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名僧來復事蹟考 2023年

2023-02-13 23:03:03 字數 5602 閱讀 5264

提起僧人來復,很多人都知道是那位所謂因「討好皇帝」獻謝賜食詩有「殊」字,而被明太祖解讀為「歹朱」遭斬首的「亂巴結的和尚」[1] (pp.272~273),其他恐怕別無了解。實際上,釋見心來復(1319—1391)是元末明初臨濟宗名僧,元末明初名僧來復事蹟考

提起僧人來復,很多人都知道是那位所謂因「討好皇帝」獻謝賜食詩有「殊」字,而被明太祖解讀為「歹朱」遭斬首的「亂巴結的和尚」[1] (pp.272~273),其他恐怕別無了解。實際上,釋見心來復(1319—1391)是元末明初臨濟宗名僧,先後住持慈溪定水院、鄞縣天寧寺、杭州靈隱寺,明初擔任僧錄司左覺義,為當時佛教領袖,詩與釋季潭宗泐齊名,受到明太祖及諸王尊信,顯貴一時,終因牽連胡惟庸黨案被殺。

但是,史籍中關於來復的史料零散簡單,且訛誤附會較多,如說他為元朝名將後代,曾仕元為官,因賦詩墮入明太祖***被殺等,以訛傳訛,甚至誤說影響遠遠超過史實。筆者借助現代化手段,檢索數萬種史籍,蒐羅來復史料,排比考證,考察其生平事蹟等,去偽存真,試圖推進明史和中國佛教史研究。

釋來復是元末明初臨濟宗名僧,名噪一時,但是或因其最終被牽連進所謂胡惟庸謀反案而被殺,明初官私史籍中關於他的記載極少,非常簡單。明代中期以後,私撰史著大量出現,關於來復的記載遂多訛誤附會。

1.俗姓

釋來復,官修《明實錄》未見記載,《明一統志》有略傳,但不載其俗姓。其他明代史籍中,有來復略傳者也多不載其俗姓,少數記載者則有三種說法:

第一,俗姓黃。元末明初《續書史會要》記載:「釋來復,俗姓黃。

」[2] (釋來復》)明朝後期《廣輿記》記載:「來復,字見心,號蒲庵,豐城黃氏。」[3] (卷一三 《吉安府·仙釋》)明末清初《列朝詩集》記載:

「來復,字見心,豐城人,族姓黃氏。」[4] (閏集捲一 《蒲奄禪師復公》)至清代,不少史籍採用此說[5] (卷二五一 《經籍十一·〈蒲庵集〉》)6] (卷四四 《釋來復》) 7] (卷三七三 《歷朝書譜六十三·釋來復》) 8] (卷一○○ 見心復》) 9] (卷一 《書類一·張溫夫楷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冊》)。

第二,俗姓明。這一說法在明、清時期廣為流傳。其說大約出現於正德、嘉靖年間,稱來復為元代胡人明安之後。

李默《孤樹裒談》引《傳信錄》記載:「明天淵,髯長數尺,仕元為學士。元亡,削髮為僧,改名來復見心。

」[10] (卷二 《太祖下》)《傳信錄》為正德、嘉靖年間梁億所撰,原書已佚。李默為梁億同時代人。同時《靜虛齋惜陰錄》亦引用其說,《晝永編》記載大體相同[11] (卷一二 《雜論三》) 12] (下集)。

《七修類稿》記載此說稍詳:「元明浚,字天淵,胡人也。世祖朝明安之後,髯長數尺,仕元為學士。

元亡,削髮為僧,改名來復見心。」[13] (卷四七 《事物類·明天淵》)嘉靖以後,《續文獻通考》《國朝典匯》《堯山堂外紀》以及清朝的一些史籍,都作如是記載[14] (卷二五四 《仙釋考》) 15] (卷一三四 《釋教》) 16] (卷七七《復見心》) 17] (卷一六○ 《來復傳) [18] (卷三一七 《釋教部二·僧二》) 19] (卷四 《捻鬚寄》) 20] (卷三五《蒲庵集六卷》),大體皆沿襲自《孤樹裒談》《七修類稿》。查《元史》,明安為世祖時康黎克特制,領軍有謀,屢立戰功,官至貴赤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21] (卷一三五 《明安傳》)。

明安有子帖哥臺、孛蘭奚及孫數人,皆繼承其業為軍將。經請教南開大學李治安教授,明安為西域康里「胡人」,屬於色目人中的一種,「明安」應為其名。或後代改姓「明」,當是從漢俗。

第三,俗姓王。明末清初《補續高僧傳》記載:「來復,字見心,豫章豐城王氏子。

」[22] (卷二五 《復見心傳》)同時人錢謙益披露明初來復見心「招辭」稱,「本豐城縣西王氏子」[23] (卷八六 《跋清教錄》)。其後,清代部分史籍也記載來復族姓王[24] (卷二○ 《仙釋》) 25] (卷二三 《臨濟宗·南嶽下二十三世·徑山悅禪師法嗣·杭州靈隱見心來復禪師》) 26] (卷二六 《臨濟宗·大鑑下第二十四世·徑山悅禪師法嗣·寧波府慈溪定水見心來復禪師》),當是沿襲其說。

