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的故事

2021-03-04 01:45:56 字數 3144 閱讀 7763

**上的這個人叫安金磊。我第一次知道他的故事,是在很久以前,看乙個央視節目的報道。後來,我又在很多報紙和雜誌上聽到過他的故事。

從某種意義上,他並沒有做特別了不起的事情。但他的故事中蘊含著一種力量,每次想起他的故事,我就會被深深打動。

安金磊是乙個農民。他有文化,曾經是國營農場的農業技術員。但他並沒有走「有文化的農民」常走的現代化農業道路。相反,他回歸了傳統。

2023年,安金磊以50元/畝的**承包了家鄉村子邊緣的40畝荒廢的偏遠薄地。當時這塊地別人僅願出2元/畝,最高者也僅出6元/畝。他出50元,完全是出於對土地價值的尊重。

他開始用新的,但也是最古老的方式耕種。他不施用化肥,不打農藥、不除蟲、甚至不使用現代化的農耕工具——他認為,現代化的耕種方式,是對土地的損害。他用最原始的手工工具,在土地上專心耕作。

他尊重土地,把土地當作有生命的東西,喜歡用手捧起土地,聞土地芬芳的香氣。他尊重土地上生長的每一種植物。他幾乎不剷除雜草,在他看來,雜草和莊稼是乙個有機的共存體系,相互依託,相互促進,人為的干預越少越好。

事實上,他的耕種模式超越了農業的範疇,開始有了一種心理**的功效。一些因為工作繁忙而心理壓力巨大的都市人,經常到他的地里「療傷」。很多人跟著他一起到地里專注地耕種,吃地里種的菜。

雖然他們同樣工作得很辛苦,但他們不再有都市裡的那種焦慮和憂鬱。在一段質樸的勞作之後,很多人的心理問題奇蹟般地好了。

我理解這些都市人。他們是公務員、教師、程式設計師、商人、學生……他們就在你我身邊,或者,就是普通你我。他們最大的特徵,是與自己所做的事情隔離。

為了更高的效率,工作被切割成了碎片,在這些碎片中,人無法看到自己完整的產品,也無法看到自己的工作對社會和他人的影響,因此也很難產生意義感。就像二十年代卓別林在《摩登時代》中所刻畫的那樣,那些負責擰螺絲釘的工人,只顧擰螺絲釘,最終變成了機器的附庸。乙個不喜歡自己研究方向的大學教師,在想著怎麼收資料攢**,好在評價體系下蒙混過關。

乙個不停瀏覽、剪下、貼上的門戶**編輯,為了吸引眼球,也不得不推更多譁眾取寵的新聞。乙個學生明明知道課堂上所講的內容沒有意義,仍然需要坐在那裡,配合著老師把連他自己都未必感興趣的東西講完。在這些時候,工作成為了乙個養家餬口的工具,一種負擔,一種人們總是想逃離,又無法擺脫的東西。

於是人總是在逃離衝動和對未知的恐懼之間苦苦掙扎,消耗生命。

這跟辛苦無關。重要的是,他們無法專注於所做的事當中。他們對所做的事情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和逃離,但社會規範卻需要他們做這些。所以他們拖延著,讓意識漂浮於事情之外。

我經常思考為什麼都市的白領到安金磊的土地耕作以後,會讓他們的心理恢復健康。有很多原因:感恩、尊重自然,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乙個原因,是專注。

他們能真正投入勞動之中,把自己放下。在土地的芬芳和辛苦的汗滴中,他們能摸到自己的勞動。耕種從辛苦而枯燥的事情變成了一件神聖而快樂的事情。

農業變成了「農業禪」。

專注會帶給人幸福。2023年,science上有一篇文章調查了人們在不同思維狀態下的情緒。研究者專門開發了乙個用於iphone的app,通過app向實驗者隨機提問,讓實驗者回答:

「現在你所想的事情,是不是你手頭正在做的事情?」並讓他們描述自己當前的情緒狀態。結果發現,人們的思維有一半時間都是漂移不定的,跟當前所做的事無關。

而在這種漂移不定的思維時,人們遠比專注於當前的事情更不快樂。

這讓我想起佛教禪宗的乙個故事:

有源律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大珠慧海:「用功。」

有源法師:「如何用功?」

大珠慧海:「饑來吃飯睏來眠。」

有源法師:「一切人如同**用功否?」

大珠慧海:「不同。」

有源法師:「何故不同。」

大珠慧海:「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這就是最簡單的修煉,卻有很多人做不到。

公尺哈里.契克森公尺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是研究專注的心理學家。他開闢了乙個叫做「福流(flow)」的新的研究領域。

