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高考作文滿分

2021-03-04 01:24:25 字數 4959 閱讀 5663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古人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則為文侷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卻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高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寫一篇文章闡明你的觀點。

【注意】①題目自擬,觀點自定。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於。④不得抄襲、套作。

60分品·格(59,39,48—58—60)

人品之於格調,猶如花之於瓶。花美,自玉瓶相襯。而空得乙隻精緻優雅之瓶,未必得一奇絕獨美之花。

故有貞行高節之品,其文之格調必卓然清潔。而虛附格調之風雅,未可知其人品之高下。

抱朴子有言曰:「朱綠之藻,不秀於枯河。傾山之流,不發於涸源。

資不厚,則其惠也不博。才不豐,則其辭也不贍。」沒有高潔的人品,猶如乾涸的河道,無源的山泉,怎麼可有會有華麗的水藻,不盡的長河?

古今中外,凡性情貞潔高尚之士,其文無不充滿了生命的深邃。那是顏真卿的「政可守,不可不守」的寬原磅礴,是亞里斯多德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堅定追求,是譚嗣同的激昂鮮血,是魯迅的辛辣筆墨,這樣卓然不群的格調,是錚錚風骨的再現,是人品操行的反映。

有不俗的人品,方可有不俗的格調。但竟有不凡自命風雅的斗方名士,以為有了不俗的格調便可逆推出自己「不俗」的人品。他們的可笑之處在於,格調的高雅與人品的清高之間,並非是乙個簡單的等號。

當年乾隆皇帝盛讚趙孟頫趙體之矯健流暢,認為其字「柔中自有鑌鐵骨」。鄭板橋則不以為然,直言其字諂媚,「宋之降臣,何骨之有?」字且如此,人亦如是。

那些投降失節的漢奸中,不乏有不同於俗的文章格調。他們縱有如此之格調,卻依舊難覓半點不俗之人品。這份不稱其人的反差,猶如明鏡不幸遇嫫母,良硯不幸遇俗人,寶劍不幸遇庸將。

實為格調之不幸也。

因此,格調與人品,用數學的推論方式來闡釋,是單向的必要不充分條件。故與其附庸風雅地渴求乙份格調的虛無外表,不如堅定不撓地精煉乙份不俗的人格。在那段對人格人品的追逐之中,哪怕前行之路充滿困難,黃沙漫天,荊棘刺足,你依舊會發現那份不同於俗的格調,只不過一直陪伴於你。

而當你放棄人格,放棄操行時,這份不俗的格調,卻已自顧自地離你而去,反差之大,只會使你繼續咬牙堅持。

而當我們堅持這份人品,追求這份人品時,與這同來的,不僅僅是不俗的文章格調,還有更多更深邃的生命意義。那是對生命的認識,對生活的理解。這份格調不再拘束於錦心繡口的文辭,而外化為整個生命,滲透這擁有不俗人品的靈魂。

黃蟲至穢,化為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變為螢而耀彩於夏月。於人品,心既寫之,定能使格調化腐朽為神奇,臻於乙份生命的淳真。

雨落花蕊,甘苦各現(58—60)

寫文如金聖嘆先生曾說:雨落花蕊,甘苦各現;水入容器,方園自明。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忠實地表達著自己與內在世界的一致。

然而這種一致的自洽性是可以作偽的。古今中外,沽名釣譽者甚多,虛情假意者亦不乏,然而此高雅非真脫俗,只是扯著喉嚨模仿他人。灼眼之下,東施之態,邯鄲之姿,便一目了然了。

胡蘭成與汪精衛,都是舊中國深負文才之士,前者惹張愛玲的青眼。後者也是留洋海外,為文直洌。然而在他們叛國之前,並非沒有行為與文章中的表現,如同王維的輞川之作,看似清遠超然,實則渴慕朝野,其高雅之真假,若與魯迅的話、倪瞻的畫相比便一目了然。

可以說,作品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性格看似的背離,實則虛偽的矯飾,經不起推敲與比較。

張中行先生在《負喧談話》中評價朱自清先生性情敦厚,行事澄明慢條斯禮,這與我們在《背景》中所想見的那個朱自清,在《荷塘月色》想見的那個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獨步踱步的朱自清是一致的。先生一直嫌自己行事拖沓,希望形成雷厲風行的性格,然終不果,這在他的諸多作品中都有體現,他始終是乙個睿智的思想者,冷靜的觀察者,更非以奇詭辯論,波動跳躍的思維來讓我們折服的鬥士。這是每個人誠心正意行文行事必然的結果,如雨落心蕊,甘苦者觀;水入容器,方圓自明。

