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銘法師 一餐一食皆修行飲食中看弘一法師的不平凡

2023-02-01 19:18:04 字數 3709 閱讀 3184

2023年06月15日 17:08

**:鳳凰網華人佛教作者:寬銘法師

【編者按】:2023年6月17日至20日,「第四屆海峽論壇·閩台佛教文化交流周」在福建泉州舉行。文化交流周上將舉行弘一法師紀念館新館剪綵儀式,《南山五部》善本再造新聞發布會等一系列活動。

通過佛教增強兩岸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彼此互信互動、互助互融的發展與共榮。期間還專門舉辦了以「亭亭菊一枝,高標矗勁節——弘一法師·佛教精神·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上福建佛學院女眾部寬銘法師發表了題為《從佛教飲食規制談弘一法師的平凡與不平凡》的**,文章就最為尋常的生活點滴——飲食這一項來說明弘一法師平凡而又極不平凡的生命歷程。

**節選內容如下:

緒論弘一法師是近代南山律中興之祖,一生持律嚴謹,有著傳奇般的弘律經歷,對律學的弘揚貢獻巨大。法師能一生立志於身體力行,嚴謹持戒,正是因為他認識戒律的功能,清楚戒律在個人修學和僧團管理中擔綱的重要作用,明白戒律才是成就我們出世目的的基礎。

一、飲食的名稱

在佛教的觀念中,人所感的病痛,可分兩類:一是心病,二是身病。佛陀所說的四諦十二因緣等的佛法,乃為醫治眾生的心病;眾生色身有了病痛,還是要去醫治。

肚子餓了,也是最大的一種病痛。因此,佛教對於飲食的另一名稱,叫作藥石。

將飲食叫作藥石的最大用意,是在提示行道的比丘,時時警惕,自已經常都在病痛之中,若想驅除病痛,便當精進修持,以求了生脫死;另外乙個理由是告訴行道的比丘,飲食的乞求,不是為了貪圖口腹之慾的享受,而是為了醫治飢病才去服用。同時,將飲食當作吃藥觀想,也就不會貪多貪好了。

藥石的名目共有四種:時藥;非時藥,亦名更藥,也叫非時漿;七日藥;盡形壽藥。其中以時藥為主要的飲食,非時藥是次要的飲料,七日藥是滋補品,盡形壽藥則完全是為**疾病的藥物,並且只此一種是在**飢餓病之外的藥物。

佛教由這四種名目概括了一切飲食。

二、佛教的飲食規制

佛教將食從慾望、攝取、執著的角度分為四種: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四食囊括了一切能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的東西,它們直接增益著有情眾生的生命及其再創。

佛教飲食儀軌和戒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托缽乞食制度:乞食能降服慢心、破除對美食的貪求,助於專心辦道,使施者得種福田。比丘以托缽乞食為正命。

此外,佛也規定比丘不許耕田掘池伐木,恐怕傷害生命。但這種制度不符合我國國情,基本未得到實行。

(二)過午不食戒:佛教認為,早晨為天人食時,中午為法食時,下午為畜生食時,夜晚為鬼神食時。因而規定日過正午即不許進食,僅可飲水或漿,稱之為持午或吃齋。

從修行角度看,這既可避免過於擾民,以節制食慾,又有利於節省時間,有助於禪修。它被列為最基本的十種戒規之一,過去一般都得到遵行。近代我國佛寺事務較忙,此戒稍見鬆弛。

(三)「斷食」的做法:每月拿些時間連續只飲不食,甚至不飲不食。適應於行乞為生的出家生活,斷食既可避免過於擾民,又可節制食慾、時間,有助於禪修。

按通常的觀念,斷食肯定會妨礙工作。然而這種方式正在為各地越來越多的素食者所認識、試驗並採用。

(四)素食規定: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禁斷五辛,如蔥、蒜、韭、薤、興渠。佛教認為這五種辛臭植物熟食生淫、生食發嗔,不利修行,因而禁食;另一種則是基於佛教的慈悲教義,禁食各種動物之肉。

這兩種情況成為漢傳佛教的一大特色。

(五)進食儀軌:佛教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便,是我們佛**的五堂功課之一,各地僧團或佛寺根據有關戒規制定了相應的儀軌:每日早晨和午前進食時,全體僧眾聞號令穿袍搭衣齊集齋堂,諷誦偈咒,先奉請十方諸佛菩薩臨齋,其次取出少許食物,通過念誦變食真言等施予「大鵬金翅鳥」、「羅剎鬼子母」及曠野鬼神眾,然後食存五觀、進食,用齋畢還須為施主回向祈福。

若逢佛菩薩聖誕和大的節日,還須到佛祖像前舉行上供儀式。值得一提的是,在進食的過程中根據戒律還須遵行一定的規矩,這在前面我們有提及過,這些規定可謂仔細入微。

三、飲食規制與弘一法師出家之因緣

佛教的飲食規制實屬一種修行教化型的飲食文化,對於才華卓越的李叔同來講就必會接觸到。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這樣年富力強,才華橫溢的李叔同會選擇在藝術生命的巔峰時刻遁入空門?

