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歷史與文化保護

2023-02-02 07:15:03 字數 5016 閱讀 7161

第一章城市的起源與發展

人類世界在聚落的形成和聚落組織上經歷了三次大的變化:第一次是漁獵到農業的革命,發生在新石器時代,它使人類出現了半永久性的農牧村舍,並過渡到定居的村莊;第二次大的變動是城市的出現,大約發生在西元前4世紀左右;第三次大變動是城市化的發展,產生於工業革命以後,尤其是20世紀中期以來獲得了飛速發展。

第一節城市的起源

一、有關城市起源的幾種說法

1.水利論或環境基礎論2.經濟論或市場起源論3.

軍事論或防禦起源論4.宗教論或宗廟起源論。我們可以達成的共識是:

城市是乙個複雜的社會組織系統。在城市的產生過程中,各種元素的作用是相互關聯的,其中不同的元素誘發了不同型別的城市,或者更簡單地說,促成城市產生的原因可能也正是城市將為之效力的目標。

二、城市的產生

(一)兩河流域的城市

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在bc2023年左右出現於西南亞地區,以兩河流域中下游最為集中。

兩河流域的南部, 下游為巴比倫、上游為亞述。bc2023年已有奴隸制文明。bc19世紀初古巴比倫滅亡,兩河下游先後為埃及帝國和亞述帝國所佔。

從bc7世紀後半葉至bc6世紀後半葉,又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也稱迦勒底王國)。這是兩河下游文化最燦爛的時期。bc6世紀中葉,新巴比倫為波斯帝國所滅。

底格里斯河(tigres)幼發拉底河(euphrates)平原的主要城市有:

1.厄爾克(erech)2.厄裡都(eridu)3.

烏爾(ur)bc2000-2023年4.拉戈什(lagash)4.基什(kish)5.

巴比倫城(babylon)bc6世紀

(二)尼羅河流域的城市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下游。bc2023年左右進入奴隸制。bc2023年左右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兩個王國。

經過長期戰爭,bc2023年左右建立了統一的美尼斯(menes)王朝,歷史上稱為第一王朝。

古埃及的歷史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2023年中更換了30個王朝)

古王國時期(bc2023年-bc2023年)—中王國時期(bc2023年-bc2023年)—新王國早期(bc2023年-bc2023年)— 新王國晚期(bc2023年-bc30年)

bc2023年左右,尼羅河(nile valley)流域出現了一批城市。主要有:

1.孟菲斯(memphis),古王國時期(bc3200-bc2023年)

2.卡洪城(kahun),中王國時期(bc2400-bc2023年)

3.底比斯(thebes),新王國時期(bc1580-bc2023年)

4.阿馬納(amarna),新王國時期(bc1580-bc2023年)

古埃及城市建設的成就和影響

1.城市選址,注意因地制宜。2.最早運用功能區分原則。3.最早運用棋盤式路網。4.在「死者之城」和阿瑪納城均出色地進行了建築群與城市景觀設計。

(三) 印度河流域的城市

印度是世界上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大約在bc2023年左右,印度北部的原始部落開始解體,出現了許多奴隸制國家。

印度河(indus vally)流域的城市產生於bc3000-2023年左右。主要有:莫亨約達羅(mohenjo-daro)、哈拉帕(harappa)

(四)黃河流域的城市

bc2023年左右,黃河流域和渭河下游河谷出現了城市。主要是:1.

河南偃師二里頭bc2100-2023年2.鄭州二里崗早商都城bc2023年3. 安陽殷墟晚商都城(bc1400-2023年)

第二節古代的城市

一、古代歐洲的城市

(一)古希臘的城市

1、自然條件與社會背景

古希臘是古典文化的先驅,歐洲文明的搖籃,對歐洲乃至整個世界影響至深。

古希臘的地理範圍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沿海、地中海沿岸及黑海沿岸某些地方。

希臘本土文化是從bc12世紀發展起來的。分為四個時期:1.

荷馬時期(bc12世紀-bc8世紀)2.古風時期(bc7世紀-bc6世紀)3.古典時期(bc5世紀-bc4世紀)4.