世界如果顯得凌亂不堪,是因為看他的眼睛凌亂不堪,因為讀他的心凌亂不堪。這是美國文藝復興時期愛默生所說的。乙個人心中懷著怎樣的情感怎樣的態度,世界就呈現出什麼模樣什麼恣態,而再經過言語加工後的表達,自然就呈現怎樣面貌與味道。

古之學也,入乎眼,著乎耳,布乎四體,形乎動靜。這便是說人的行為是與心裡的觀念學識互相協諧的。

林語堂先生在評價莎士比亞時說:對乙個作家最高的評價,是他像大自然本身。他並不打擾世間一切事物的配置,他只是觀察、感受、記錄並最終離開了。

這似乎反對了作品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一致的觀點。因為「天地無情」,往深里說,這卻是個論題最好的佐證,作家要作到絕對客觀,首先是摒棄了偏執與自我的偶然性的,爾後以絕對的冷靜與疏離面對萬物,才能做得到莎翁這樣偉大。他是容器,卻要以近乎無形,因此他的作品「豪華落盡見真淳」,他的性格是近似自然的公正與客觀。

如同一切美是無蔽的真理之顯現,他的劇作便是他完整人格的對映,近幾完美。

俗務,在詩人筆下便是詩,在哲人眼中即是思,在凡人看來僅是事。此間真意,真如才子金聖嘆所言,「雨落花蕊,甘苦各現;水入容器,方園自明」罷。

我手寫我心(58—60)

明代公安派作家有著這樣的為文之風:「為文必獨具一格,不拘性靈,非以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在我看來,這便是對「言為心聲」的最好詮釋。

你心中汩汩然流淌著的是什麼,你筆下流淌出的也應是什麼。怪俠金聖嘆有二十四個「不亦快哉」流傳於世,那便是他的心中所想著的人間愉快。但現今社會或者說是古今社會上總有藝術家不能使其為人與作品相稱的現象,究其根源,原因大致分為兩種。

一類是作家在虛名浮利之中失去了自我,淪為了全為稻粱謀的「作家」。李紳因為寫《憫農》而聞名內外,卻不想他後來竟成了乙個奢侈無度的豪紳,他的為人也就不能與詩中所云相稱。另一種情況便是難言了,雖有「物不得其平則鳴」之說,但在一定的社會壓力下,有時「鳴」卻是極為困難的。

李賀詩中雄奇的想象,奇詭的詩風看似另類,卻恰恰包含了他懷才不遇之悲憤。至於晚唐李商隱,其眼中的蠟燭泣淚也是他的胸中之苦悶,只是無法直接訴諸筆端。

曹丕《典論·**》中有言,「大丈夫見意於篇籍,寄身於翰墨,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名聲自附於後。」在科技發達言論自由的今天,我們應強調「我手寫我心」,而不是無病呻吟或是穿蠹經史,乙個現代公民應能夠並且能夠恰當地發出自己的聲音,用文字指點江山。

現今社會已基本沒有「難言」的限制,我們要做的便是守住一顆本真的心,不沉浸於蝸居虛名,而忘記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喚醒人類良知的作用。作家陳遠曾在訪談中這樣說道,美的本質是真,倘若過分追求美以致失了真,便背離了寫作的方向,先有真後有美,我手倘若寫的不是我心,而是一些矯揉造作的故事,那麼美就不會存在於這些文字之中。

先為真人,後為真文,此美之所源也。韓愈筆下的李愿便為一真人,他窮居而野處,公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於是他成就了隱士的美名。我想,真存在於每個人心中,而且,這種真實的靈氣也會通過文字展現出來。

我手寫我心。長盃芳草,喜木美竹,皆可入心,皆可入文。不必拘泥於外在而含真,穿過重重花徑,自有雲白山青。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59—60)

古言有雲:言為心聲,文如其人。筆與文字都是人內心思考的外在反映,思考從心中流轉到筆上,思想的味道也從紙上盎然而生。

在我眼中,擁有高雅格調的詩文,它的作者也是一位身著白衣、飄然空靈的人吧。

翻開中華文化的長卷,各種文學瑰寶展現在我的眼前:「拔劍四顧心茫然」到「明朝散發弄扁舟」是李白追求內心的真實寫照;「會當凌絕頂」到「恨別鳥驚心」是杜甫從年輕到得年邁的沉鬱;「此情無計可消除」是李清照柔弱的思念;「竹杖茫鞋輕勝馬」是蘇東坡看透人生的豁達。他們中的任何一人,擁有的無非是一顆赤誠之心,墨水像心頭之血一般匯聚成文字灑在宣紙上,昭示著不同時光交給不同的人帶來的不同感受,也昭示著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品味和格調。

我的老師、母親都對我說過:文品即人品,沒有一顆對文化的熱愛與敬畏之心是很難創作出積極向上的作品,也唯有立足自身而心繫天下,才能真正深刻體會到文字的力量,文字就是作者心靈的表達,在思維與文字的轉換過程中,是很難再有人為這新增的。呂不韋曾寫道:

欲論人者必先自論。能夠寫出清水芙蓉般文字的人們,想必他們的心靈也是經過了汙泥的阻塞與干擾,但仍然潔白無瑕,並保留了那乙份難能可貴的靜氣吧。否則,怎麼會有如此美妙的繪心之筆,描繪出他們如此美妙的意境?