李叔同是在杭州任教期間,馬一浮、夏丏尊等人的影響,開始對佛教有進一步的了解。弘一法師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中曾經道出了他出家的乙個因緣,那是2023年的事,在一次吃茶中,感覺夏丏尊居士說「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很有意思,這是他出家的遠因。

那麼法師出家的近因呢?按弘一法師自己的說法,自己出家近因也是由夏丏尊的助緣而得以成就。2023年,法師因夏丏尊介紹的一篇有關斷食的文章,知道實行斷食的好處才隨之決定要親身實踐體會一下。

後經人介紹,到跑虎寺精修斷食17天。這次在寺院體驗的收穫是:一是被寺院的清淨環境所感染,對寺院生活產生了興趣;二是經過斷食,身心變得既清淨又柔和。

這些與法師後來出家,僅相差一年!從這可以看出,斷食的經歷雖不至於是弘一法師出家的根本原因,但他的出家卻有割捨不掉的淵源,而這樣的因緣對他日後的學律也起到很大影響。

四、弘一法師出家後,飲食觀落實於修行之探微

出家後的弘一法師,赤腳芒鞋,孑然一擔,雲遊四方。他要做和尚,就做乙個徹裡徹外的和尚,他律己至嚴,治學至勤,操行至苦,一心一意地研習戒律,一切都按照佛制從自身的行持做起。法師持律嚴謹的態度從一些日常小事中就能看出,一領衲衣,二時齋飯,少欲知足,從不浪費。

弘一法師自杭州西湖虎跑定慧寺出家後,於同年9月在靈隱寺受具足戒,既然發心學戒,便立志「實踐」,便「過午不食」。每日隻食二次,第一次大約在上午六時左右;第二次是上午十一時,且每餐只用一道菜。法師對飲食的要求非常簡單,從不浪費。

(一)談談「持午」問題

持午這個名詞,頗為含混不清。過午不食,應到下午一點鐘以後才不能進食,應稱持齋,因為過中不食是齋戒。而吃素就是吃素,不可以稱之為吃齋的,因為吃齋是要求過中不食!

過中不食,在比丘戒中,被列入波逸提篇當中,由於環境的限制,能依律做到的,實在並不多人。現在有人便自作主張:我們的時代與環境不同,過中不食是不必要的。

但是只要了解法師生平事蹟的人就一定會知道,弘一法師對此是極為嚴守的。

(二)談談「護生」思想

佛教提倡素食,其實就是在倡導「護生」。當年,豐子愷在法師49歲時,決定出一套《戒殺畫集》祝賀其師的五十壽辰,弘一法師知道了,建議改「戒殺」為「護生」,如此,便定名為《護生畫集》。

豐子愷的《護生畫集》共分六集,為前兩集配詩並書的就是弘一法師。這套畫集無論從畫,或詩來看,其中心思想就是「護生」,即「戒殺」。從反面來說為「戒殺」,從正面來說是「護生」,其實是乙個意思。

佛教五戒、十戒、具足戒中的第一戒就是「不殺生」,而要做到不殺生,就要求人們對所有生命具有同情心、慈悲心。弘一法師把這《護生畫集》的編繪看成是一項弘法利生的善舉,因而非常重視。

(三)談談「惜福」思想

弘一法師的惜福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行持當中,他一生弘法濟世,淡泊無求,謙遜質樸,不務虛名,並時時向先賢看齊,處處以古德為師。平日裡法師唯以清水煮白菜,只用鹽不用油,信徒供養香菇豆腐之類,悉皆被謝絕。

有一次,弘一法師在田陌上散步,看見路邊有幾顆發爛的小蘿蔔,就連忙撿了起來。回去後將蘿蔔的發爛處去掉洗淨後放些鹽,就甜蜜蜜地吃了起來。弘一法師就是這樣以他的無言身教感動著別人。

弘一法師不僅自己去實踐,精進辦道,同時也曾諄諄教誨青年學佛者,要十分注意惜福、習勞、自尊和守戒。法師常常會把印光大師的惜福和習勞事蹟講給大家聽。弘一法師自從發現印光大師很注意惜福,衣食非常粗劣,精進不懈,深受教誨。

從此法師在衣食方面更加篤苦,持戒嚴謹,勇猛精進,事處更加認真,一絲不苟,時刻都以印光大師為楷模。

結論弘一法師的偉大成就不僅僅是他對文化藝術、佛學及其他學術領域的開拓與貢獻,法師還以他個人高尚的人格和品性為世人樹立了為人處世的楷模與典範,為後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法師之所以不朽就是他能做到言行統一,且將之活脫脫地展現於現實生活中,這就是法師的學佛境界,從來都表現得極其平淡。

統一餐具管理規定

食堂就餐管理規定 1.餐具類別 號餐具不鏽鋼餐盤200個 碗200個 體檢後員工使用 號餐具塑料橙色餐盤25個 碗25個 未體檢員工使用 號餐具塑料白色餐盤5個 碗5個 外部人員批准使用 2.食堂餐桌 編號為一至十號,原則上一號定性為外部臨時人員就餐桌,座位不足時順延二號桌,以此類推,無外部人員就餐...