希臘化時期(bc3世紀-bc2世紀),其中古典時期是希臘文化的**時代。

古希臘人建立的國家,以乙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村鎮,成為城邦。比較著名的城邦有:雅典、斯巴達、亞各斯、克林斯等。

bc479年,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取得希波戰爭勝利,建立了古典民主政治,它是奴隸制國家中高度發展的國家形態。

2、古典時期的雅典與雅典衛城

雅典在5世紀進入全盛時期,雅典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人口達10萬。雅典衛城在希波戰爭後重建,歷時40年,是當時宗教聖地和公共活動場所,同時也是雅典極盛時期的紀念碑。衛城的主要建築有帕提農神廟、厄瑞克特翁神廟、勝利廟、山門等,充分體現了古典時期希臘建築的突出特徵,影響深遠。

3、雅典城市建設的主要特點

①修建防禦性城牆;②城市布局不規則,無軸線關係;③各種公共建築型別豐富;④居民住宅以網狀劃分。

(二)古羅馬的城市

1、歷史背景:

古羅馬時代是西方奴隸制發展的最高端段。羅馬人依仗巨量的財富和奴隸,卓越的營造技術和很好的材料,創造出羅馬獨有的建築與城市風格。

古羅馬本土在義大利境內,羅馬帝國時期版圖已擴大到歐亞非三洲,人口達到1億以上(本土人口800萬)。整個帝國版圖的城市數以千計。

古羅馬的歷史可分為三個時期:①伊達拉里亞時期(bc750-bc300年)②羅馬共和國時期(bc510-bc30年)③羅馬帝國時期(bc30-ad476年),這是羅馬帝國的鼎盛時期。

2、羅馬城建設概況:

羅馬共和國的最後100年,由於領土擴張和財富集中,城市建設得到很大發展;帝國時期,建設更趨繁榮,ad3世紀羅馬人口超過100萬。

建設專案:①軍事與運輸:道路、橋梁、城牆。

②公共設施:廣場、劇場、浴室、鬥獸場、賽車場、巴西利卡(basilica) 、輸水道等。③住宅:

府邸、公寓。④帝功紀念物:廣場、凱旋門、紀功柱、陵墓等。

3、羅馬城市建設的主要特點

以十字軸為主幹,形成網格狀城市布局,街區一般呈大的方形,道路建設發達。

在網格狀中心附近,建有大量的公共設施,體現著古羅馬高超的建築成就,自由民主精神也正是從這些公共活動中產生。住宅結構由不同家庭的獨立住宅組成,一般3-4戶形成乙個街塊,在密度較高的地方則形成公寓式住宅。

二、中國古代的城市

(一)周代的都城

周原: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西部,古人稱歧邑,北依歧山,南臨渭河。周原遺址東西寬3公里,南北長約5公里。

西周(bc11-bc9世紀)都城遷至豐京及鎬京,城址均在西安西南豐水的東西岸,即陝西省長安縣西北。

東周(bc8-bc7世紀),洛邑(王城)曾是都城,其位置在洛陽城西澗河的東岸。

二)殷周時代的邑、都、市、城、廓、國

1.邑與都:邑泛指所有的居民點。奴隸主居大邑,四野農夫居小邑。

2.邑與市:中等的邑有時設市,故稱:「有邑之市」,相當於後來的集市。

3.城與國:城與國意義相同。當時的城,或外築土牆、或外為溝池,是防禦性的構築物。

4.城與廓:「內之為城,外之為廓」,說明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內。

5.城與市:市指交易場所,城指防禦城垣。有城未必都有市,市也非全有城牆。

(三)周代城制及其影響

《周禮·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周禮·考工記》載:「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

《周禮·考工記》載:「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縶以縣,以景為規,識日中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