以上三種說法,最為流行的是第二種,即來復俗姓明。其實,這是誤說。因其出現於明朝中期以後,沒有明朝前期記載可作佐證。

《孤樹裒談》所引《傳信錄》,「多摭拾俗說耳談,敷衍附會,揆諸史實,牾百出,不宜輕信」[27]。宋濂是來復好友,自稱「知師頗詳」,為作像贊,其中無一字提及來復族姓為明[28] (卷二七 《蒲庵禪師畫像贊》)。若來複果家世顯赫,宋濂不可能不加以宣揚。

第三種說法即來復族姓王,最有力證據是明初官編《清教錄》內來復招供,姓氏、出身等錯訛的可能性極小。至於第一種說法,雖出自來復同時人陶宗儀,以及錢謙益《列朝詩集》,但很可能都是誤王為黃。因陶宗儀為黃岩人,錢謙益為常熟人,包括吳越在內的南方口音長期黃、王不分①。

而且,陶宗儀還記載說來復「仕元,入國朝為僧」[2] (釋來復》),可見,其對來復在元朝事蹟只是道聽途說,並不十分清楚。因此,我們主張第三種說法,即來復俗姓王。

2.出身

釋來復的出身,即其出家前身份,與其族姓問題緊密聯絡,也有不同說法。

言釋來復族姓明者,皆稱其曾為元朝**,元亡而出家。《孤樹裒談》《七修類稿》的記載,前文論族姓時已引。二書皆言,來復出家,「髯如故」,明太祖「既有天下,召至,怪而問之,曰:

汝不欲仕我,而出家為僧,吾亦任汝,然留須亦有說乎?對曰:削髮除煩惱,留鬚表丈夫。

上笑而遣之」[10] (卷二 《太祖下》) 13] (卷四七 《事物類·明天淵》)。七修類稿》還記載:「復見心,亦元臣,名來復,字見心。

入國朝,畏法而髡其首。」[13] (卷29 《詩文類·山農刺時》)其後,上文所述《靜虛齋惜陰錄》《晝永編》等明清各種史籍的相關記載,與此基本相同,都是沿襲自二書。《七修類稿》還稱讚來復「可謂忠於元而得道者也」[13] (卷四七 《事物類·明天淵》)。

來復曾仕元說的**,可以追溯到《續書史會要》:「釋來復,俗姓黃,江西豐城人。仕元。

入國朝,為僧,深明內典。」[2] (釋來復》) 為數不多的史籍,說他自幼出家為僧。如《明一統志》:

「來復,豐城人,號見心,幼出家。」[29] (卷四九 《江西布政司·南昌府·仙釋》)萬曆《新修南昌府志》的記載同於《明一統志》[30] (卷二三 《來復》)。明初,大學士楊士奇題來復詩集,言其「雖從釋,凡其所交遊往還論議率儒者,少壯遊燕都,親炙虞文靖公、歐陽楚文公諸君子」[31] (卷二三 《題蒲庵詩集》)。

可見,是幼年出家。

以上兩種說法,也以第一種說法,即來復在元朝曾仕至學士、入明而為僧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因為它最有故事性。但這些史籍基本上是明朝中期以後的私修史籍,道聽途說,以訛傳訛。所謂明浚仕至元朝學士,應該說官位非常高了。

查《元史》,元朝設立多種名目學士,官秩均在從三品以上[21] (卷八七 《百官三》、卷八八《百官四》)。檢索《元史》及《文淵閣四庫全書》,元朝沒有「明浚」或「明天淵」,何況**。而《明一統志》為明初官修史籍,可信度較高;宋濂為來復好友,所作像贊也未提及其曾仕元為學士;楊士奇為永樂至正統時期大臣,離洪武年間不遠,也說來復是幼時出家;《清教錄》內來復招供,亦無類似說法。

因此,所謂來復在元朝曾仕至學士、入明而為僧的說法,與其為明安後代、族姓為明之說,都是誤說演義而已。來復族姓王,幼而出家。

釋來復,字見心,號蒲庵,又號竺曇叟。其籍貫,明朝史籍或記為江西豐城人,或記為豫章人。豫章,廣義指江西,狹義指南昌。

其實,豐城、南昌都是明朝地名。豐城,元時屬江西行中書省龍興路,至元二十三年(2023年)公升為富州,與南昌縣並立[21] (卷六二 《地理五》)。元末,朱元璋佔據江西後,設立南昌府,富州屬南昌府。

洪武九年(2023年),富州改名為豐城縣[32] (卷四三 《地理四》)。也就是說,來復出生於元末富州。

來復出生的日期,先看年份。據錢謙益記載,來復於洪武二十四年被牽連進胡惟庸謀反案,「坐凌遲死,年七十三」[4] (閏集捲1 《蒲奄禪師復公》) 23] (卷八六 《跋清教錄》)。則來復生於元仁宗延礻右六年(2023年)。

再說月日。據宋濂所作像贊:「來復,字見心,以日南至生,故取《易》卦語識之。

」[28] (卷二七 《蒲庵禪師畫像贊》)《周易·復卦》:「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彖傳》:

「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王弼注:「陽氣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33] (卷三 《周易上經噬嗑傳第三》)七日,或說指七月,「自五月陽剝而陰長,以至於十一月,而一陽生,是七月而來復也」[34] (卷一二 《雜論·論易三名》)。

也就是說,十一月為陽氣始剝盡至來復的月份,冬至為「日南至」之日。釋來復取名、字出於《周易·復卦》,則其生於十一月冬至日。明人也有記載:

「復見心,乃江西豐城縣人,以冬至日生,取名來復。」[11] (卷一二 《雜論三》)因此,釋來復出生於元仁宗延礻右六年(2023年)十一月冬至日。只是不知道其俗名本來就叫來復,字見心,出家後棄俗姓而沿用俗名、字,還是原不叫來復、見心,出家後重新取法名來復、字見心。

來復幼時,「有志行清淨行,欲絕塵獨立,遂歸釋氏」[28] (卷二七 《蒲庵禪師畫像贊》) 22] (卷二五 《復見心傳》)。出家的佛寺,為當地普庵堂:「幼祝發於普庵堂」[35] (卷一○三 《仙釋一》);當元亂而隱,祝髮入縣之葺庵堂」[36] (卷一○四 《方外記·來復》) 37] (卷二一○ 《方術列傳》)。

葺庵堂」,當為「普庵堂」之誤。出家後,來復精勤學佛,「與同袍恭肅翁誓屏諸緣,直明涅妙旨。久之,窺見全體無礙,然未以為至」。

他遠赴浙江參訪,「走雙徑,謁法喜大師楚公,自陳厥故,當機鋒交觸,如鶻落兔走,不間一發。法喜深然之,留司內記」[28] (卷二七 《蒲庵禪師畫像贊》) 22] (卷二五 《復見心傳》)。法喜大師楚公」,就是臨濟宗名僧南楚悅,為徑山虎巖伏禪師法嗣,是徑山寺第五十代住持。

來復參謁徑山寺南楚悅,為書記,「久之,乃得證入」[26] (卷二六 《臨濟宗·大鑑下第二十四世·徑山悅禪師法嗣·寧波府慈溪定水見心來復禪師》),得其心要」[38] (卷五 《法胤》) 39] (卷三下 《住持禪祖》)。越三載,「復約標士瞻修西方淨土於吳天平山,刻期破障,比禪觀尤力」,即參得禪要後,復修淨土。浙省左丞相達九成慕其精進,「起住蘇之虎丘」,來復「辭不赴」[28] (卷二七 《蒲庵禪師畫像贊》) 22] (卷二五 《復見心傳》)。

來復精勤學佛,刻苦磨礪,旁及儒學、詩文。他「蚤有詩名」,這期間又「遊燕都,親炙虞文靖公[集]、歐陽文公[玄]諸君子,與張潞公[翥]交尤厚」[4] (閏集捲一 《蒲奄禪師復公》),得諸名儒指正與推賞。經過多年歷練,他「明內典,通儒術,善為詩文」[29] (卷四九 《南昌府·仙釋》) 30] (卷二三 《來復》),成為一位臨濟宗名僧。

元朝後期,社會矛盾尖銳激化,長江南北農民起義蜂起。來復為避戰亂,航海至鄞縣(今浙江寧波)山中。鄰縣慈溪有定水院,「直東海之濱,幽闃遼■,可以縛禪」,延來復主之。

來復遂往住,「為起其廢,禪門典禮,依次舉行,瓶錫翩翩來萃,乞食養之,共激揚第一義諦」[28] (卷二七 《蒲庵禪師畫像贊》) 22] (卷二五 《復見心傳》)。來復在定水院上堂說法,以公案話頭接引學人。《續燈正統》收錄幾則其上堂說法:

「舉馬祖遣人送圓相上徑山話,頌曰:緘回特地謝殷勤,海月山雲見處親。莫怪南陽太饒舌,乾坤誰是不疑人?

舉僧問馬祖離四句、絕百非話,頌曰:一幅冰綃五色新,玉梭巧織鳳池春。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

舉文殊、維摩各說不二法門話,頌曰:妙喜天中問疾過,機先勘破老維摩。■塵常說虛空聽,一默相酬早是多。

舉文殊令善財採藥話,頌曰:是藥拈來會得麼,神方不必問耆婆。若言殺活全工巧,大地群生病轉多。

舉靈雲見桃花玄沙未徹話,頌曰:盡向長安踏早春,紫騮隨處逐芳塵。年年歌管東風裡,解識桃花有幾人?

」[26] (卷二六 《臨濟宗·大鑑下第二十四世·徑山悅禪師法嗣·寧波府慈溪定水見心來復禪師》) 時「干戈載途」,來復「不能見母」,遂「作室東澗,取陳尊宿故事,名為蒲庵,示思親也」[22] (卷二五 《復見心傳》)。後鄞縣人士請主天寧寺,來復遂往。天寧寺為戍軍營,「褻穢尤甚」,來復言於軍帥,「移其屯,建治弊壞,一還舊貫」[24] (卷二○ 《仙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