在福流狀態是個體投入全部注意力於它當前的任務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忘我體驗。這是一種特殊的體驗。他曾經採訪人們在完全專注時的感受。

大部分人都會說到,在福流的狀態下,人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心中沒有任何雜念,覺得一切活力都暢通無阻;覺得自己跟眼前的事情密不可分、渾然一體;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甚至忘記了時間。

福流狀態會讓人上癮。福流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可以**人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這就是為什麼工作會讓人幸福:因為工作比簡單的休閒給人帶來更多的福流體驗。

公尺哈里用「精神熵」來表達福流在人類精神中的作用。「熵」是一種無序的狀態。公尺哈里認為,思維的漂移會導致散亂,無法集中於乙個目標,會出現精神上的「熵」,具體的表現就是焦慮、抑鬱、空虛和無意義的感覺。

而專注能讓人的精神變得整齊有序。

專注並非達成某事的目的,它本身就是目的。正如一位詩人和攀岩家所描述的自己經歷的福流體驗:

「攀岩的神秘就在於攀岩本身;你攀到岩頂時,雖然很高興已大功告成,而實際上卻盼望能繼續往上攀爬,永不停歇。攀岩的最終目的就是攀岩,正如寫詩的目的就是為了寫作一樣;你唯一征服的就是自己的內心……寫作就是詩存在的理由。攀岩也一樣,只是為了確認自己是一股福流。

福流的目的是持續不斷地流動,不是為了到達山頂或烏托邦。它不是向上的動作,而是奔流不已;向上爬只是為了讓流動繼續。爬山除了爬山之外,沒有別的理由,它完全是一種自我的溝通。

」這麼說,那些在逃離的衝動和對未知的恐懼之間掙扎的人,無疑是處於「精神熵」的狀態。

**中的小**,是我在佛學院的學生。這是他參加亞洲禪茶比賽時的**,當時他表演的,叫羅漢禪茶,後來在那屆禪茶比賽中獲了獎。我曾經詳細詢問過他禪茶的秘訣,他說就是在泡茶的時候,全心投入,把泡茶的每乙個動作,每乙個環節,都當作最重要的事情來做。

你會發現,原本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水的溫度、茶的香味、顏色,水中漂起的茶葉、冒出的氣泡,喝茶的過程變得豐盈又趣味傲然,它不再是乙個日常的事件,而變成了一種「道」。這種「道」正是由專注而來。

這種「道」具有療癒的作用,是因為我們自然地需要專注和投入到某些事情中。我遇到過一些焦躁不安的來訪者,他們居然通過簡單的畫畫、寫作、甚至玩字謎遊戲這樣能夠讓他們投入其中的任務,慢慢復原了。

生活處處是道,只要你用心專注。而這正是正念所訓練的態度。「專注」要求我們對所做的事,保持尊重和敬畏。

它要求我們鄭重其事、全情投入、心無旁騖。對任務的每個細節都保持覺察,把每個細節都當作重要的事情。正是在專注中,我們沉浸於當下,不再急著去遠方,也正是在專注中,事物的本來面目,開始徐徐地展開。

這正是正念的精神,也是安金磊的故事打動我們的原因。

關於專注的名言和故事

一 關於專注的名言 1 多刨坑不如深挖井!多打洞不如深挖井!我們不能屢犯 小貓釣魚 的錯誤。2 什麼都想做的結果是什麼都做不好,到頭來就是一事無成。3 專注的力量很大,它能把乙個人的潛力發揮到極致。4 專注方法定律 成功 專注 方法。顏濱 5 分散精力必將導致失敗。6 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

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和快樂的源泉,而孩子注意力分散,成績不理想,學習習慣差,讓家長焦頭爛額。如何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從源頭上改變現狀,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細節加以改善 1 陪孩子時全心全意。2 給孩子乙個規律的生活。3 把家中布置的井然有序 整潔乾淨。4 要孩子每次只做一件事。5 不干擾孩子專注他喜歡的...

專注力培訓

姜成林 一上午的培訓,心得體會較多,總結如下 通過培訓,我覺得團隊配合意識對於工作來說,非常重要。大家統一行動,一切行動聽指揮,才會出色的完成任務,否則就會落後。另外,士氣也很重要。團隊保持高昂的士氣,一般來說成績都不會差。即使分出了一二三名,但是大家差距不大。這就證明了時期的重要性。第三就是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