周代還規定士大夫貴族的宅第為「前堂後寢」。

周代城市規劃制度及建築布局影響深遠,從古代一些城市建設的例項看,大多數都城布局都遵循了這些制度。

(四)春秋戰國時代的城市

春秋戰國時代(bc770-bc221年),各國都城的規模都較大,主要有:燕下都(河北易縣)、趙邯鄲(河北邯鄲)、齊臨淄(山東臨淄)、鄭韓故城(河南新鄭)、楚都郢(湖北荊州市境內)等。

上述例項看出,都城一般都有城廓之分。城為貴族居所,王宮大多修建在人工夯土的高台上;廓為一般市民住宅之地。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還出現了一些繁榮的商業都市。

第三節中世紀的城市

一、西歐封建時代的城市

(一)西歐中世紀社會概況

中世紀初期(5-10世紀),歐洲城市極度衰落。以農業為主的日耳曼人使歐洲的生活中心轉入鄉村。羅馬時代的大城市多數荒蕪,有的變為封建國家的行政中心、教會中心或軍事據點,不再是手工業和商業的經濟中心。

中世紀晚期(11-13世紀),城市發展出現質的飛躍。由於城市獲得了自治權,城市市民享有個人自由並選舉產生了新的政權機構—城市議會。這些城市實際成為獨立的城市共和國。

城市建設得到很大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建築型別:市政廳、關稅局、基爾特廳(手工業行會會所)、教會附設的學校、醫院等。

中世紀早期封建城市的規劃建設特徵

自發形成,以環狀與放射環狀居多。以後工商業發展,也建造了一些方格網狀城市。

**教的強大教權使教堂常佔據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廣場和市政廳廣場與市場廣場是市民公眾活動中心。各種廣場常採取封閉構圖,道路網常以廣場為中心放射出去。

城市有良好的城市環境景觀。建築環境親切近人。且每個城市都有生動的自我特色,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城市面貌。

(三)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的城市

1、文藝復興—歐洲資本主義文化的萌芽

文藝復興最早產生在14-15的義大利。那時侯佛羅倫斯、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已有資本主義的最初萌芽。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思想體系通常稱為「人文主義」,主張以世俗的「人」為中心,推翻神學、經院哲學以及僧侶主義,為資本主義建立統治地位製造**。

它促使思想文化各領域全面繁榮,也使城市建設解放了思想。

2、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的建築理論與活動

突破宗教內容的束縛,教堂建築居次要地位,大型世俗性建築構成了城市建築的主要景觀。

地理學、數學等科學知識影響城市規劃結構。正方形、八邊形、圓形都作為設計方案,提出網格式街道系統、同心圓式街道系統等。一批有很高藝術素養的建築大師對城市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阿爾伯蒂、費拉銳特、斯卡莫齊等人師承古羅馬維特魯威,發展了理想城市理論。

(四)歐洲中世紀主要城市介紹

1、佛羅倫斯(florence)

該城是最早戰勝封建主而建立的城市共和國,紡織業和銀行業最為發達。14世紀人口達9萬。市區在阿諾河兩邊,呈自由布局。

中心的西格諾利亞廣場聞名於世,它是乙個象徵城市共和國獨立而帶有紀念意義的市民廣場,其l形的組合頗有趣味。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初探

摘要 中國是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許多城市仍保持著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有些城市的傳統街區及建築環境也同時遭到了破壞,地方特色和文化傳統喪失殆盡。在進一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上,如何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的...

城市歷史地段中建築的保護與更新

摘要 城市歷史地段中歷史遺存的建築由於受到當時建造條件的限制,其內部空間 生活設施和建築質量都不再滿足城市現代生活的需求,若要使歷史地段的生命得以延續,更新和改造是勢在必行的。對於城市歷史地段中的建築而言,更新並不是全盤的否定,而是以城市發展及城市歷史地段內居民生活的需求為依據,對城市歷史地段的整體...

城市規劃歷史與理論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城市規劃歷史及理論 考試大綱考試科目 城市規劃歷史及理論 2255 第一部分考試說明 一 考試性質 城市規劃理論考試是為了招收城鄉規劃學博士研究生設定的,它的評價標準是高等學校優秀碩士畢業生能達到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證被錄取者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素質。二 考試形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