性情褊急則行文侷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種源自靈魂深處的自悟與淡然是無法被複製與模仿的。老子有句話叫: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在我的理解裡,這同樣適用於文字和思想的關係:乙個總想著捷徑,速成的人怎麼能寫出站得住腳、思想深遠的文字呢?

乙個踮著腳的靈魂,怕是一推就倒下了吧,語言、文字是「文」,內心思想與靈魂便為「質」,文是很難掩蓋質的,所謂文質彬彬,便是錦上添花,美上加美了。

如果沒有海倫·凱勒那顆不屈與渴望光明的心,又怎麼會有「像明天就要死去那樣活著」的文字;如果沒有魏徵那顆忠誠善良的心,又怎麼會有《諫太宗十思疏》中朗朗諍言;如果沒有周國平那顆深邃而高遠的心,又怎麼會有如此多的哲思洋溢在他的文字之間。這樣看來,元好問的「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是不是失之偏頗了呢?

人的內心影響的更是乙個人的思想、靈魂以及風吹過來帶著的他的味道,這便是人最純真的地方,改變不了的地方。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輕嗅文骨的芬芳(58—60)

傅庚生先生在《中國文字欣賞舉隅》中拋問:「後生學者,文與心道契否?」有人筆底波瀾萬丈,心中槁木死灰;有人拊掌大樂,文飾不堪,徇名逐利;有人天生潔癖,抱璞守真,留戀理想國;有人拍案而起,剖心燭照,敢放一把野火,澤被寰宇,筆談間氣吐霓虹!

「性靈彰道著,文骨載風儀。」這是梁漱溟先生《究於決穎論》中對我輩殷殷的企盼,文品人品,誠有二律背反之意。我們這一代的寫手,又該如何認識此間命題,如何安放自身,達到兩者圓融之境界?

不可否認,作者格調趣味與作家人品背離並非罕見。艾布拉姆斯於《鏡與燈——文學批評原論》中將其斥為「解密過程」,作者、載器、讀者、時代四者迴圈返流,四元素也難以逃脫「橫態性欺瞞」。冷眼旁觀,《被禁錮的苦惱》中朱沃什·切瓦夫執借鷹隼雙目,銳意指出集權時代俄羅斯作家淪為「夜鶯群像」,文骨分崩離析,人格成為悲劇附庸;縱觀中國文脈史,沈括著《夢溪筆談》,可謂等身煌煌,但卻在**迷霧中墮落朽垮,鬻聲于物,為蘇軾的坎坷仕途復添艱險。

究其根源,這些作者並非將心魂血肉潛入文章;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將文字作為可恥的工具,即雅克·巴爾讚《從黎明到衰落》中指摘的「橫態木偶」。毫無敬畏,毫無熱忱,毫無神聖與崇高,他們就像敏銳而貪婪的漁夫,慢慢拉起漁網,渴望從虛空中找出某種寶物。文章為其操縱奴役,其本身復為功名利祿嘲弄把玩,果真是莫大的諷刺與侮辱。

高考作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2008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感受鄉村 作文題 觸控城市或者感受鄉村 作文要求 城市和鄉村都是我們的棲居空間,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當我們從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觸和期望。請你觸控城市或感受鄉村,題目自擬,不少於,除詩歌外體裁不限。2008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范文 感受鄉村 ...

高考作文2023年全國高考滿分作文

生命誠可貴,感恩價更高。學會感恩,是我們每乙個青少年所必修的一課,讓我們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都成為那低頭沉思我是怎樣成熟的秋實吧!高考作文點評 以比喻句或排比句開頭,吸引閱卷老師的注意,增加得分的機率,似乎已成為高考作文的一種模式 一種套路,被某些人加以推廣和運用,對高中寫作教學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這...

2023年高考作文浙江卷滿分佳作感受鄉村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把思想的觸角伸展和蔓延到人們漸漸淡忘的鄉村,描寫了它特有的景色環境 人物形象和風土人情,勾起人們對鄉村的多方位的多滋味的感受。所謂特有的環境,就是鄉村的明豔 寧靜 傳奇與休閒等 特有的人物形象,是指佝僂的背影 滿是溝壑掛滿淚水的臉頰 枯瘦的身體 混濁的眼眸 月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